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愛上金庸武俠劇的人,為什麼沒愛上金庸的武俠書?

愛上金庸武俠劇的人,為什麼沒愛上金庸的武俠書?

我羨慕

那些還沒看過某某作品的人。

這些年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說法,只不過涉及的作品不同。針對《我愛我家》,針對《請回答1988》,針對《老友記》,我都聽到過有人這麼說。

還有一系列作品,就是關於金庸。金庸去世之後,史航老師就說過類似的話,大意是這些讀者還有那樣一個新世界可以去感受,而老讀者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了。

從成長的年代來看,按理說我是沒有理由不喜歡讀金庸的,但直到目前我真正讀過的金庸作品只有《笑傲江湖》,還有開了幾次頭卻沒有讀下去的《射鵰英雄傳》。

愛上金庸武俠劇的人,為什麼沒愛上金庸的武俠書?

有些時候我甚至會反思,我為什麼就沒有愛上金庸呢?

|

我看金庸劇,其實還挺早的,應該是內地觀眾第一撥。1983版《射鵰英雄傳》,在我心目中排武俠劇第一。我大概是1987年左右,開始在我家的電視機上看到這部劇的,從第一眼看到就被牢牢吸引。

央視和省臺是不會放這種打打殺殺的電視劇的,我們當時都是在一些縣臺看到它。這些縣臺也是缺乏管理,逮住一部熱播劇就往死裡放,一到節假日包括春節,很多時候就把《射鵰英雄傳》連著播,中間不加廣告,甚至片頭片尾都快進,讓我們這些學生看一個痛快。

愛上金庸武俠劇的人,為什麼沒愛上金庸的武俠書?

不僅是孩子愛看,大人們也不討厭。據我媽說,《射鵰英雄傳》最早播的時候是夏天,大人們一聊起天兒來也會說到,傻小子郭靖娶黃蓉,瘋瘋癲癲的老頑童。他們去地裡幹農活,不等太陽落山就紛紛往回趕,就是為了看《射鵰英雄傳》。如此說來,應該還沒有哪部電視劇在當時具有如此的魔力,包括幾年後的《渴望》。

我看《射鵰》看到什麼程度?電視上只要一重播我就盯著看,幾乎每一集在哪裡結束,我都能第一時間說出來,一聽到裡面的音樂就心潮澎湃,用蹩腳的粵語發音唱主題歌更不在話下。

到後來看其他港劇,看到《射鵰》裡的演員出演新角色,我就跟同學說,這個人不是歐陽克演的嗎?那個人不是黃老邪演的嗎?

不過在小學的時候,班裡沒有人能看到武俠書。金庸在我的印象裡,也一直停留在《射鵰》片頭那四個紅字:原著金庸。上了初中,有同學開始看武俠書。一些翻得舊舊的書,在一些學習不太好的男同學間傳來傳去,很多書甚至連封面都沒有。

我也大概拿過來翻過,但喜歡不起來。事後想想,絕大多數根本不是金庸古龍這些名家的作品,而是一些人亂寫出來的,動不動就打上一架,各種懸到沒邊兒的招數,加上一些情色描寫。

當時我在很多舊書攤上,就看到過署名“全庸”、“金庸新”和“金庸巨”的作者字樣,以假亂真。

|

其實那時候我還是很鍾情武俠劇的,從《射鵰》之後幾乎就沒有斷過,至少每年春節都能看到幾部新劇,包括《楚留香》、《陸小鳳》、《四大名捕》什麼的。

愛上金庸武俠劇的人,為什麼沒愛上金庸的武俠書?

偶爾也會冒出看看這些劇的原著的想法,但我幾乎沒有在身邊看到過。多年之後再想,如果那時候真的有金庸、古龍、梁羽生的全集擺在我面前,我是會看的。把原著和影視劇結合起來欣賞,我從來都認為是人間美事。然而,這件事沒有發生。

在那時的我看來,一些粗製濫造的武俠書,看還不如不看,還不如我多看幾部武俠劇,甚至多聽一些單田芳的武俠評書。相比金庸和古龍的新派武俠,《三俠五義》《隋唐演義》裡的俠義顯得low,但在當時沒讀過金庸原著的我想來,單田芳也是值得擁有的。一方面欣賞那些俠義故事,另一方面也是鍾情單田芳講故事的方式,聲音的魅力。

愛上金庸武俠劇的人,為什麼沒愛上金庸的武俠書?

初中時我有個姓張的男同學,他沒事就在那裡看武俠書——我們管這種書叫大書。他有一次很認真地跟我說,將來不上學了,我就什麼都不幹,天天看大書。

如果他當時讀的是金庸原作,論在其中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如今他也可以像六神磊磊那樣解讀金庸了。然而,這件事沒有發生。

|

再到後來,我對武俠劇也漸漸失去了興趣,武俠書輕易也就更想不起來了。

大學階段和畢業之後,我讀過大部分的王朔作品,認定這種都市風格更對自己胃口,尤其看到王朔寫《我看金庸》,內心就更認定了金庸不讀也罷的想法。

幾年之後我來到北京,辦了一張朝陽區圖書館的借書證。館內很顯眼的位置,就是好幾排武俠小說。我站在書架前大概翻過幾頁,有些興趣,不過看到那些書被翻得過於破爛,轉頭就去別的書架找品相更好的書了。

直到有一天,看到金庸和古龍各有幾套新書取而代之,我有些欣喜,正好趕上過兩天放假,就借了四本一套的《笑傲江湖》。

愛上金庸武俠劇的人,為什麼沒愛上金庸的武俠書?

張紀中版的電視劇《笑傲江湖》,那之前我是看過的,還比較喜歡,這套書讀起來也不算費勁,代入的形象是李亞鵬和許晴他們。在借出這套書之前,我想過如果讀著好,接下來就把其他金庸和古龍都借一遍,然而讀完《笑傲江湖》,這樣的想法消失了。

為什麼呢?那時候我大概二十六七歲,我感到書裡的武俠世界已經不夠吸引我了。如果我早些年遇到它們,肯定願意被書裡展現的江湖打動,但錯過了那個階段,裡面的很多事情我都不信了。

尤其從那個時候起,我就不怎麼再看小說,更願意讀非虛構作品,對於一般的虛構都不太好接受,就更不用說金庸打造的這種成人童話。

當然,對金庸也不是完全排斥。幾年之後我還試著讀《射鵰英雄傳》,計劃拿書裡的世界和記憶中的83版劇作進行對照,但看了幾章還是放下了。如此往復兩三次。

|

這樣的經歷,還體現在我看《老友記》上。

我對情景喜劇肯定是不排斥的,但我年輕時代沒機會看這部劇,三四十歲再補看,總是進入不了錢德勒、莫妮卡他們的情境。尤其聽到那麼多罐頭笑聲,而我一時看不出笑點,就會在感到怪異的同時又有些自責:就算我錯了吧。

愛上金庸武俠劇的人,為什麼沒愛上金庸的武俠書?

但不是所有公認的經典我都無法投入,比如《紅樓夢》。我是今年才通讀《紅樓夢》的,此前我對1987版電視劇看得都不算多,但這並不影響我理解這一大家子的人情世故和起落興衰。

愛上金庸武俠劇的人,為什麼沒愛上金庸的武俠書?

區別在哪裡?

可能還是在於,你願不願意再相信它,認可它,願意被作品帶著走。這應該和閱歷和經驗有關。儘管幾乎所有經典都可以深者看深,淺者看淺,但客觀上肯定還是存在作品和受眾的匹配度問題。

《紅樓夢》這樣的作品,也許天生就不太適合小孩子和年輕人來讀,但它不著急,就等著人們變大變成熟之後再發現它的好。而金庸的武俠小說,儘管也可以往深刻裡理解,但相對《紅樓夢》來說肯定更接近爽文,是更容易贏得年輕一些的受眾擁戴的。

而一旦在合適的年齡喜歡上匹配的作品,它就會陪你成長,那麼這些作品也就變得意義不同。

就像六神磊磊他們一樣,會在金庸的書裡不斷髮現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

在這個基礎上,就有了那句話——我羨慕那些還沒讀過金庸的人。

愛上金庸武俠劇的人,為什麼沒愛上金庸的武俠書?

對於金庸愛好者來說,他們當然可以這麼說,而且大體也不算錯。但問題在於,每個人的經歷和體驗不同,也都有自己心中不可取代的經典,每人都可以說類似的話,只是所指的書目和作品不同。互相之間有可能彼此說服,也有可能永遠無法步調統一。

都沒有錯。世界的精彩之處也在於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