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虧損17億、減員3萬,貝殼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上市一年多來,貝殼找房遭遇的波折幾乎可以寫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說了。

2020年8月13日,貝殼找房(以下簡稱:貝殼)在紐交所掛牌上市。從那時起到現在的14個月時間裡,經歷了股價下跌、估值回到原點、創始人左暉離世、裁員傳聞、地產政策調控等等事件的貝殼,至今依然未走出困境。

10月,多家媒體報道貝殼裁員訊息,在社交軟體脈脈上關於“貝殼裁員”的吐槽有幾十條。一位認證為“貝殼找房員工”的網友提到,自己畢業到貝殼已工作三年多,10月18日被上級約談裁員,賠償拿了N+1,幾天後火速離職。

進入2021年,貝殼股價已經從年初的最高點78美元/股跌至21。3美元/股,跌幅達到72。7%。雪上加霜的是,一直堅定看好貝殼的投資人融創近半年一直在減持貝殼股權,減持數量達到5591。7萬股。“木頭姐”凱瑟琳·伍德(Cathie Wood)旗下的ARK基金則在三季度直接清倉貝殼股票。

是什麼原因導致貝殼“火速”裁員?貝殼又為何不被投資者看好?

虧損17億、減員3萬,貝殼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1、三個月減員三萬人

今年10月份,就有市場傳聞稱,貝殼對上海地區的金融等部分業務進行了調整,通俗地講就是“裁員”。

據《財經》報道,一位接近貝殼上海公司的人士透露,被裁人員共200多人,其中貝殼上海研發團隊、貝殼金服員工分別裁了100多人,裁員補償為N+3。除上海外,裁員在杭州、成都、廈門等地均有發生。牽涉的業務部門也不僅限於金融,而是廣義的各後臺支援部門。

被裁員工接到通知的時間是10月11日,公司要求他們在10月18日前辦完離職手續,10月30日,這些員工所在的辦公樓將關停。

對此,貝殼曾迴應稱,今年以來,行業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公司據此對上海地區金融等部分業務進行調整。對於此次調整涉及到的員工,將嚴格遵守國家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妥善安排,同時為其優先提供內部轉崗機會。

而從Q3財報資料上看,貝殼實際減少的人數或許遠高於上面提到的200人。

虧損17億、減員3萬,貝殼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圖源:財報

今年三季度,貝殼的經紀人數量在51。55萬人左右,相較二季度的54。86萬人下降了6%。也就是說在短短90天中,約有3。31萬人離開了貝殼。

造成大減員的根源是三季度不景氣的房地產銷售市場。

目前,新房和二手房業務分別佔貝殼收入的55。84%和41。23%,合計貢獻了超過97%的業績。但是行業下行疊加政策加碼,“房住不炒”的大基調下整個房地產銷售市場遇冷。上半年,房地產調控政策密集出臺,累計調控措施超300次,重點城市相繼頒佈條例,推進樓市精準調控,行業進入寒冬。

中央及地方措施不斷,規範房地產交易市場及經紀業務。二手房價格指導政策透過限制房價及貸款,行業供需端熱度均降,以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為主,並向二三線滲透,目前已有10餘個城市試點或推廣此措施。以深圳為例,措施落地後的二手房交易量走低趨勢明顯。同時二手房市場降溫會向新房市場傳遞,不利於新房去化。

貝殼董事長兼執行長彭永東直言:“第三季度,行業充滿挑戰和艱辛。”

這種“艱辛”傳導到業績上體現為公司各業務條線GTV(交易額)及淨收入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今年三季度,貝殼總GTV為8307億元,同比下降20。9%。其中二手房交易GTV為3782億元,同比下降34。3%;新房GTV為4101億元,同比下降2。5%;新興和其他服務的GTV同比下降20。4%至423億元。

交易額下降的同時,貝殼的盈利能力也在下降。貝殼三季度歸屬於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17。65億元。這也使得貝殼經歷了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的扭虧為盈後,再度陷入虧損泥沼。

中原地產預計,貝殼第四季度總淨收入將在145億-155億元之間,同比下降幅度約為31。6%至36%。可見,貝殼的未來仍然不樂觀。

2、“佔山為王”的困局

一般來說,商業化強度較高的垂類平臺,能夠創造穩定的收入和利潤,但問題在於其想象空間有限,因為賽道的天花板是可以預估的。

據《2020下半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大報告》顯示,在房產資訊APP這一垂類裡,安居客的滲透率達到61。2%,位列行業第一,貝殼找房以25。4%活躍滲透率排在第二。

不過,各公司為了證明自己是“老大”,通常都會找有利於自身的維度。安居客拿滲透率說事,貝殼就強調成交額。在貝殼的招股書裡就提到,按照GTV計算,貝殼是中國最大的房產交易和服務平臺。

虧損17億、減員3萬,貝殼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圖源:Mob研究院

顯然,無論從哪個維度來看,貝殼找房都是房產交易這個賽道的頭部玩家。過去三年,貝殼的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12。31%、60。63%和53。17%,基本做到了每年一個大跨步飛躍,這是垂類平臺創造穩定收入的最好證明。

但是對貝殼來說,營收規模不斷增長固然可喜,但增量由誰創造同樣重要。

貝殼的收入可以分為來自鏈家的收入和來自關聯平臺的收入,通俗點講即來自自己平臺的收入和來自“入駐”企業的收入。

今年前半年,無論新房還是二手房,貝殼的GTV增量幾乎都來自於關聯品牌。與去年二季度相比,貝殼上關聯品牌的新房GTV增加了42。78%,二手房GTV增加了25。6%。而鏈家,無論是新房或二手,交易額不但沒漲,還有小幅下跌。

虧損17億、減員3萬,貝殼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再看絕對值,今年二季度關聯中介二手房交易額反超鏈家,新房交易額已是鏈家5倍。

對於現在的貝殼來說,平臺式的擴張是把雙刃劍。

入駐的中介品牌增多,帶來的交易額上升,證明平臺對外賦能的能力得到了同行的認可。但是,這個階段規模效應還沒帶來成本縮減,而服務平臺上經紀人的增值服務也尚未成熟,貝殼不得不以損失利潤為代價擴張。

市場好、股價高時,貝殼採取積極的擴張戰略尚可,但現在內憂外患之下,保守的打法還是要開源節流,於是減員就順理成章了。

虧損17億、減員3萬,貝殼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現金流是一個企業的生命線,而貝殼的第三季度的現金流也不好看。三季度期內,貝殼的自由現金流為-11。5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2。13億元大幅下跌。

平臺模式的困境再加上自身現金流的問題,讓部分投資者選擇“放棄”貝殼股票。

2017年,融創就以26億元收購鏈家6。25%股份,這也是鏈家的C輪融資。2019年3月,貝殼公司創始人左暉透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將原投資方在鏈家的股份平移到貝殼找房。貝殼經過幾輪融資後,融創中國持股比例有所稀釋,但仍有約4。4%的股份。

不過,自今年6月1日起至10月28日,融創累計減持貝殼5591。7萬股,共計5。54億美元。這是融創買入貝殼之後首次減持貝殼的股份。融創的減持,讓貝殼的股價遭受重擊,在融創減持的期間內,貝殼股價由52美元/股,跌至最低時的15。15美元/股,跌幅接近70%。

11月12日,“木頭姐”凱瑟琳·伍德(Cathie Wood)旗下的ARK基金披露了其三季度13F檔案,檔案顯示該基金三季度ARK清倉了貝殼股票。

他們的減持,也引起了更多投資者的恐慌情緒。

3、房地產進入存量市場

更為艱難的是,貝殼面臨的競爭已經不只來自同行業的對手,還有一眾網際網路大廠。

國內以BAT為代表的傳統網際網路巨頭,以及以位元組跳動、快手為代表新巨頭都在將手伸向房地產交易領域。先看百度,2020年百度正式上線了房產交易服務平臺——百度房產,是為使用者提供看房購房服務。其網站目前提供檢視全部樓盤、熱銷好房、最新開盤等樓盤、房屋的資訊,還設定了買房前所需的知識欄目(剛需必備、地鐵精選),以輔助買房者的需求。

同樣在2020年,天貓宣佈成立“天貓好房”平臺,易居與阿里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成立合資公司,首期投資金額為50億元,其中阿里持股85%,易居持股15%。除了天貓,各家開發商都在淘寶上開了自己的官方旗艦店,並且藉著“直播帶貨”的熱潮開始賣房,如劉濤就在淘寶直播裡幫碧桂園賣房,主持人謝娜也用20分鐘直播幫中南置地賣出72套房。

騰訊雖然很少親自下場,但是也透過投資參與到房地產服務中。樂居、鏈家、貝殼找房等房屋資訊和中介公司背後都有騰訊的影子。

今年以來,位元組跳動在地產領域的工作也十分頻繁。9月,位元組跳動收購了北京麥田旗下的一家房產經紀公司;10月8日成立了福建好房有幸,藉此擁有了一張中介牌照;4天后,位元組跳動間接全資入股的蘭州好房有幸,經營範圍仍然是房產經紀。可以看出,位元組跳動涉足房地產中介並非一時起意,而是“蓄謀已久”。

2021年3月,快手向外界高調介紹了“理想家”業務,目標是打造房產家居“內容及商業”生態閉環,幫助“老鐵”在快手上實現看房、買房、裝修房、裝飾房等一站式服務。10月25日,天眼查資訊顯示,快手全資控股公司成都快購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商資訊發生變更,經營範圍內新增“房地產經紀”。

除了上述公司,京東、拼多多、搜狐、微博等網際網路企業也都有自己的房產資訊平臺。

隨著網際網路公司“房產熱”的升溫,貝殼線上線下的競爭壓力都在增加。

在線上,相比巨頭的“網際網路+平臺+金融/房地產”模式,貝殼並不具備明顯的流量和資金優勢,且在配套金融服務上也有欠缺。線上下,雖然貝殼有多年的房產經紀人積累,但是網際網路企業顯然不會按照常理出牌,在大流量推薦、大力度補貼和返傭的前提下,不排除房產經紀人發生遷移的可能性。

所以未來的廝殺只會更加激烈,那麼誰能在這場新一輪的廝殺中脫穎而出?

景暉智庫首席經濟學家胡景暉認為,未來大機率會形成四足鼎立的格局:網際網路企業、傳統中介平臺、龍頭房企系、國資系。這四股勢力之間都帶有資金、資源優勢,不分伯仲。

胡景暉判斷,未來會有五到六個大交易平臺,包含線上平臺、線下門店、經紀人。“傳統的平臺、網際網路資本里面會出來兩到三個,房企系可能會出來一到兩個,國資系也會有,就看誰跑得更快一點兒。”

這麼算下來,未來的幾年裡貝殼面臨的挑戰恐更加殘酷。

作者|歐錦,編輯|貝爾)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