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一塊電池估值360億,VCPE搶著投

又一隱秘的賽道火起來了。

這要從一筆不起眼的融資說起。上週,黃岡林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林立新能源”)完成新一輪數億元融資,由蜂巢能源、中信建投、江蘇國信、鵬瑞集團、武漢融和科技共同投資。鮮為人知的是,公司背後創始人是一對教授夫婦——張友祥和馬曉玲。

丈夫張友祥是武漢大學化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鋰電池材料,而妻子馬曉玲曾接觸過磷酸鐵鋰的產業化工作。2015年,夫婦二人意識到磷酸鐵的市場前景,便成立了林立新能源,主攻高效能磷酸鐵材料產業化開發。成立4年時間,這家公司已經完成了6輪融資,吸引了深創投、華匯創投、珞珈梧桐、雲和資本、雲和方圓、雄韜股份等多家投資機構和上市公司。

當然,林立新能源還不算最為典型的案例。但在它背後,我們看到一個熱鬧的融資景象——今年以來,動力電池賽道火爆,一筆筆大額融資誕生——蜂巢能源連續融了三輪,其中B輪融資高達102。8億元,投後估值達到令人咋舌的360億元;還有中航鋰電,在今年完成了120億股權融資……當VC/PE投完了新能源造車公司後,開始大舉殺入了產業鏈當中的電池賽道。

武大教授聯手妻子做鋰電池材料

迄今拿下6輪融資

這是一對教授夫妻聯手創業的故事。

1997年,張友祥從山東大學理學系碩士畢業後,來到韓國成均館大學攻讀化學碩士。兩年後,他又遠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留學,並拿下了化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奈米材料的合成與研究。

直到2006年,張友祥決定回國任教,成為了武漢大學一名化學系教授,開始了對鋰電池材料的研究。與此同時,2007年馬曉玲也從武漢大學博士畢業,在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指導下,從事磷酸鐵鋰的產業化工作,並以化學系教授的身份任教於湖北第二師範學院。

此後,張友祥與妻子馬曉玲共同參與了一些企業技術合作專案,發現磷酸鐵市場存在著痛點。2015年,馬曉玲在與學生的一次交流中瞭解到,國內鋰電企業很難找到優質的磷酸鐵材料供應商,而磷酸鐵正是磷酸鐵鋰電池的關鍵上游材料,直接影響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經過一系列市場調研後,夫婦二人判斷,磷酸鐵將是一個不錯的科研成果轉化方向。

於是在2017年7月,張友祥與馬曉玲自籌200萬元,正式成立了黃岡林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高效能磷酸鐵材料產業化開發。這支年輕的創業團隊主要由博士和碩士組成,李亞棟院士則擔任了公司首席科學家。很快,林立新能源在生產線搭建完畢後,2018年5月就生產出了第一批產品,並應用到一批下游大型客戶。

憑藉著強大的團隊背景,林立新能源在成立當年就獲得了華匯創投的500萬元天使輪投資。但創業維艱,需要不斷地進行研發投入,為此張友祥夫婦找到湖北技術交易所,委託後者為其專案尋找投資方和落戶園區。在湖北技術交易所的對接下,珞珈梧桐與雲和資本完成了對林立新能源的2000萬元Pre-A輪投資。

有意思的是,珞珈梧桐恰好是林立新能源的“孃家人”。這是由陳東昇、雷軍、田源、毛振華、艾路明、閻志和陳作濤等武漢大學傑出校友共同發起創立的投資平臺,重點發掘和投資優秀的校友科技成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回顧投資林立新能源的原因,珞珈梧桐曾表示,是基於對新能源產業鏈上游材料的戰略佈局,以及對林立新能源團隊研發實力的信心。正如馬曉玲此前所言,“國家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存在很大的瓶頸,但也有巨大的機會,林立新能源將會做更多的從0到1的技術孵化和落地。”

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林立新能源自成立至今,4年時間共獲得了6輪融資,包含深創投、華匯創投、珞珈梧桐、雲和資本、雲和方圓資本等VC,上市公司雄韜股份也參與其中。

一輪融資100多億,份額爭搶激烈

上百家機構排隊找上門

有意思的是,此次以投資方身份出現的蜂巢能源,正是今年動力電池最火爆的代表。

今年7月底,蜂巢能源宣佈完成B輪融資,融資總額高達102。8億元,

投後估值為360億元

。這是蜂巢能源第三輪市場化股權融資,投資方陣容十分龐大:由中銀投領投,聯合投資機構包括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子基金、碧桂園創投、深創投、建信投資、IDG、三一重工、小米集團、湖州海松、華興資本等,國投招商、九智資本等原股東進行了大額增持。

值得一提的是,這距離蜂巢能源完成A輪融資僅過去5個月時間。今年2月下旬,蜂巢能源獲得35億元A輪融資,由中銀投、國投招商聯合領投,其他投資方包括金融街資本、常州創業投資、浙大九智、IDG、凱輝基金、海通開元、德載厚資本、長城控股等。

幾乎所有的VC/PE都盯上了這塊動力電池。經過B輪融資,蜂巢能源股東數已多達50家。蜂巢能源董事長兼CEO楊紅新曾在A輪融資簽約儀式上透露,在A輪融資過程中,

很多機構沒有分配到想要的足夠額度

蜂巢能源執行副總裁王志坤透露了更多融資細節:“事實上,

有超過100多家機構主動找到我們

,要求投資蜂巢能源。”他介紹,蜂巢能源在5月舉辦了投資說明會,6月底就基本上確定了投資機構的名單。但到了7月,還有很多投資機構上門想要投資的額度,蜂巢能源考慮到團隊要靜下心來,應該做好融資的收尾。

蜂巢能源融資爭搶激烈,只是一縷縮影。9月份,動力電池又一筆百億融資誕生——中航鋰電宣佈完成了新一輪股權融資,

金額達到120億元

。官方披露,本輪融資除了得到常州政府、廈門政府、航空工業集團等原股東繼續增持外,還獲得了武漢、成都等政府國有投資公司、國家制造業轉型基金等支援。產業鏈上下游相關合作方也參與到該輪融資中。

中航鋰電科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研究院副院長王小強表示:“在這一輪的實施過程中間,我們也啟動了新一輪的第二輪的員工持股計劃。中航鋰電的融資之路還是非常順利。”而早在2020年12月,中航鋰電已完成一輪股權融資,投資方包括中國保險投資基金、廣汽資本、紅杉中國、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基石資本等。

無獨有偶,一家由上海交大孵化的氫燃料電池公司也剛剛拿下一筆融資。

10月中旬,上海氫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宣佈完成A+輪投資,金額超2。5億元。本輪由IDG資本、臨港智兆、北京京能、自貿股權基金等共同領投。這是一家從上海交大實驗室孵化出的創業公司,致力於開發車用氫燃料電池電堆,及無人機用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領頭人則是上海交大青年教授易培雲。

經過長期課題研究,氫晨在2017年正式成立,隨後得到了VC/PE們的青睞。2020年2月,氫晨宣佈獲得A輪戰略投資,由申能能創投資。A輪融資完成後,氫晨去年順利實現了批次化生產,一眾VC也找上了門。

投資界獲悉,在氫晨新一輪融資過程中,

每週都會有多家投資機構前來拜訪

,當中既有產業基金也有知名VC機構。今年5月,IDG資本董事總經理劉知海,在上海奉賢臨港園區的一間廠房裡,與易培雲初次見面就聊了3個多小時,最終促成了A+輪投資。

沒有最火爆,只有更火爆,僅隔了半個月,動力電池再迎來一筆重磅融資——輝能科技宣佈完成3。26億美元新一輪融資。此次融資由丹豐資本、春華資本、軟銀中國共同投資。該企業發明了全球第一款固態鋰陶瓷電池,目前固態電池技術處世界前沿,擁有近500項固態電池專利。

輝能科技的創始人楊思枏,也是一位電池行業的老兵。他從中國臺灣大學化工系畢業後,原本可以留在臺大材料所任教,但毅然選擇了投身工廠。因為看好固態電池的發展潛力,楊思枏早在2006年10月就成立了輝能科技,直至現在終於迎來了VC/PE的空前關注。

梳理今年融資全景圖

投資人為何都在搶一塊電池?

過去一年,動力電池賽道的火熱程度前所未有。

這裡有一份資料: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上半年骨幹企業公佈動力電池產業鏈投資專案近100個,總投資金額超過4900億元,其中電池和四大材料投資額分別超過3100億元、1800億元。而融資景象,更是蔚為壯觀——

一塊電池估值360億,VCPE搶著投

背後的VC/PE機構更是浩浩蕩蕩。過去一年間,包括紅杉中國、深創投、IDG資本、高瓴創投、君聯資本、春華資本、凱輝基金、光速中國、軟銀中國等在內的數十家VC/PE機構,以及寧德時代、長城汽車、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廣投資本等產業基金都將觸角伸向了動力電池賽道。

賽道火爆,爭搶的戲碼屢屢發生。一位剛擠進一個動力電池專案Pre IPO輪融資的投資人透露:“今年我們接觸了一家電池公司,他們正在籌備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估值已經達到500億,而且拿不到直投的額度。最後,我們還是透過老股轉讓拿到一些份額。”

那麼問題來了:投資人為何都在搶一塊電池?

這要從新能源行業講起。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大背景下,汽車產業轉型與電動化正在成為主流趨勢,當VC/PE投完了造車新勢力後,自然將目光放在了產業鏈,而動力電池則一馬當先。。

“移動出行的未來一定會是零排放、更智慧、更安全的。”春華資本集團創始人胡祖六博士表示,固態電池憑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大的能量密度的特性,很有可能成長為推動電動車產業變革和大規模普及的力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投資領域。

北京一位專注於新能源領域的投資人也表示:“目前市面主流還是燃油車,新能源車的滲透率還很低。但所有人都看好新能源車的未來,相信新能源車將會持續且快速提升滲透率,而電池行業的高增長還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EV Volumes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較去年同期,實現了155。8%的大幅增長,達115。1GWh。

除了新能源汽車,投資人還看到了動力電池另一個應用市場。在全國限電影響下,儲能行業順勢崛起,帶動越來越多的動力電池企業儲能業務收入增長。“到2030年,新型儲能實現全面市場化,儲能行業可能是一個萬億級市場。由此推算,動力電池市場也將達到千億或萬億級別,這樣的市場量級完全可以消化企業的高估值。”上述投資人如是分析。

有趣的是,除了VC/PE瘋狂佈局,產業資本同樣大舉殺入。

背後原因或許與新能源行業的電池荒有關。受制於供應鏈壓力和原材料成本,中國新能源汽車和儲能行業都遭遇著動力電池供不應求的問題,電池供應商滿負荷運轉也難以滿足下游廠商的需要。為了保證自己的產能,寧德時代、蜂巢能源、中航鋰電等產業鏈下游的電池企業和新能源整車廠商紛紛開始在動力電池領域攻城略地。

“這次電池荒可能持續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廠商擔心供應鏈受到影響,自然會跑到上游投資一些動力電池公司。而且,他們更擔心電池產能被少數公司握在手裡,而失去了議價權。”一位長期關注汽車領域的投資人點出了其中的門道。因此我們看到,每一筆電池融資背後都有一群產業巨頭的身影。

毫無疑問,動力電池是一條極富想象空間的賽道,但投資門檻極高。基於自己多年的經驗,經緯中國分享:“這一領域受國家政策補貼政策影響較大。因此,投資人要有很強的政策敏感性。另外也要將新能源細分領域做深做透,才能找到技術含量高和核心技術強的企業。”

投資即是投未來,新能源正是一個攸關未來的方向。可以預見,越來越多VC/PE機構將成立專門的新能源投資團隊,投身到這一場歷史大潮中。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