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體育/ 正文

夜貓子 能把自己訓練成 早起鳥 嗎?

據“生活中的科學”(livescience》網站4月20日報道,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緊張。有的人不愛早睡,有的人不愛晚起。熬夜的,我們一般稱為夜貓子,早晨起來的就是早鳥了。那麼,哪種生活方式更健康?晚睡的夜貓子能把自己訓練成為早起鳥嗎?

夜貓子早晨害怕鬧鐘響起。太陽昇起,有人起床跑步,吃一頓豐盛早餐;也有人仍賴在床上,早起對夜貓子來說是困難事。夜貓子一般會睡到日上三竿,入睡之前來一頓夜宵,第二天可能早餐就取代了。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也密不可分。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行為睡眠醫學主任米歇爾·德雷魯普(Michelle Drerup)認為,夜貓子與早起鳥相互可以變換,但夜貓子變成早起鳥不容易。除有夜貓子、早起鳥外,也有介乎兩者之間的型別。人們睡眠有不同時間選擇,有些人在某一段時間大腦興奮,另些人卻會搖搖欲睡。

科學家發現,無論什麼睡眠型別,都與自然和環境因素有關。德雷普說,自然因素是基因起著作用。

據《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研究論文,有數百種基因影響我們晝夜節律和睡眠-覺醒週期。但環境與習慣也起著重要作用。夜貓子晚上感覺精力充沛,腦子清醒,是晚上活動刺激並增強了深夜不睡習慣,是選擇睡眠時間養成習慣的結果。

夜貓子生物時鐘是難於適應“早期鳥兒有蟲吃”的社交結構要求的,在遵循正常工作與學習時間方面會遭遇許多問題。更重要的是,夜貓子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和心理健康疾病。 既然環境與習慣是其中因素,那麼夜貓子鍛鍊成早起鳥就有希望,能改變自己睡眠-覺醒週期。德雷魯普建議,在調整過程中,剛開始前幾周每天提前15到20分鐘起床或睡眠並逐漸增加,直到調整到理想時間為止。

德雷魯普說:堅持是問題的關鍵。“夜貓子剛開始時會感到不適,但幾周後就會好轉。”睡覺前一小時避免藍光螢幕。這種光線會阻止人體調節晝夜節律的褪黑素產生。

與此同時,晚上不要從事激烈活動,避免刺激大腦。建議早晨或下午進行鍛鍊;用餐時隨著提早,這樣睡前夜宵也可以逐漸減少,不然每日四餐,加之睡眠延長,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後果。

萬一夜貓子有利於某些人,那就沒必要改變它。但是對早起上班和上學的人來說,夜貓子會成為一個問題,睡眠不足將嚴重損害身體健康,增加高血壓和型糖尿病風險 。

當然,個人生活習慣與工作習慣還有關係,一些行業需要通宵值守,有的是三班輪流倒換,睡眠休息也難免還要適應工作節奏。

本文選題/編輯:C_jiong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