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體育/ 正文

維新失敗後,光緒為什麼要公車上書?他為什麼要公車上書?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一八九五年四月,日本逼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的訊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發動在北京應試的一千三百多名舉人上書光緒皇帝,史稱“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為了加強維新運動的影響。

有識之士成立了多家報刊,最終,在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志士的宣傳、組織和影響下,全國議論時政的風氣逐漸形成,一八九八年梁啟超在北京成立保國會,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光緒皇帝下詔“明定國是詔”,宣佈變法,新政從此開始。

一八九八年,短短的“百日維新”落下了帷幕,參與變法的譚嗣同等愛國之士被送上刑場,英勇就義的同時標誌著變法的失敗。而在歷史上,歷朝歷代之中從來都不缺乏愛國之士,無論是面朝南方寧死不屈的文天祥,亦或是國都被破跳江自殺的屈原都彰顯了他們的愛國情懷,在譚嗣同行刑前,妻子哭喊:我想給你生個孩子,他如此回答可謂真君子。

對於譚嗣同,大家對於他的認知大都僅限為戊戌六君子。但事實上,出身不凡的譚嗣同其輝煌的一生遠遠不僅如此。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華相眾生等。一八六五年出生於湖南的一個官宦之家,其父親是清政府的戶部郎中,母親徐氏是一個作風簡樸的女子,對於譚嗣同的學業從小就非常關心。

優秀的家庭環境使得譚嗣同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讀過的書越多,對於時局的看法也就更加不同,正所謂胸中有丘壑,立馬振山河,那時的譚嗣同,已經有了遠大的抱負:他要幫助國家走出困境。

在那個時代,人民的思想被禁錮,認為只有八股文才能幫助自己取得功名,然而開闊眼界之後的譚嗣同對此卻深惡痛絕,認為所學的應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只為自己的功名利祿而去讀一些生硬的八股文是不可取的。相比於社會上充斥著的麻木不仁,譚嗣同懷抱著滿腔熱血,一心要為這個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除了讀書環境,由於國門被堅船利炮轟開,大量的鴉片等毒品流入我國,在此影響之下,更多的人沉迷於吸大煙。但譚嗣同偏偏喜歡撫琴舞劍,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當中,雖出身於書香門第,但相比於其他的紈絝子弟,他的身體素質算是非常健康的。

一八九八年,譚嗣同來到北京希望能夠尋到變法之道,在九月五日,光緒帝下詔命他和林旭、劉光第、楊銳等四人主持新政,並要他們竭盡全力輔佐自己變法。但在第二天光緒與譚嗣同的對話之中頗顯無奈,他是願意變法的,但由於太后以及一些大臣的阻撓,變法實行起來非常有難度。

時間一直向前走,變法的實施演變成了維新派與守舊派之間的矛盾,趁著光緒陪同慈禧太后來到天津閱兵的機會,守舊派準備發動兵變,罷黜光緒以此來推翻新政。而維新派自然不會束手待擒,他們決定禁錮慈禧太后使其不得干涉內政,繼而說服新軍首領袁世凱發動兵變包圍慈禧所居住的頤和園。但狡猾的袁世凱最終背叛了他們,向慈禧太后告密。

慈禧大怒,禁錮了光緒帝,自己獨掌大權之後宣佈捉拿維新派,失去了頂樑柱的維新派頓時作鳥獸散。康有為與梁啟超逃亡日本,譚嗣同也被友人勸往其他國家避難,對於這樣的舉動,譚嗣同並沒有同意。

被抓捕之後的譚嗣同面對各種審問仍是寧死不屈,企圖屈打成招的獄卒將他打得奄奄一息,妻子李潤前去探望的時候告訴他:結婚十五年了卻沒有子嗣,是我對不起你。大丈夫譚嗣同卻告訴她:在當今的世道下,多生一個孩子就如同為這個時代多生一個奴隸。

這句話中所蘊含的分量不言而喻,中國的傳統自古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譚嗣同卻寧願自己沒有孩子,也不願看到出生之後的孩子在這個黑暗的世道中掙扎,如同那個時代的人一樣麻木不仁。九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年僅三十三歲的譚嗣同為了自己一生的理想英勇就義。

可以說,譚嗣同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在那個充滿黑暗、人民愚昧無知的社會中,他如同一顆流星一般照亮了人們,告訴了人們如何去面對一個時代。也正是在這種精神的影響之下,更多的人們選擇了反抗,本就搖搖欲墜的清政府終於在一片歡呼聲中倒下,成為了歷史長河之中的泥沙。

參考資料:

《獄中題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