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全民科普需要更多“大師輸出”

一頭灰白短髮,一件工裝馬甲,一副掛脖眼鏡……近日,專注做科普影片的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吳於人走紅網路。“吳姥姥”的物理知識講解,吸引了一眾粉絲,被贊“這才是物理課該有的樣子!”

全民科普需要更多“大師輸出”

吳教授的“網課”為何好評連連?很大程度源於硬核知識與生動講解之間的“反差萌”。神秘的宇宙射線長啥樣?拿出一把竹掃帚,從掃帚柄劃到末須端,就代表了其軌跡從能量集中到減弱、分散的過程;“中國天眼”究竟有多大?舉起一口鐵鍋,假設鍋裡裝滿酒,那麼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4瓶……當那些奇妙的自然現象、深奧的原理公式,透過詼諧的語言與簡單的實驗躍然眼前,也讓科學以一種耳目一新的方式來到人們身邊。這種高質量、高密度的優質內容,本身就自帶流量。

“我們天生就渴望懂得更多,渴望不斷學習。”學知識、長見識是大多數人的樸素追求,但不可否認,很多科學知識專業性、理論性很強,客觀存在認知與理解門檻。對於相關知識儲備不足,或是壓根兒對此未有接觸的人來說,那些複雜的公式、拗口的概念初看上去簡直拒人於千里之外。要科普這些知識,還真得有幾把刷子才能舉重若輕、深入淺出。從“吳姥姥”的走紅可以看出,許多“大師”“大家”深耕專業領域多年,吃透了原理、積攢了經驗,會教知識也會講故事,少了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多了貼近生活、娓娓道來。“大師”“大家”來做科普,在內容選擇、表達方式上多接“地氣”,不僅能滿足公眾對知識的渴望,對於提升社會整體科學素養也是善莫大焉。

當今時代,技術日新月異,新概念層出不窮,“偽科學”也花樣翻新,隨著資訊光速傳播,一些明明極不靠譜的“科學流言”常常會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彌合知識鴻溝、澄清謠言流言,都需要不斷強化傳播科學常識、提升科學素養這一社會基礎工程,全民科普工作反而愈加迫切了。科普“普”的不僅是知識,更在培養科學精神與思維方式。期待有更多“吳姥姥”走到傳播一線,用更硬核的科普推動全社會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越來越濃。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