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體育/ 正文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有大量魚蝦,為何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

一年百姓遇到饑荒沒有糧食吃,許多百姓因此沒有吃的被活活餓死。晉惠帝知曉之後,非常不解,但是又想為百姓解決問題,苦思冥想一番之後,曰:“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位居九五之尊,無法體會民間疾苦,才說出這樣話語,成為千年的笑柄。

有一句俗語“民以食為天”,很好地闡明瞭食物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吃在人類生活中佔據很大比重,食物滿足了人類的基本生存和繁衍。一頓不吃對身體的傷害沒有多大,但是人類如果一直處於飢餓狀態,那就是熬不了幾天就會被餓死了。古代鬧饑荒時,河裡有大量的魚蝦,為什麼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有大量魚蝦,為何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

飲食帶給人的滿足感不言而喻,一個人在吃飯前可能沒有活力,但是吃完飯後可能就會元氣滿滿。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食物的供給可以很好地滿足百姓的飲食需求。但是在古代,經常發生各種糧食短缺甚至嚴重的饑荒,百姓沒有足夠的食物可以吃,最後被活活餓死。

古代經常發生饑荒,但卻發生一些讓人奇怪的現象。鬧饑荒的時候糧食不足,但河裡面有非常多的魚蝦,可是百姓們卻不去抓河裡的魚蝦,而是挖草根樹皮甚至觀音土,最後因脹氣撐死。古代不像現代社會汙染多,魚蝦也是在乾淨沒有汙染的河水裡面生存,所以此舉才會讓人更加費解。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背後卻是充斥著各種問題,遠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有大量魚蝦,為何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

沒有饑荒的時候,百姓飲食的主要來源是地裡耕作的食物,遇到饑荒的時候,對於一些在山村裡面的百姓來說,他們首先選擇的是山裡的野獸和野果,這些食物足夠他們支撐下去了。深山裡面的人不同於平原上的人,他們可以透過山裡各種豐富的食物保證基本的飲食供,但大部分百姓是靠著田地裡的作物過活的。即使不是饑荒年代,他們也得給地主繳納租金,給官府繳納雜稅,平時就沒有多少食物可以吃。

江河湖泊大部分分佈在南部地區,所以江南很多地方就有了“魚米之鄉”之稱。這些地方土地資源豐富而且水源充足,糧食產量足,糧庫儲蓄充足,對饑荒的應對資源比較充足。北方地區恰恰情況相反,饑荒等各種災情頻繁發生。從本身的地理環境看,河流水源長期不足導致更容易受到乾旱的影響,災情也會更加嚴重,受到損傷的災民高達幾十萬。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有大量魚蝦,為何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

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去河裡抓魚蝦食用,但現實很殘酷。去河裡抓魚蝦需要體力和技術裝備,很多百姓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已經沒有力氣去抓魚蝦了,而且也沒有漁網這類裝備供他們使用。饑荒往往影響的是幾十萬的災民,河裡的魚蝦數量有限,即使它們全部被抓上來了,也沒有辦法滿足大量人口的食物需求。

北方地區的河流是少於南方地區的,但是有大片的土地,對比魚蝦,野菜和樹皮是非常容易獲取的。挖野菜、掰樹皮很多百姓都可以做,但是抓魚蝦還需要道具,所以效率不高。如何烹飪魚蝦也是一件難事,魚蝦長期生活在水中,身上帶有腥味,在烹飪魚蝦的時候,需要一些材料輔助。但在饑荒時期,這些根本不可能。野菜不僅很好挖掘,更便於食用。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有大量魚蝦,為何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

如今的社會已不用經歷饑荒了,有了更加強大的糧食儲備,袁老研究出來的雜交水稻讓中國十幾億人口吃上了飯。而且現在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發達,一旦哪個地方發生了災害,很快就能進行賑災。災害總是無情的,古代的饑荒造成了數以萬計的百姓受災受難,出現了所謂的河裡魚蝦氾濫,為什麼災民寧可去啃樹皮,也不去捕魚的現象。未雨綢繆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科學技術的發達讓解決問題變得更加快速有效。

古代鬧饑荒時,河裡有大量魚蝦,為何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

深究才發現問題永遠不是簡單的一概而論,簡單的問題背後往往情況複雜多變不好解決,需要我們辯證地看待問題。對於這樣的災害問題,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合理有效的預防措施需要時刻準備著,解決問題是重中之重,需要每一個人的重視與積極應對。

參考資料:

《晉書·惠帝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