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鄭氏學派《新鄭新技能群體》第二章:古代新鄭和新鄭人| 端莊·新說

本篇是《新鄭新技能群體》的第二章:古代新鄭和新鄭人

本篇分為三節:第一節,新鄭人及其人生哲學。新鄭這個地方,人們自古以來就做著種地和養蠶這兩件事。這兩件事,都比較枯燥,需要很大的忍耐力,才能去做這兩樣工作。要想理解種田或養蠶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可以想象一下減肥,都是為了未來的美好願景而忍受當下的痛苦。這樣就能深刻理解新鄭這個地方人民的性格有多吃苦耐勞和堅韌不拔了。

第二節,新鄭商業的來源及其影響。商業發達對新鄭人有著很大的影響,在產業結構上,除了原有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外,又新增了和商業密切相關的發達的第二產業制車業,以及第三產業:交通運輸、倉儲、資訊傳輸、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娛樂業等。同時商人走南闖北,見識廣博,思維靈活。土地不再是賴以生存的唯一需要。

第三節,是新鄭的區位稟賦及其宿命。鄭國無險可守,又盛產糧食和絲綢,商業發達,積聚不少財富,因而鄭國本身就是一塊珍寶。而所有豐饒的土地,都和新鄭一樣,必須屬於一個擁有強大軍事力量和廣闊戰略縱深的大國,才能專務發展,享有安穩的生活。

鄭氏學派《新鄭新技能群體》第二章:古代新鄭和新鄭人| 端莊·新說

河洛 攝

一、新鄭人及其人生哲學

新鄭,位於鄭州東南部,緊鄰鄭州,是由鄭州市代管的縣級市。

新鄭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曾經是一個萬眾矚目的地方。其實這句話放在河南任何一個地方基本上都對,放在整個河南省也對。畢竟古代河南氣候溫潤,盛產大象。氣候溫潤,換句話說,就是盛產糧食。糧食多了,人民不必在生存線上掙扎了,於是文明就產生了。不僅如此,而且新鄭的高光時刻來得非常之早,可以說是中原地區最早步入輝煌時代的地區。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崗文化就產生於新鄭。

但是氣候溫潤並不一定就盛產糧食,比如現在的印度。他們現在也有很多大象。他們的耕地面積比我們的多,但是他們的糧食產量還不到我們的一半。關於這個問題,有人找了很多原因,比如說印度的工業不行,沒有農機、化肥、農藥、高產糧種,再就是水利設施不足、土地所有制限制,洪水,大旱,高溫導致水的蒸發量非常大,等等等等。這些問題,古代新鄭差不多都存在。只有一條,是我們克服了的,那就是高產良種。所以雖然無法比較古代中原地區和現代印度的糧食單產,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中原地區的糧食產量,在當時處於非常先進的水平。畢竟文明在這裡很早很早就產生了嘛!這高產良種是誰主持培育的呢?黃帝!古籍記載黃帝除了能打仗之外,最大的功績就是培育高產良種。

此外,黃帝家族還掌握著最先進的材料科學。這就是他的元妃嫘祖所發明的養蠶繅絲技術。現在的高精尖技術一般也就能壟斷個幾十年。而養蠶繅絲技術太複雜了,足足被我們壟斷了數千年的時間,直到東羅馬帝國把這項技術偷去。東羅馬帝國為啥著急學會這項技術呢?因為絲綢衣服是當時的頂級奢侈品,進口我國絲綢導致黃金大量外流,以至曾立法禁止穿著絲綢服裝。現在西方出口給我們的奢侈品,只是設計時尚。而當時我們對他們的奢侈品出口,壟斷之處在於先進的材料科學。

所以作為黃帝故里的有熊國新鄭,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黃帝時代,作為全球最發達的農業技術和材料科學聚集區,到達了它歷史上第二次耀眼的高光時刻。

也就是說新鄭這個地方,人們自古以來就做著種地河養蠶這兩件事。這兩件事,都比較枯燥,需要很大的忍耐力,才能去做這兩樣工作。要想理解種田或養蠶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可以想象一下減肥,都是為了未來的美好願景而忍受當下的痛苦。這樣就能深刻理解新鄭這個地方人民的性格有多吃苦耐勞和堅韌不拔了。畢竟是祖祖輩輩都懷著對未來收穫的美好憧憬,而日復一日地根據時節的變化從事著辛苦、枯燥、乏味工作的民族。生存方式無比深刻地影響著人生態度。這樣的水土,養育了這樣的人,這樣的人世世代代做這兩項工作,經過長久的磨練,經過漫長歲月的傳承,才養成了這樣的人生哲學。所以新鄭人骨子裡就有的紀律性和堅韌的意志是源自內心,源自骨髓,源自幾千年固化在基因中、支撐民族繁衍生息的人生哲學,甚至自己通常都意識不到自己有這樣的人生哲學。而每當有危機發生,這樣的人生哲學就會出來激發人們、指導人們,讓人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多說一句,其實這是種花家的共同人生哲學。觀察新鄭,其實也就是觀察我們自己。

二、新鄭商業的來源及其影響

黃帝之後,夏朝曾定都於此。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商朝曾定都於緊鄰新鄭的鄭州,新鄭位於帝都旁側,可以想象就是如今天津的區位。有緊鄰帝都的驕傲,也又緊鄰帝都的煩惱。不過商朝遷都非常頻繁,新鄭就慢慢遠離了政治中心。

商朝滅亡以後,一些商朝遺民被擄到陝西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不許他們種地,只能做些小買賣維持生計,這就是商人這個詞現代意義的來源。商人在周朝,政治地位低下,經常遭到強買強賣,苦心經營掙得的錢財也經常被強徵,日子不太好過。商朝剛剛滅國,有些商人還不十分死心,經常想著復商,那更是要遭到無情的鎮壓。

武王克殷,建都鎬京。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新鄭這塊地方那時屬於虢國和鄶國。虢國是周文王姬昌之弟虢仲所受封的封國。而鄶國曆史文則非常久遠,是黃帝的曾孫帝嚳時代就有的古國。據說商朝時,帝嚳弟弟吳回的孫子會人被封於鄶,後來周滅商,承認他家的統治,再封於鄶。

三年後,武王駕崩,成王登基,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為加強對東部的控制,周公旦和召公奭商量了一下,決定以三門峽陝縣為界,分陝而治。召公管理陝之西(這是陝西名字的來源),而周公管理陝之東。武王在世時,就曾想開發浦東,哦不,陝東。周公攝政後,繼承武王遺志,正式開發了陝東,營建洛邑(今洛陽),是為成周。並把很多商朝遺民遷移在這裡居住。鎬京就稱為宗周了。這時鄭國還沒有登上歷史舞臺。但是要注意,成周這裡居住的多是商人後裔,這一點對後來的鄭國十分重要。

西周晚期,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弟弟姬友為鄭伯(即鄭桓公),封地在陝西的鄭縣,屬於周朝王畿內的采邑,畢竟外面的地都封完了。雖然起點不高,不算是正式的諸侯,好歹這是鄭國的起源了。鄭桓公就在周朝任司徒。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官。掌管土地和人民教化,同時鄭桓公還掌管軍隊,總理王宗政務,又是國君的弟弟,可以說大權在握。

鄭桓公這人有個特點,就是非常有契約精神,不僅對周民非常仁慈,對那些經商的商人也非常友好。還和他們簽訂了一個條例。條例規定商人不可以叛亂;而國家保障商人的正常經營活動和私有財產安全。所以鄭桓公的封地裡,商業活動就慢慢發達起來。此時商朝滅亡已久,西周都快滅亡了,商朝復國的事情漸漸就不太有人提起了,商人們對鄭桓公都十分忠誠。就連成周洛邑那裡的商人們,也都思慕鄭桓公。

宣王崩,周幽王即位,就是烽火戲諸侯的那位。鄭桓公見周室傾頹,王室多故,問計於孔明,哦不,問計於史伯。史伯說:“宗周鎬京將傾,北狄、西戎將滅鎬京,陝西不能再待下去了。陝東洛邑已經被周公開發了,君只能去開發洛東了。洛邑周圍要麼是蠻荊戎狄,佔盡天時,此誠不可與之爭鋒。要麼是周王室宗親的封國,已歷多世,國強而民附,佔盡地利,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只有虢、鄶兩國,國君驕奢淫逸、貪得無厭。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君既王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公平交易,支援商業發展,可占人和。先以周難之故,將國人和財務寄放於虢、鄶,待天下有變,虢、鄶之君既驕且貪,必將背君,此時君則將成周之商人以伐虢、鄶,商人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君者乎?誠如是,無不克矣。君跨有虢、鄶,西和諸戎,南撫荊蠻;外結諸侯,內修政理,則大業可成。惟君圖之。”

恆公依計而行。先把鄭國的人員、財務寄存到虢、鄶兩國。兩國或是想著有朝一日據為已有,或是懼怕鄭桓公王叔和司徒的身份,就答應了。於是獻出十邑寄存鄭國的人員和財務。這時在陝西的商人們都遷到了虢、鄶之地,參與洛東大開發。不久周幽王果然被滅,然而鄭桓公也隨之罹難。他的兒子鄭武公就滅掉了虢、鄶兩國,鄭國正式東遷於新鄭。

此時的新鄭人,除了從事自古以來的兩項工作:種田河養蠶以外,又有一部分新鄭人開始了新的事業:經商,這就是從陝西和洛邑追隨鄭桓公而來到新鄭的商人們。商業發達對新鄭人有著很大的影響,在產業結構上,除了原有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外,又新增了和商業密切相關的發達的第二產業制車業,以及第三產業:交通運輸、倉儲、資訊傳輸、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娛樂業等。商人走南闖北,見識廣博,思維靈活。土地不再是賴以生存的唯一需要。

三、新鄭的區位稟賦及其宿命

周平王定都洛邑,東周開始。新鄭這塊地方,就是鄭國所在地,緊鄰國都洛洛邑(今洛陽),鄭國國君鄭武公在周平王的王宮裡任卿士,重權在握。因而鄭國雖然不大,但是在諸侯國中地位十分顯赫。

鄭國處於中原腹地,周圍都是周王朝的王室宗親歷代經營的封國,這就註定了鄭國沒有太多向外擴張的餘地,導致鄭國沒有任何戰略縱深,只能苟安於此。而鄭國無險可守,又盛產糧食和絲綢,商業發達,積聚不少財富,因而鄭國本身就是一塊珍寶。只是保護這塊珍寶需要強大的實力,偏偏鄭國又缺乏這個實力,鄭國內甚至沒有可供生產兵器的重要軍事資源銅礦。加之鄭國的地理位置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它緊東周國都洛邑。其疆域東有汴梁、南包許昌、西距虎牢、北越黃河(見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05頁)。得鄭者可以覬覦整個中國。但同時,佔領鄭國也是危險的,如果沒有強大的力量保有鄭國,就意味著自己也將成為別人刀俎下的魚肉。

其實本來,除了軍事實力以外,鄭國還有一個看不見的屏障可以維護自身的安全,那就是天下共主周天子的威懾力。雖然東周已經遠遠不如西周,但畢竟還擁有一定的威望和實力,還維持著各國諸侯國共存的秩序。然而鄭武公薨逝之後,他的兒子鄭莊公卻屢次挑釁周王的尊嚴,終於打掉了鄭國自身賴以生存的秩序。

為什麼了鄭莊公會有如此不明智的行為,率先挑戰東周天子的權威呢?很大可能性是因為鄭國商業發達,和其它各個方國之間、和蠻荊戎狄之間交往密切,因而思維定式容易受到外來思潮的衝擊,對現有秩序的尊重容易受到瓦解。綜觀鄭莊公本人的表現,也確實是在舊的秩序和個人野心之間不斷搖擺、糾結。思想搖擺反映在行動上,他的行為也忽左忽右。他曾經率兵搶奪周天子成周洛邑的禾麥;然而在東周國都洛邑糧荒之時,他又曾親自運糧朝拜。他領兵與周桓王的部隊對峙時,相持中他的部下一箭射中周桓王肩膀;然而周桓王中箭後他又連夜探望。這些廉價的姿態不僅不能彌補拜他所賜已不復存在的天子尊嚴,反而是對天子至尊的進一步嘲諷。而這種搖擺的態度使得鄭國充滿顧慮,既不能破釜沉舟開疆拓土,充分壯大自身的力量以保全自己;又親手毀掉了本來可以保護自己的周天子的威勢。因而鄭國的滅亡也就是註定的了,鄭國內部的動盪只不過是加劇了這個過程而已。鄭莊公射中的是周桓王的肩頭,也射中了鄭國命運的咽喉。他在膨脹的野心中試圖打破舊的秩序,然而他的子孫卻發現,再也沒有周天子那樣仁慈的君主了,想要的僅僅是鄭國的忠誠和尊重。別的霸主,覬覦的是整個鄭國的國土。鄭國躍躍欲試想要成為新的霸主、建立新的秩序,結果卻發現自己成為了新秩序的祭品。

而此時,危險正在四周慢慢升騰。周王朝的邊境大國,如秦國、晉國、楚國等,都在與默默地向外擴張國土、積蓄實力。而鄭國卻在鄭莊公死後迅速陷入內亂。加之北鄰強晉、南鄰霸楚的尷尬之地,鄭國便交替被晉、楚兩國征伐。鄭國的歸屬成了晉、楚兩國爭霸的一個重要標的物。

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開始,鄭國又成了魏國、韓國和楚國競相征服的物件。終於為韓所滅,韓國遷都新鄭。這是新鄭歷史上最後一次成為國都。而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也成為了新的“鄭國”,於公元前230年,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此後,新鄭就成了秦國的一個縣。秦,是有力量保護自己的珍寶的。新鄭不再擁有國都的榮光,但也不再是諸侯爭奪的戰場。此地原屬鄭國,所以本打算稱鄭縣。後來因為陝西還有一個鄭縣(即西周晚期鄭伯最初的封地,鄭伯,也就是鄭武公的父親鄭桓公),所以就把這裡稱為新鄭。新鄭之名就來源於此,和鄭州沒有一點關係。鄭州這個名稱,在歷史上出現得非常晚,最早出現於公元549年,東魏孝靜帝將穎州(今許昌市魏都區)改稱鄭州。北周大定元年(581年)鄭州又改為許州。隋文帝楊堅於開皇三年(583年),將滎州(今鄭州地區)改名為鄭州。這就是真正的鄭州了。

說新鄭的歷史,除了說明新鄭的由來,其實想說的是,所有豐饒的土地,都河新鄭一樣,必須屬於一個擁有強大軍事力量和廣闊戰略縱深的大國,才能專務發展,享有安穩的生活。

參考文獻:

[漢]班固 撰:《漢書》[M],[唐]顏師古 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

蔡全法:《鄭國祭祀遺址及青銅禮器研究》[J],《文物》,2005年第10期。

蔡瑩:《從看鄭國的文化空間》[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8年4月,第26卷第2期。

陳巍、湯威:《登封袁窯鄭國春秋墓出土魯侯壺探考》[J],《文物天地》,2019年第8期。

程浩:《牢鼠不能同穴:基於新出土文獻的鄭國昭厲之亂再考察》[J],《史林》,2019年第3期。

程遠荃、鄭元輝:《鄭國東遷之都與鄭氏祖塋述略》[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12月,第8卷第4期。

代生、張少筠:《清華簡所見鄭國史事初探》[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6月第21卷第3期。

鄧國軍:《春秋時期鄭國氏族流變考》[J],《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房佔紅:《七穆與鄭國的政治》[D],吉林大學,1999年

房佔紅:《論鄭國七穆世卿政治的內部秩序及其特點》[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總第190期。

韓國河、陳康:《鄭國東遷考》[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3月第52卷第2期 。

郝花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鄭國三篇集釋》[D],西南大學,2017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鄭市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2000年第2期。

黃敬剛:《春秋時期鄭國祭祀遺址的音樂文物考古研究》[J],《臨沂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

黃永堂 譯註:《國語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

李峰:《西周金文中的鄭地和鄭國東遷》[J],《文物》,2006年第9期。

李韶華:《從鄭國祭祀遺址出土樂器組合看“其細已甚”問題》[J],《古代文明》 ,2019年7月,第13卷第3期。

李勝振:《晉楚霸業之爭與鄭國、宋國的悲劇》[D],陝西師範大學,2006年。

李學勤:《由《系年》第二章論鄭國初年史事》[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7月,第28卷第4期。

李亞男:《春秋時期鄭國辭令研究》[D],廣西大學 ,2017年。

李玉潔:《春秋時期鄭國的成文法與“懸書”》[J],《中州學刊》,2007年第1期。

李玉潔:《鄭國的都城與疆域》[J],《中州學刊》,2005年第 6期(總第 150期)。

梁霞:《春秋時期鄭國外交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林寶華:《春秋鄭國卿族的權力維繫及其歷史變遷》[D],江西師範大學,2012年。

劉光:《清華簡《鄭文公問太伯》所見鄭國初年史事研究》[J],《山西檔案》,2016年第6期。

劉志玲:《論春秋時期鄭國的外交政策》[J],《鄂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9卷第2期。

牛春秀:《鄭國古城址的空間演變研究》[D],鄭州大學,2017年。

任中峰:《春秋時期鄭國的國際會盟策略》,[J],《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沈端民:《弦高智退秦師與鄭國的經濟實力》[J],《湖湘論壇》,1994年第3期。

沈鴻:《鄭國曆史傳說的文化內涵及文學價值》[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5月,第40卷第3期。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 整理,李學勤 主編:《毛詩正義》[M],[漢]毛亨 傳,[漢]鄭玄 箋,[唐]孔穎達 疏,龔抗雲 等整理,劉家和 審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 整理,李學勤 主編:《春秋左傳正義》[M],[周]左丘明 傳,[晉]杜預 注,[唐]孔穎達 正義,浦衛忠等 整理,楊向奎 審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 整理,李學勤 主編:《周禮註疏》[M],[漢]鄭玄 注,[唐]賈公彥 疏,趙伯雄 整理,王文錦 審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史雪飛:《鄭國城市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漢]司馬遷:《史記》[M],[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

王守民:《論中的鄭國子產》[J],《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

王曉勇:《論春秋中期鄭國由盛轉衰的原因》[J],《唐都學刊》,2007年5月第23卷第3期。

王曉勇:《從地理環境看春秋時期鄭國之盛衰》[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總第62期。

王宇:《新鄭鄭國祭祀遺址相關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王珏、董蘊河:《兩週之際鄭國謀霸戰略得失考論》[J],《管子學刊》,2015年第4期。

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吳愛琴:《以鄭國為例談春秋禮的特點》[J],《開封大學學報》,2017年9月第31卷第3期。

吳愛琴:《春秋時期鄭國禮樂文化與國家禮制衝突》[J],《中州學刊》,2019年10期。

吳愛琴 著:《鄭國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年第1版。

吳風池:《試論春秋時期鄭國的婚姻特點及成因》[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7月第12卷第4期。

伍廣慶:《鄭國前期諸子奪位之亂淺析》[J],《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

謝光澤:《子產改革鄭國經濟淺析》[J],《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

熊棟樑:《鄭國東遷歷史地理研究》[D],《湖北省社會科學院》,2016年。

楊建敏:《從記載看鄭國四都三遷》[J],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7月,第11卷第4期。

楊文勝:《鄭國青銅器與楚國青銅器之比較研究》[J],《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

楊文勝、李曉莉、韓越:《鄭國青銅禮樂器祭祀坑相關問題討論》[J],《華夏考古》,2008年第2期。

虞萬里:《詩旨與鄭國史實、封地索隱》[J],《史林》,2007年第1期。

詹婷:《春秋時期鄭國罕氏家族政治世襲考論》[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張莉:《登封告成春秋鄭國貴族墓研究》[J],《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5期。

張渭蓮、段宏振:《春秋時期中原核心文化區的重構與鄭國的興衰》[J],《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2期。

晁福林:《論鄭國的政治發展及其歷史特徵》[J],《南都學壇》,1992年第12卷第3期。

朱夏楠:《從“齊大非耦”看春秋初期鄭國的地位》[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年第29卷第1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