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唐憲宗之死是唐朝各派勢力鬥爭的最終結果

對於唐憲宗李純之死,歷來被作為唐後期宦官專權的一個典型例子,實際上問題並非如此簡單,其背景相當複雜。這一事件是唐後期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當時統治集團內部各派力量衝突鬥爭的必然後果。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庚子日,四十三歲的李純突然駕崩,對他的暴死,新舊《唐書》有關記載極為簡略。《舊唐書·憲宗本紀》記載:“時以暴崩,皆言內官陳弘志篡逆,史氏諱而不書。”《新唐書·宦官傳》說:“守澄與內常侍弒帝於中和殿。”

對於皇帝駕崩這麼大的一件事情,史書記載為何如此簡略含混?唐憲宗死於宦官之手是無可懷疑的,他的死也確實是唐後期宦官轉專權的一個典型事例,但事情卻並非這麼簡單,而是有著深刻的背景和複雜的種種矛盾的。

唐玄宗死後五十年,唐末史學家裴庭裕對此事內幕透露了一些訊息:“宣宗追恨光陵商臣之酷,郭太后亦以此暴崩。”

“光陵”是唐憲宗繼位者唐穆宗的陵墓,在這裡指代唐穆宗。“商臣之酷”是用了春秋時商臣殺其父楚成王搶班奪權的典故。郭太后則是唐穆宗的母親,唐憲宗的郭妃。裴庭裕在這裡明確指出對唐憲宗之死,唐穆宗應該負責,他母親郭氏也有干係。所以唐憲宗死後二十七年,他的幼子唐宣宗當了皇帝,要讓郭氏“暴崩”。所以,唐憲宗的死,“大臣不敢言,史臣不敢述,而且苟且塗飾”。

唐憲宗之死是唐朝各派勢力鬥爭的最終結果

李純

唐憲宗之死,是唐穆宗兄弟爭奪皇位繼承權及他與憲宗矛盾衝突發展的結果。

元和四年(809年)十月,唐憲宗長子李寧被立為太子。兩年後,李寧死去,李寧一死,誰做太子,曾經有過一番鬥爭。當時可能被立為太子的有次子李惲和三子李恆,兩人年齡不相上下,但李惲是次子,被立的可能性應該更大,但最終使李恆當了太子。

實際上憲宗不立李惲是有苦衷的。他當太子的時候,深知太子形成羽翼對皇帝的威脅,他自己就是靠宦官俱文珍等人搶班奪權逼老爹唐順宗退位的。所以在選擇已經成人的兒子為太子時很謹慎。

當時深得唐憲宗寵信,威權特別重的宦官吐突承璀力主立李惲為太子,這就犯了唐憲宗的忌諱,擔心太子黨羽過盛。同時,還有一個客觀條件使吐突承璀的建議不得實現,就是他此時並不在京城。另一方面,李恆能夠立為太子,跟憲宗的偏愛不無關係。

唐憲宗之死是唐朝各派勢力鬥爭的最終結果

李恆

李恆得以正位太子,但他二哥卻並沒有死心,在吐突承璀的支援下,仍時時對他構成威脅。吐突承璀自元和八年(813年)從淮南監軍使任上回京到憲宗暴死的七年裡一直擔任神策軍中尉,掌握著禁軍的指揮權,並仍為憲宗寵重,他的意見對憲宗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他的武裝勢力也是李惲的堅強後盾。

雖然李恆上位有憲宗寵愛的原因,但李恆並沒有持續受到憲宗的寵愛,李恆喜歡聽民間“鄙說”,大概就是喜歡聽戲,看小說之類的,有點不務正業,被太子侍讀韋綬舉報,唐憲宗因此對李恆十分失望,甚至起了廢太子的心思。

在這種情況下,吐突承璀和李惲加緊活動,李恆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了。李恆當然不甘心讓出太子的位置,他周圍的人也不會允許。於是憲宗在這節骨眼上終於“暴崩”。李恆在這一時間中的活動,由於他的成功,成了憲宗的繼位者,當然被掩蓋了。舊唐書說憲宗之死“史氏諱而不書”,當然是為李恆而“諱”。

唐憲宗之死是唐朝各派勢力鬥爭的最終結果

王守澄

直接下手的是宦官,內侍陳弘志是“推刃之賊”,另一些大宦官也積極參與了此事。“中尉梁守謙與諸宦官馬進譚、劉承偕、韋元索、王守澄等共立太子,殺吐突承璀及灃王惲。”這些人在殺死憲宗的當天,就擁立李恆上臺,並直接殺死了李惲和吐突承璀。

由此可見,憲宗之死不僅是李恆兄弟爭奪皇位的結果,也不僅識宦官專權的表現。還是宦官內部爭權奪利,內部鬥爭的具體體現。吐突承璀權重位寵,極為憲宗所親重,他是憲宗當太子時的貼身內侍,憲宗即位就任他為知內侍省事,不久又任神策軍護軍中尉。太子李寧死的時候,吐突承璀並不在京,因事被外任為淮南監軍使。

第一宦官不在京城,那麼其他宦官必然蠢蠢欲動,而想要取代吐突承璀,也只有一條捷路可走,那就是擁立新太子,選擇李恆,就是這些宦官們掌握權力的捷徑。

所以唐憲宗之死,實際上是由皇位繼承權引發的一系列的政治鬥爭的結果,明面上的李恆與李惲之爭,隱藏在後面的是新舊宦官的權力之爭,更深一點的還有外戚,也參與了進來。總而言之,有唐一代,關於皇位繼承,大多數時候都是經過一系列的宮廷政變才得以完成的。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