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當公有云被拆積木,專有云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作者|賈凱強

出品 | CSDN(ID:CSDNnews)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一理念放在雲計算的領域也一樣適用。

20年前,雲的概念尚未成型,那時候的網際網路,家家戶戶的機房、伺服器、虛擬機器,這些裝置形成了一道坎,把無數玩家擋在了網際網路之外;

15年前,雲計算的理念凌空出世,網際網路融合的背後,計算和平臺也在持續融合;

10年前,公有云的興起敲開了使用者的大門,企業上雲,大到世界五百強,小到初創,使用服務不必非要構建服務;

5年前,混合雲又不斷的成熟,分散式和模組化的理念持續深入,雲的未來,已經不囿於形式和形態。

當公有云被拆積木,專有云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如今行業已然達成了一個共識,無論是怎樣的雲,適配於業務才是合適的雲。對於金融、政務、能源、交通等具有高度特定化需求的企業而言,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便捷擴充套件、易於運維……當這些需求聚焦在一起時,公有云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全部需求,那麼新的雲計算形態就隨之而來。

專有云便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出現的一個理念,其能夠基於公有云的技術優勢進行拆解,最終形成對企業獨特需求的適配和支援。當企業發展奔赴於新的領域,他們需要的並不只是直接的服務,而是工具和平臺,雲廠商便給出來新的答案。不久前,CSDN對騰訊雲TCE業務團隊進行了採訪,專有云該是怎樣的面貌?未來市場有怎樣的空間?一切有了新的答案。

當公有云被拆積木,專有云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從買機票,到開飛機

以往的工作模式是怎樣的呢?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風格,也有自己的難言之隱。以金融產業為例,他們對於安全有著天生的執著,同時,金融也是最先擁抱雲計算的行業之一,對於相關服務的需求度極高。如何幫助金融產業打造高效、安全、穩定、可靠的雲計算服務,可以說是整個行業都面臨的重要課題。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中,大量的愜意在尋求產業智慧化、業務數字化的轉型,其必然會對IT基礎處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數字化方式,如藉助VMware、OpenStack等架構實現對資源的虛擬化、雲化的方式,已然稍顯滯後。同時,面對金融、政府等特殊行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要求會更加苛刻,對於雲服務的合規性、安全性以及監管等方面均會有更多要求。

可是,雲計算的浪潮,依然在公有云之上。

當公有云被拆積木,專有云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近年來,公有云技術的發展十分亮眼。從最初的服務體系到如今的雲原生理念流行,公有云已經度過了幼年期,成長為雲服務的頂樑柱。如果放棄公有云的技術與服務,對於很多使用者而言都是難以接受的。那麼如果能把公有云的能力進行私有化輸出,部署在客戶本地的機房或者專門的環境之中,這樣十分就能夠同時滿足客戶在IT基礎設施升級方面的訴求,還能使用享受最新的技術發展成果了呢?

專有云就是在這樣的需求之下誕生的一項服務。騰訊雲專有云中心總經理沙開波在採訪中表示,專有云崛起的背後,其實是大量尋求數字化轉型的企業。騰訊打造的專有云產品,就是對外部的客戶做公有云的獨立私有化的部署,騰訊專有云TCE的產品定位是要把騰訊公有云的能力私有化輸出,提供一個面向企業級市場的IaaS+PaaS一站式平臺,幫助企業完成業務數字化轉型。

騰訊雲專有云中心研發總監秦國安還舉了一個更加形象的例子來解釋騰訊專有云TCE。專有云是從客戶的需求出發,企業就像要乘飛機的乘客,上公有云就是買一張機票,公有云會幫乘客開,並按期的送到某個地方,這期間客戶幾乎不需要付出任何額外的成本;而專有云則不同,客戶的訴求不僅僅是要抵達某地,而是要自駕遊,這就需要廠商把飛機交付給客戶,並且需要把飛機的駕駛方法、運維方法一起產品化並教會客戶使用。而專有云的優勢還在於其能夠保障公有云和專有云二者之間的體驗是完全一致的,使得使用者不會有任何開飛機的門檻。

當公有云被拆積木,專有云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專有云,是炒作還是剛需?

雲的形態之爭剛剛有了眉目,公有云和私有云最終因混合雲的出現而握手言和;另一頭,行業雲、教育雲等新的理念又一次站上了潮頭,專有云也在此間不斷的釋放出新的聲音。那麼專有云是真的有需求還是另一種的炒作呢?想要搞清楚這一點,就必須要理解專有云與公有云的關係。

在騰訊雲副總裁劉穎看來,專有云的核心在於技術賦能,其不會直接給予客戶某項能力,而是幫客戶獲得掌握能力的渠道,也就是所謂的授之以漁。而這種做法的優勢還在於能夠把客戶對服務的掌控權歸還給客戶,從而提升可控性及掌控度。公有云的商業模式可以同時服務於大量的客戶,實現按需計費,而公有云的升級可以讓所有使用者都體驗到技術提升的紅利。

但是,如果從雲計算市場來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私有云都佔據了頗高的比例。市場的反饋證明並非所有企業都可以部署在公有云之上,也並非所有行業都能無縫擁抱分散式架構和公有云架構這樣的技術。而騰訊專有云則是另闢蹊徑,其以公有云的計費模式,打造了部署在自家的、獨有的、更易於升級和擴充套件的私有云服務。再加上騰訊專有云脫胎於騰訊公有云,架構上的無縫銜接使得其能更快的跟上公有云的更新節奏,適配新的技術。

秦國安也表示,專有云在最近幾年發展的特別快。在最初推出專有云的時候,基於去IOE的口號很多公司可能會考慮,但卻不太信任,因此只會選擇一些小業務上進行測試。但是最近兩年,更多企業對專有云的需求有了變化,越來越多的核心業務需要有大規模能力進行支撐。此外,客戶除專有云之外的選擇也在變少,因為客戶需求的變化,很多傳統產品逐漸失去競爭力,比如OpenStack支援不了很大規模,而一些不夠成熟的產品又缺乏PaaS和支援團隊,這就讓客戶往往會陷入兩難的境地。

但,專有云的價值絕非浪得虛名。在過去使用傳統用公有云的時候,廠商與客戶之間的矛盾點可能在於規模、效能和算力的矛盾,但在只要提供足夠多的算力,客戶就能有更好的體驗,雖然其中成本客戶並不知曉。而在專有云場景裡,核心矛盾就變成了客戶需求和研發能力之間的矛盾。客戶需求各不相同,投入的成本和研發能力,對客戶而言是完全透明的,單純的依賴伺服器供給顯然無法滿足客戶,這就使得專有云廠商會更多的依賴於研發能力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的存在,騰訊專有云TCE的團隊不斷的擴大,他們不僅要適配各種不同的作業系統、底層晶片,還需要考慮到不同的組合帶來的不同需求。秦國安稱,騰訊專有云TCE在技術方案、團隊匹配、研發和測試投入的精力都比以往更多。為了保障效能、穩定性、可靠性,騰訊專有云TCE要進行壓力測試、效能測試,並在一些高併發的場景去使用,以檢測其是否真的能支援客戶的業務。

當公有云被拆積木,專有云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當公有云被拆積木,專有云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從金融邁出,騰訊在專有云的探索

某種程度上來講,如今的專有云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市場,其增長速度也要遠比公有云更快。

我們知道,專有云是完全基於公有云的架構對外去提供服務的,那是否意味著可以把公有云直接對外去做私有化的部署,就可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呢?顯然並非如此。在專有云場景下,客戶需求會更加的獨特,很多客戶原本就已經部署在資料中心IaaS基礎設施十分成熟,但缺的是PaaS的能力。因此,專有云就需要解決如何用PaaS形態對這種型別的客戶輸出雲能力,並對SaaS和IaaS解耦,對產品解耦。

在國家信創大背景下,很多客戶有建立信創專區的訴求,這就需要專有云可以相容國產化硬體和作業系統。另外,很多專有云客戶希望有成本最優方案,客戶追求的是規模成本的最小化,這就需要專有云在該場景下管控小型化最佳化。而專有云產品上很多客戶需要將其自家或者第三方產品整合到專有云平臺裡面,這就需要和很多生態第三方合作伙伴建立連線。多行業、多架構、多場景下,自然要求專有云要變成靈活適配的“多面手”。

那麼,如何才能在統一的架構上滿足公有云和專有云的需求呢?騰訊專有云TCE有個原則,那就是讓整個產品的架構和騰訊的公有云保持一致,這樣的優勢會很明顯,專有云上的產品經過了公有云長時間大規模穩定性驗證,開放給專屬客戶時會更加穩定;此外,公有云技術不斷髮展後,也可以透過技術架構演進的思路,來確保在公有云裡面已經解決的問題,能夠快速部署、迭代到專有云平臺上。

那麼,騰訊的專有云業務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如今的規模的呢?在2014年12月,騰訊在金融行業部門孵化了專有云的解決方案。不過當時無論技術還是理念都不夠成熟,這一方案也顯得比較初級。其技術路線便是把公有云的核心元件進行裁減和定製化開發,針對金融客戶打造私有化解決方案。酒香不怕巷子深,當金融客戶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之後,更多行業客戶也有了專有云的訴求,並且逐漸瞭解到了專有云的價值。

當然,公有云核心元件裁減的方式並不利於專有云產品技術的發展,因此在2018年上半年,騰訊專有云TCE組織架構進行了戰略調整,把專有云從金融行業部門轉到基礎產品部門。架構鋪平了道路,產品的升級自然會更加順暢。在這一階段,騰訊完全基於公有云的架構重構了專有云的產品形態,從使用者端、運營端、管理端均對公有云進行了複製和複製,讓客戶可以以專有云的形式使用騰訊公有云的服務。

在這一階段客戶對專有云產品能力上的訴求變的更高,需求不再侷限於IaaS層面,因此需要不斷的進行版本迭代,不停的把公有云的中介軟體和PaaS服務整合到專有云平臺中,為專有云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第二階段實現了產品品類的豐富,第三階段的核心就是隨著客戶對專有云產品要求的不斷提升,在可交付、可運維、高可用、小型化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在體驗方面的細緻化打磨和最佳化。

第三個階段,“重構”成為了這一階段的主題。尤其是雲原生技術崛起後,騰訊專有云TCE在底座裡進行了大的重構,尤其是3。60版本中,完成了整個平臺超百萬行程式碼的重構。重構的思路是緊跟技術發展,基於雲原生技術把專有云產品底座重構升級。在產品能力迭代升級之後,產品就可以面向中小規模的腰部客戶,及其他行業客戶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品。

當公有云被拆積木,專有云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重構產業,重構價值

重構,是第三階段的主題,也是騰訊專有云TCE產品逐漸成熟的一個標誌。經過重構後,騰訊專有云TCE打造了一個相對完善的產品矩陣,從IaaS、PaaS到SaaS均有覆蓋。IaaS裡計算、儲存、網路所有的品類,PaaS裡中介軟體、大資料、安全、資料庫,SaaS以及其他幾乎全類產品都可以在專有云產品中提供。此外,基於專有云的產品矩陣和行業特點,騰訊專有云TCE構建了一系列的行業解決方案,針對具體的業務需求,設計定製化的解決方案。其設計思路可以理解為把每個產品打造成樂高積木一樣,根據使用者需求可以快速拼裝,自由組合,打造符合客戶業務特點的解決方案。

當然了,在重構的不僅僅是騰訊專有云TCE,還有行業的需求。隨著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加,這讓企業對自主可控要求變得越來越高。不僅僅是金融行業,如政務民生、企業、交通等其他更多行業都在面對可靠性、監管合規、運維要求以及建設週期等諸多挑戰,在這些行業裡打造成熟的專有云解決方案已如箭在弦上。

當然,企業自身也非一成不變,他們的技術體系也在重構。騰訊雲專有云中心技術總監孫其琛在採訪中介紹的一個案例便十分典型,某國有銀行是騰訊專有云TCE的一個重要合作客戶,該銀行早在2013年便為了支撐x86架構上線了全行新一代銀行核心系統,基於VMware架構建設了全行私有云,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支援了全行IT架構轉型戰略。但是問題在於,VMware架構在擴充套件性、資源池化、自服務等方面均存在問題,這將會對於銀行業務的發展造成很大的限制。

因此,在2018年,該銀行金融科技輸出及分散式架構轉型雙戰略驅動下,引入了騰訊專有云TCE平臺,並構建了銀行公有云平臺,與騰訊雲深度合作組建了公有云運營中心。這一合作的效果是明顯的,該銀行公有云底層採用了騰訊雲的IaaS及PaaS能力,並整合了建行自身的產品以全棧雲平臺體系為建行社會化應用提供了雲上基礎設施,實現了銀行金融科技能力的全國輸出。

好的合作對於雙方而言都是有價值的,有了公有云的成功經驗,該銀行在2019年啟動了新一代私有云平臺的建設,並採用了和公有云相同的技術棧,經過近兩年的建設形成了兩地三中心架構及信創一雲朵芯架構。騰訊專有云TCE提供了與公有云一致的雲平臺、IaaS底座以及PaaS產品,這能夠幫助建行這樣大規模體量的企業實現快速的轉變和遷移,這一點便是專有云不可替代的價值。

沒有毫無理由的強大,也沒有憑空出現的成功。在劉穎看來,騰訊的專有云如今取得的成績與其堅守的三大戰略方向有著很大的關聯。第一,騰訊雲堅持在踐行一朵雲的理念,把專有云當做是公有云的延伸,能夠快速迭代新的功能;第二則是雲原生的雲,騰訊專有云TCE基於雲原生理念構建,不斷提升可交付和標準化的能力;第三則是開放的雲,整個雲對生態保持了開放,開放引入合作伙伴,從而能夠適配更多使用者特殊的場景和需求。

當公有云被拆積木,專有云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對於未來,我們或許有很多的猜測,無論是公有云的繼續強勢發展,還是私有云的不斷迭代進步。但一切雲的形態都會為業務和需求服務,不論是基礎設施、平臺還是軟體,一切的宗旨都是服務。專有云也是如此,當企業有了新的需求,能夠為使用者節省一分力,便能多一分價值,集腋成裘,這便是一片無比廣闊的藍海市場。我想,這就是騰訊專有云TCE不斷為之投入的原因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