首頁/ 娛樂/ 正文

對古代戰爭的全新解讀

本文轉自:西安日報

桓溫滅蜀是怎樣用步兵打出閃電戰的? 固若金湯的大宋都城是如何淪陷的? 巴掌大的大小金川為什麼能燒掉乾隆幾千萬白銀軍費? 冷兵器研究所在最新出版的《軍事裡的中國史》中,以獨特的視角,翔實的史料,風趣的語言和講故事的方式,為讀者刨根問底地解讀了古代戰爭背後的決定性因素,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讀懂歷史的變遷。

縱觀華夏五千年文明,一直充斥著各類戰爭,只不過受制於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戰爭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思想影響,史書記載均簡要略過。歷史的發展往往離不開軍事因素的影響,《軍事裡的中國史》立足軍事技術細節,從君臣名將、戰役戰例、軍事制度、氣候地理、人口土地、糧草衣食等諸多方面,復原相關歷史細節,從軍事史的角度去回顧、觀察和探究中國歷史發展的軌跡,讓我們看到四千年的狼煙烽火是如何淬鍊、鍛造出今日中國的。書中,作者上溯遠古,下及近世,宏論屢發,讓我們在軍事因子中發現歷史規律,在案例和故事中觸碰古人的軍事智慧。原來,中國古代戰爭從不是單純的“戰”或“爭”,而是與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多方面息息相關,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和主要手段。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軍事演變的歷史其實就是一位頂級軍事家的成長過程。比如《戰神天子李世民》,18歲上戰場,19歲領兵攻取長安,24歲定天下,從未遭遇戰爭的失敗,磨礪出其超人的武力和智慧,以及強悍的作風,“是一個典型的六邊形戰士”,所以他會殺兄奪位,勇於改革,開創貞觀之治。“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讓人誤以為李煜雖有才幹卻無治國之能。在《與北宋苦鬥》中,為了避免皇帝哥哥的猜忌,李煜寄情山水,用隱忍而巧妙的政治智慧和手段,終於登上皇位。面對千瘡百孔的南唐,在吳越和北宋的各種鉗制下,他廣積錢糧,厲兵秣馬,重建軍事系統,增強兵力,發展經濟,與民生息,與北宋進行漫長艱苦的抗爭。原來李煜是個好皇帝,只不過他的詩詞才賦掩蓋了其政治才能。“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讓我們誤以其大器晚成,其實廉頗少年得志,24歲領兵出征齊國,28歲澠池相會,31歲攻下魏城,37歲大敗秦軍聞名江湖……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爭的勝負往往是一個國家科技、經濟、人口、文化等綜合國力的較量。比如《李廣難封》中,李廣、衛青、霍去病都是活躍在漢武帝時期的著名將領,然而三人的生前際遇卻判若雲泥,衛、霍二人平步青雲,封侯拜將,李廣徵戰一生卻徒留難封之嘆。“世人常將此歸咎於天意,其實是一場長期被世人忽視的騎兵技術革命”,李廣採用依賴士兵單兵素質的傳統輕騎兵作戰模式,與衛、霍的鐵甲裝備近戰衝擊戰術結果相比,肯定有天壤之別。放到現代來說,就是火力強、精度高的一方取勝。歷史上認為,南朝蕭梁名將陳慶之北伐洛陽,因為朝廷害怕其尾大不掉不給予支援,導致其孤立無援終失敗。在《千軍萬馬避白袍的陳慶之為何後來一蹶不振》一章中,作者從人口、土地等軍事國力上分析,陳慶之的失敗早在攻城略地時就已經埋下了隱患……作者全新視角地解讀歷史成敗,讓我們看到了那些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軍事戰爭事件背後的核心與邏輯,以及哪種規律決定了我們現在的文明程度與社會形態。

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的多面性,需我們用不同的眼光去探究其背後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從歷史中找到未來的路。《軍事裡的中國史》無疑是最好的典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