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體育/ 正文

鐵血北朝2: 鮮卑人的困惑,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鐵血北朝2: 鮮卑人的困惑,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鮮卑族,這是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民族。

對於今天的人們而言,鮮卑族這個古老的民族顯得既熟悉又陌生,這兩個詞似乎很矛盾,但如果我們仔細考究鮮卑族的歷史,會發現這兩個詞是非常貼切的。

說熟悉,是因為早在幾十年前,著名武俠作家金庸先生就在他的小說裡提到了鮮卑這個神秘的民族。在他的代表作《天龍八部》裡,他寫到了居住在姑蘇城西三十里外參合莊的慕容世家,這個慕容世家就是鮮卑族的後裔。

後來隨著金庸小說風靡大陸,他書中的人物角色得以為人們所熟知。慕容龍城、慕容博、慕容復這些角色都是那個曾經令整個北方都為之顫抖的鮮卑族的子孫,就連他們居住的參合莊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

這參合莊的名字來源於鮮卑族歷史上一次慘烈的內戰,那就是鮮卑慕容部和鮮卑拓跋部之間爆發的參合陂之戰,這是十六國時期一場著名的經典戰例。

此戰,慕容部慘敗,折損八萬精兵,元氣大傷,這也成為慕容氏子孫永遠的噩夢和奇恥大辱。

把自己的宅院取名參合莊似乎是慕容龍城在提醒自己的子孫,要牢記參合陂之戰的恥辱,為復國大業而臥薪嚐膽不懈努力。

相信當年很多人都是從金庸先生的小說裡瞭解到了鮮卑族的往事,至少大家的腦海裡從此都留下了這個神秘民族的身影。

但話說回來,其實鮮卑這個民族對於我們大部分人而言,還是非常陌生的。畢竟不論是知名度,還是時間,或是和現代的關係,它都是很不起眼的。

論知名度,它無法和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滿洲等炙手可熱的民族相提並論;論時間吧,它活躍的時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離今天的我們實在太過於遙遠了。

有人可能會說,那匈奴不是比它更遙遠嘛。

匈奴是比鮮卑距今更遙遠,更古老,但匈奴因為和漢朝的四百年恩怨糾葛太出名,被各類影視作品沒少演繹。因此它的知名度反而比後起之秀的鮮卑要大很多。

最後就是和現代的關係。

鮮卑是一個悲催的民族,在今天的56個民族裡已經找不到鮮卑族的名字了。它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徹底和漢族融合到一起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分不清誰是誰了。

透過基因研究對比,今天的研究人員發現,東北的錫伯族血緣居然和一千年前的鮮卑族最接近,而且你念念這兩個族名:錫伯、鮮卑。

是不是有種很相似的感覺呢?

當然這個問題涉及到古生物學、基因學、遺傳學、民族學等專業領域,我們這裡就不過多深入了。

鐵血北朝2: 鮮卑人的困惑,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那麼,鮮卑族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呢?

有一點可以肯定,鮮卑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活躍在北方草原上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也是繼匈奴族之後又一個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少數民族。

鮮卑族的起源時間已經很難考證了,只能確定它們興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

“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魏書•序紀》

這裡的“幽都”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北京之北,廣袤無垠的原野,自然就是今天的東北黑土地了。

興起之初的漫長時光裡,它們過著最原始的遊牧生活,住在天然形成的山洞裡,靠捕魚狩獵為生,沒有自己的文字,部落裡的重大事件完全靠口口相傳,完全是那種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狀態。

“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記錄焉。”——《魏書•序紀》

由於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導致當時沒有流傳下來多少有價值的記載。後來鮮卑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後,才發現他們對自己民族的歷史完全是一片空白,對於民族興起之初的那段歷史更是完全說不明白,只能靠神話傳說湊數。

鮮卑族生活的大興安嶺距離中原王朝千里之遙,在唐朝以前,中原王朝的疆域從來沒有擴張到那裡去,最多也就止步於遼河流域。而早期的鮮卑族也非常低調,躲在東北深山老林的山洞裡圍著篝火烤肉吃,一直沒有和中原王朝發生來往。

“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魏書•序紀》

鐵血北朝2: 鮮卑人的困惑,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鮮卑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原王朝的史書裡,是在東漢時期。

那會兒,鮮卑已經南遷到了陰山一帶,他們追隨大哥匈奴出兵騷擾東漢邊境,這才為東漢朝廷所知。從此以後,鮮卑的名字開始頻繁出現在中原王朝的史書中,並很快取代了大哥匈奴的地位,成為北方最活躍的遊牧民族。

從這時起,鮮卑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並深刻影響改變了後面六百年的歷史程序。

從東漢時期進入中原王朝視線,到唐朝中期以後徹底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鮮卑的歷史貫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

可以說想了解魏晉南北朝,鮮卑是繞不過去的必修課,我們無法忽視這個民族的影響力。

關於鮮卑族的起源,目前尚無權威定論,但基本上都認同由北方遊牧民族發展而來。

目前主要有四種說法:

東胡說①、東夷說②、山戎說③、逃亡漢人說④

這其中“東胡說”佔主流地位,眾多史書都持此觀點,例如《後漢書》、《三國志》以及《晉書》等正史都認同這一觀點。⑤

東胡源於犬戎,是活躍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遊牧民族。秦漢時受到崛起的匈奴壓制,在西漢初年被匈奴擊敗分裂為烏桓、鮮卑兩部,各據烏桓山、鮮卑山為生,族名也由此而來。⑥

漢武帝時遷烏桓於上谷(今河北懷來)、漁陽(今北京懷柔)、右北平(今內蒙古寧城)、遼西(今遼寧義縣)和遼東(今遼寧遼陽)五郡塞外。

烏桓南遷後,生活在大興安嶺腹地的鮮卑族趁機南下進入烏桓故地的饒樂水(今內蒙古呼倫湖)流域。

鐵血北朝2: 鮮卑人的困惑,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東漢建武二十一年(45年),當時的鮮卑追隨大哥匈奴騷擾邊境,這才開始進入漢朝的視野,擠上歷史舞臺⑦。

《魏書》簡略記載了鮮卑族的起家史,雖然神話傳說色彩很濃厚,但畢竟是現存最原始的史料,還是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於鮮卑族的淵源,《魏書》言之鑿鑿稱鮮卑為黃帝后裔,咱可不是什麼夷狄,也是如假包換的炎黃子孫嘛。書中一本正經地說黃帝有個孫子(沒說是誰)被封到北方,國內有座大鮮卑山,後世子孫遂以鮮卑為號⑧。

黃帝究竟有沒有這麼個不受待見的孫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民族吃定黃帝了,不但認了祖宗,甚至連姓氏都源自黃帝。

黃帝以土德王,北俗以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為氏。——《魏書•序紀》

以上的記載就是拓跋氏姓氏的由來,雖然頗有點牽強附會,但關於鮮卑的史料僅此一家,你愛信不信,反正你找不到旁證。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由於《魏書》記載的是北魏的國史,而北魏又是鮮卑族裡的拓跋部建立的,故而在《魏書》中是把鮮卑和拓跋部畫上等號的。似乎拓跋部就是鮮卑,鮮卑就是拓跋部,這是不準確的。

實際上,鮮卑是一個龐大的民族,它由若干部落組成。拓跋部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前面提到的慕容部,以及後面還會提到的賀蘭部、獨孤部、段部、宇文部、乞伏部、禿髮部、吐谷渾部……。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這就是一鍋大雜燴,怎麼亂怎麼燴。

拓跋部的先祖叫始均,曾在上古賢君堯手下為官,後來打了勝仗受到獎勵,分封於北地。從堯舜禹三代一直到秦漢,拓跋部都很低調,山戎強大就做山戎小弟,匈奴崛起就當匈奴馬仔。山戎匈奴都不是善茬,連年侵擾中原,拓跋部卻從不摻和。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拓跋部整整沉默了六十七世,波瀾不驚宛如一潭死水,泛不起一絲漣漪。

直到一個名叫拓跋毛的首領即位後,終於忍不住往水坑裡扔了一顆石頭,濺起了幾朵黑色的水花。拓跋毛不甘心像前面六十七位祖先那樣,他要向世界證明他來過,折騰過。

於是他率領部眾踏上了征服世界的漫漫征途。

史書描述道:

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崩。——《魏書•序紀》

首戰告捷,旗開得勝,開了個好頭,可喜可賀。

不過拓跋毛喝完慶功酒沒多久就死了,最後的“崩”字用得妙不可言。

拓跋毛雖然英年早逝,但他的打拼為拓跋部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這一點看,他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

鐵血北朝2: 鮮卑人的困惑,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又過了五代,到了首領拓跋推寅時,正值漢武帝擊敗匈奴,將烏桓部族南遷,推寅趁機帶領族人進入烏桓故地。《魏書》記載推寅帶領族人離開大興安嶺,南遷大澤,這裡的澤就是指湖泊。

一個很大的湖,方圓千餘里,煙波浩渺,非常寬闊。

按照推寅等人的南遷路線來看,這個大澤可能就是呼倫湖。

推寅等人在湖邊短暫修整後決定繼續南遷。

按說湖邊水草豐美,正是安家落戶的好地方,為何放棄這麼好的地方,繼續往南走呢?

《魏書》裡談到了這個問題,說這個大澤附近土地蒼茫遼闊,地勢低窪潮溼,由於溼度太大,經常見不到太陽,天天雲霧繚繞,而且還存在洪災的隱患。

也許正是注意到了這一點,推寅才決定繼續南遷。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推寅準備繼續上路時,他突然病倒了,不久便撒手人寰了。

首領病死,拓跋部的南遷計劃被迫擱淺。

時光悠悠,又過了七代首領,到了首領拓跋鄰在位時再次生出了南遷的念頭,可能呼倫湖那裡確實不適合長期生活吧。

不過當時拓跋鄰年事已高,心有餘力不足,無法帶領族人勇敢邁出那一步了。於是他把兒子詰汾叫來囑咐他帶領族人繼續往南走,把振興部落的希望寄託在了他身上。

詰汾繼承了父親的汗位後兌現了諾言,帶領族人告別呼倫湖,踏上了繼續南下的征途。

他們沿著大興安嶺山麓進入匈奴故地,千辛萬苦抵達陰山腳下,這是拓跋部的第二次南遷。

到達匈奴故地後不久,詰汾傳位於兒子力微,薪火相傳的節奏。

此時的拓跋部初來乍到,立足未穩,經常受到周邊民族的攻擊,力微帶領族人艱苦奮鬥,硬是在強手如林的塞外草原上闖出了一片天地。在拓跋部歷史上,力微是個舉足輕重的傑出領袖,在位長達58年,為拓跋部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魏建國後追尊力微為始祖神元皇帝,是為祖字輩裡第一人,就是說追尊皇帝從力微這裡開始,他是始祖。

就在力微即位的那一年,遙遠的中原漢地發生了一件大事,力微的心瞬間澎湃起來,他知道接下來他該做什麼了。

鐵血北朝2: 鮮卑人的困惑,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註釋:

①見范曄《後漢書》、陳壽《三國志》、房玄齡《晉書》

②見韋昭《國語•晉語》

③見《史記集解》:山戎,北狄,蓋今鮮卑。

④見《史記索隱》:秦築長城,徙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引以為號。

⑤見《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

見《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鮮卑即古所謂東胡也。

見《晉書•慕容廆傳》:世居北夷,邑於紫蒙之野,號曰東胡。

⑥見《魏書•序紀》: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

⑦見《後漢書•光武帝紀》:秋,鮮卑寇遼東,遼東太守祭彤大破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