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摺疊、創新、高價,5G手機路在何方?

摺疊、創新、高價,5G手機路在何方?

摺疊、創新、高價,5G手機路在何方?

摺疊、創新、高價,5G手機路在何方?

摺疊、創新、高價,5G手機路在何方?

摺疊、創新、高價,5G手機路在何方?

摺疊、創新、高價,5G手機路在何方?

摺疊、創新、高價,5G手機路在何方?

摺疊、創新、高價,5G手機路在何方?

摺疊、創新、高價,5G手機路在何方?

摺疊、創新、高價,5G手機路在何方?

摺疊、創新、高價,5G手機路在何方?

開年以來,螢幕能否摺疊,成為各大手機品牌們展現技術實力的新方式,彷彿只要將一塊完整的螢幕彎折成兩半,就能夠證明自己具備深厚的技術積澱——即便這塊彎曲螢幕的實際用途至今仍然待解。

在對摺疊屏噴湧熱情之時,5G手機的存在感似乎被比了下去,但實際上它才是更多手機廠商們“廝殺”搶奪的真正目標。

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打算在近期推出自己的5G手機產品,或者公佈最新的技術方案。這些產品的釋出日期基本上圍繞著2月25日在巴塞羅那召開的MWC 2019(世界行動通訊大會)分佈開來。

大會正式召開前,三星和華為已經確定舉辦釋出會,展示自己的摺疊屏手機產品。而在大會期間,多個手機品牌也陸續對外發布了各自在5G手機方面的新進展。

從2014年全面普及開始,4G時代已經逐漸走到了尾聲。強弩之末下,整個手機產業都對即將到來的5G時代摩拳擦掌。

和摺疊屏手機相比,5G手機是一個更加明顯的趨勢,但它們也有殊途同歸之處:在技術尚未完全普及之前,前景依舊籠罩在迷霧之中。

對於5G手機來說,網路傳輸速度的飛躍提升對手機硬體配置提出了全新要求。手機廠商是否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步伐以適應這種要求,存在不確定性。此外,智慧硬體也在虎視眈眈,希望成為5G時代中除手機之外的下一個裝置入口。

從技術儲備、市場需求再到外部競爭,5G手機亟待繼續深入探索,曙光也許會在更晚的時候到來。

百花齊放

和摺疊屏手機類似,5G手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手機廠商們展示技術積累的重要載體。不少手機廠商都在近期公佈了自身的規劃,希望搶佔先機。

在MWC大會正式開幕之前,三星和華為都分別釋出了自己的5G手機產品。在舊金山,三星透露了Galaxy S10 5G的訊息。作為三星旗下的首款5G手機,它將在2019年春季上市。而在巴塞羅那,華為則釋出了一款帶有5G功能的摺疊屏手機Mate X。

除兩家巨頭之外,OPPO推出了第一款搭載驍龍855晶片的5G手機,小米、中興、一加、LG也都陸續對外公佈了旗下的5G手機產品訊息。這些廠商大多把5G手機的釋出時間定在了2019年上半年。在全球範圍內的手機廠商中,沒有明確5G產品規劃的現在僅剩蘋果一家。

具體的手機產品背後,是針對更上游的爭奪。

2月19日,高通釋出了第二代5G基帶晶片驍龍X55,為許多與高通有著深度合作的手機廠商推出5G手機打下了基礎。而華為則是在更早之前就已釋出了“巴龍5000”5G多模終端晶片,與高通展開對決。

包括一加、OPPO、vivo等廠商,也已在2018年底陸續公佈了它們在5G使用方面的突破:發簡訊、影片通話、發出推特。這些暗中的較勁實際上是他們多年以來在5G上技術儲備上的體現。

廠商們的急不可耐,註定會用手機產品開打5G競賽的前哨戰。

市場研究機構集邦諮詢此前釋出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5G手機的問世將成為市場焦點。但考慮到相關基礎設施尚未完備,5G手機全年生產總量或將在500萬臺左右,滲透率僅為0。4%。

另一家市場調研機構IDC的報告則提到,2018年全年,全球智慧手機的預計出貨量為14。049億部。從兩個資料來看,5G手機也許只是全球手機出貨量的一個零頭。

招商證券電子行業分析師方競則預計,2019年5G手機的出貨量可能會在200萬臺左右,最多可能會到500萬臺,“但應該不會達到千萬臺的出貨量級別。”

他對介面新聞記者舉例稱,華為在MWC大會前所釋出的5G摺疊屏手機,整個生命週期規劃大約在30萬臺以內。而三星在MWC前夕釋出的Galaxy S10 5G,市場預計出貨量也不會太大。

其他公司的5G手機產量也相對有限。由於蘋果在2019年將缺席5G手機,百萬級的出貨量應該會是5G手機在2019年更為可能的一個目標。

目前來看,2019年對於5G手機而言,還只是一個簡單的起步過程。業內普遍預測,2020年才是5G手機真正爆發的起點。

多位接受介面新聞記者採訪的分析人士普遍認為,5G帶來的換機潮應該是一個長期過程,估計會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啟動,到2021年針對5G手機的消費習慣才會真正養成;5G帶來的整個換機週期有可能會持續2-3年左右。

此前,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的研究總監Roberta Cozza曾經表示,預計2020年5G手機銷量將達到6500萬部。

“新技術的普及一般要花兩三年左右的時間,可以參考指紋識別,2013年下半年的iPhone 5s開啟了指紋識別在手機上的落地,但直到2016年左右,這個技術才被大部分應用開發商所接受。”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颷說。

市場等待新刺激

正如3G轉4G帶來的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手機市場大爆發,4G在過渡到5G的過程中,無疑也會催生一系列新的需求。這對於萎靡已久的全球手機市場來說,可能會成為一個新的刺激。

IDC的資料顯示,2018年全球手機14。049億臺的出貨量,不僅不及半年前14。55億臺的預期,同比2017年全年還下降了4。1%,這也是手機歷史上首次出現出貨量同比下滑的情況。無論是三星還是蘋果,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國內的情況也並不樂觀。同樣是來自IDC的資料提到,受宏觀經濟增速下行、消費者換機週期拉長、碎片化智慧終端分流等因素協同影響,2018年全年,國內智慧機整體市場出貨量約為3。97億臺,同比下滑超10%。

在2019年,隨著手機廠商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廠商們大多希望透過5G刺激使用者之間的換機慾望。即使換機潮不會馬上到來,手機廠商也可以透過對外宣傳來率先佔據使用者心目中的消費認知。

不過,按照前述分析人士的預測,距離這股換機潮的大規模來臨還有兩到三年之久。可以想象的是,手機替換也許不會是一個突如其來的事件,更可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於手機廠商而言,5G並不會在短期內形成明顯的刺激。

不僅如此,在5G手機的時代完全到來之前,廠商們還需要解決一些橫亙在產品和消費者之間的問題。

首批5G手機的高定價便是一個。

2018年的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中國移動終端公司副總經理汪恆江曾給出預測:2019年推出的首批5G手機價格將會在8000元以上。而一加CEO劉作虎則在高通驍龍技術峰會上透露,一加的5G手機可能會比4G手機貴上200美元-300美元。高昂的價格也許會讓大部分消費者望而卻步。

加價的原因在於,5G手機需要在機器內部單獨增加5G晶片模組,這帶來了額外的成本。另外,5G帶來的能耗、儲存、通訊能力等變化也使得手機廠商需要對散熱、電池、儲存、天線模組進行相應的調整,這些都需要增加成本投入。只有等到技術相對成熟之後,5G手機的售價才會迴歸正常。

“5G的理論傳輸速率是4G的100倍,裝置的資料接收能力就要有所變化,這是體現在儲存模組上的。”孫燕颷告訴介面新聞記者。

此外,現階段5G手機是否能得到配套的網路覆蓋,也是消費者不得不考慮的。目前來看,早期階段國內可能只有北上廣深等大城市能提供足夠的網路基站,其他城市基站布點的進度也許會是一個問題。

“近期釋出的相關行業調查顯示,2020年之前將可能出現超過50個5G網路。大規模的網路投資將在2020-2022年之間啟動。”安永大中華區科技、媒體和電信行業主管合夥人羅奕智對介面新聞記者評論稱。

當下市場的預期是,5G的完全普及還需要數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4G很有可能會保持自身在行動網路中的主要地位,並且與5G形成互補。GSMA移動智庫(GSMA Intelligence)在2017年公佈的資料顯示,截至當年11月,4G在中國國內的滲透率已經達到67%,依然起到主導作用。

安永所釋出的一份5G發展報告中認為,4G將在未來10年內繼續發揮基礎性的作用,“目前4G網路仍處於其生命週期的中段,滲透率還未達到最頂峰。5G的早期落地依舊會建立在現存LTE網路的基礎上,業內應當繼續尋求5G和4G網路的有機結合。”

5G手機的意義

各種因素影響下,5G手機的前景實際並非一片坦途。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此前曾經表態稱,5G的發展一定是緩慢的,現在社會對5G還沒有這麼迫切的需要,不要急著從5G中淘金。雖然這不是直接針對手機終端發出的評論,但5G手機作為技術落地的先行者,也會遭遇“是否過熱”的質疑。

包括價格、網路覆蓋度、技術成熟度等,都有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成為阻礙消費者選用5G手機的因素。更可能的情況是,成熟的5G手機在短期內離大眾消費者還有相當的距離。

OPPO副總裁沈義人認為,目前的5G更多地只是手機廠商之間“秀肌肉”的途徑,但很多具體應用還沒有落地的條件;在使用者層面,產品之後可能只對一些開發者或者數碼愛好者產生價值。

羅奕智則表示,目前行業已做好在2019年初交付首批5G智慧手機的準備。但是,各家公司考慮優先順序及面臨侷限不同,因此即將推出的產品可能將無法全面支援獨立5G標準的全部要素。

可以預見的是,第一批5G手機的試驗色彩更加濃厚。

但5G手機問世的必要性並不僅僅在於滿足消費者的短期需求。從技術演變的層面來看,率先推出5G手機的廠商,能夠在行業真正爆發之前先在市場中佔住位置。

“現在就是先放出產品,在具體應用中除錯;如果真的等到2020年再推出,那肯定慢了。”一位手機公司人士認為,每一次行動通訊網路的更迭,都會帶來一次行業的洗牌,如果不做好準備,很容易會被拉下。

在3G時代到來時,手機的發展曾經遭遇過類似的尷尬。按照運營商的設想,3G網路足以為使用者提供手機電視、可視電話等功能,但由於帶有大屏的智慧手機在當時尚未普及,使用者的體驗並未能得到保障。不少在功能機時代曾經佔領過市場前列的手機品牌,也因為無法趕上智慧機和行動網路爆發的潮流而被淘汰。

另外,在分析人士看來,儘管首批5G手機不會有太大的出貨量,對於消費者而言的意義也不算大,但這批產品將會成為手機廠商和運營商之間的“橋樑”。

在5G普及的過程中,手機等終端產品起到的是直接服務消費者的作用,而運營商則是負責在背後提供網路。這其中,運營商並非單打獨鬥,在技術的落地上,它們同樣需要終端產品的配合。

中國移動此前釋出的《5G終端產品白皮書》顯示,中國移動將於2019年1月採購100+臺測試終端,2019年2月交付。同年3月採購500+臺手機類、資料類終端,5月完成交付工作。7月採購1萬臺以上手機類、資料類終端,9月完成交付。這是一個由運營商和手機廠商共同配合完成的實驗過程。

招商證券的研究報告同樣提到,主攻國內市場的廠商,將配合國內運營商對於5G手機的釋出節奏,在2019年年中量產5G手機。

孫燕颷告訴介面新聞記者:“5G手機的釋出需要和運營商的推廣進度時間點相協調。從今年來看,三大運營商預計會在今年下半年把第一批試用機器給到部分試商用使用者,這要求手機廠商必須在這個時間點之前進行交付。”

和手機廠商合作進行除錯,是運營商後續進行5G手機大規模推廣的必經過程。在經過使用者試用後,運營商會獲得相關的反饋,之後與手機廠商合作繼續除錯,以便構建商用網路,以及確保手機的使用體驗。從行業角度來看,首批5G手機雖然只是試驗品,但卻承擔了重要的任務。

手機還是唯一嗎?

在4G時代,手機成為了最主流的終端產品。但在5G時代,情況卻未必如此。

“隨著5G的日益成熟,將對終端使用者應用、資料中心、雲計算、大資料和資訊保安等行業都帶來更大、更有意義的影響。”羅奕智認為,5G會對物聯網、資料中心、雲計算、大資料和資訊保安等行業帶來影響,並最終改變汽車和媒體娛樂等所有行業的業務運營,推動全新的客戶與產品互動方式。

OPPO副總裁沈義人在接受介面新聞等媒體採訪時也提到,5G未來可能會突破終端的算力,讓運算更多地在雲端進行,最終實現雲端算力的大變化。

這些在4G時代看起來還不太清晰的業態,也許會隨著5G的帶來實現真正的爆發。在這之中,手機作為終端入口的角色,可能不會再像以前一樣重要。

一位行業分析師告訴介面新聞記者,業內已經有過預測,認為在5G時代,接入網路的裝置數量在不斷增加,但是手機數量的增幅則相對要低,“對於有更大網速需求的行業來說,5G的作用會更大。”

相反,由於手機層面目前還沒有出現殺手級應用,5G的作用也許會不那麼明顯。

因此,在手機之外,企業們也已經圍繞著其他領域投入5G方向的研發。

物聯網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這個領域所代表的是數以億計的裝置連線,這需要更大的網路容量和高效連線。隨著5G的成熟,物聯網也許會迎來新的視窗期。

有業內人士透露,國內的運營商們已經制定了5G智慧終端的佈局規劃,主要落地範圍將會是行業物聯網和工業網際網路的綜合應用,“監控產品、智慧家居在今年都有望實現比較多的訂單。”招商證券的預測資料則顯示,2020年預計全球物聯網累計裝置量會達到100億臺以上。

另一個熱門的領域是車聯網。這一技術要求具備更高可靠性、可用性和極低時延,因此5G的出現也為其落地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礎。

MWC召開前的一場預溝通會上,華為釋出了“自動駕駛行動網路”系列化解決方案。這一解決方案建立在5G技術上,能夠透過更強大的算力和更精細化的無線資源管理能力,支援無線網路自動化駕駛。

而在去年的MWC上,華為已經和保時捷進行了一項實驗:它們透過一臺Mate 10 Pro來對一輛保時捷跑車進行自動控制,從而實現無人駕駛。

更早的時候,2016年9月,華為、高通、寶馬、奧迪等企業合作組建了5G汽車聯盟,來推進全球車聯網統一標準的孵化;2017年9月,它們在無錫主導建設了城市級車聯網專案,對車聯網中的V2V(車與車)和V2I(車與路)兩部分進行了測試。

這一系列的舉動也引發了“華為是否會在未來參與到造車流程”的討論。對此,華為的態度是:不會造車。

任正非在此前接受包括介面新聞在內的媒體採訪時也明確表態:華為的業務有邊界,絕不會跨界;汽車能夠用華為的模組進入自動駕駛,但華為絕不會跨界進入造車領域。

當然,5G的想象力並不僅僅侷限在上述領域。2月18日,上海移動和華為共同宣佈將正式啟用建設5G網路,虹橋火車站也因此成為首個採用5G室內數字系統建設的火車站。在未來,5G車站除了可以滿足大量人群場景下的高速上網、隨時隨地移動支付的需求外,還可以支援4K高畫質影片通話體驗、超高畫質多路影片回傳等業務。

如今的5G,更像是一個尚未被開發的金礦。產業鏈上的各方參與者都試圖搶佔先機,在其中找到最大的利益,然而這個過程也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參與協同。

對於手機行業來說,儘管它們已經透過4G時代積累下了先發優勢,但這同樣也是一個重新起步與佈局的過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