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劉道玉:治學法古賢

他們做學問的目的就是求道、悟道

即窮究宇宙中萬事萬物的真理

治學法古賢

文/劉道玉

發於2021。11。29總第1022期《中國新聞週刊》

古與今是相對的,無古不成今。關於古與今的成語也不少,如古為今用、博古通今等。當我提出治學法古賢,可能有人認為是厚古薄今。但是,只要我們看看古今學者治學的環境、心態、目的和作風,就不難看出,至少在治學上是今非昔比!

我所說的古賢,從狹義上說,專指古代儒家四大賢人,即孔子、孟子、朱熹和王陽明,而老子則是眾賢之首。從廣義上說,凡是賢善、有德、有智者,皆為賢人。以此而論,孔子最得意的七十二弟子都是賢人。每個朝代和有些地域,也都出現過賢人,如浙西四賢、贛州四賢、湘西四賢,等等。

從環境來看,古人做學問的條件非常艱苦,那時書籍、資料奇缺,交通極不便利,生活也十分清苦。從治學的心態和目的看,他們都抱著安貧樂道、清心寡慾、淡泊名利、寧靜閒適和心無旁騖的態度,他們做學問的目的就是求道、悟道,即窮究宇宙中萬事萬物的真理。孔子在《論語》裡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還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是古人做學問的極境,當今的知識分子望塵莫及。

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他是自學成才的先驅,靜心深思,學問淵博,心藏大智。他曾經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職,鑑於周朝腐敗,民眾苦不堪言,他辭去了職務,出關西行。在函谷關,應關令尹喜之請,老子寫出了《道德經》,出關不知去向。老子只關注學問,不計較個人得失,既沒有索要著作權、版權,亦沒有獲得任何酬勞。尹喜亦未將《道德經》據為己有,而是使其傳於後世。

在中國古代,文人都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最高理想。讀書與行路是知行的統一,是獲取書本知識和直接知識的必要途徑,其目的就是博聞多識,為實現人生最高理想奠定必要的素養基礎。也因此,中國古代湧現出諸子百家,學派林立,群賢紛呈,百家爭鳴,令人仰慕不止。

李白是集遊俠、劍客和詩仙為一身的天才。他20歲隻身出川遊歷,在旅遊中創作,一生到過18個省,爬過80多座山,跨過60多條川 ,歷經艱險,吃盡苦頭,但他不向困難低頭,笑傲王侯。他的詩想象力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語言清新自然。

詩聖杜甫與李白亦師亦友,在評價李白時,他寫道:“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有人說,現代人寫不出好詩,因為好詩唐代詩人寫完了。事實是現代已沒有“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的痴心人了。詩人袁牧說“一詩千改始安心”,方幹也感慨:“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這是古人做學問的態度,也因此成就了傳世千百年的名篇。

反觀當今學人,學風浮躁,成果虛誇,剽竊、抄襲屢禁不絕。究其原因,是當今已沒有安貧樂道、皓首窮經的學人。同時,現行的研究政策與獎勵辦法出現了偏差,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佔據了主導地位。評定職稱、評選優秀成果、申請發明專利、著作版權、智慧財產權、科學引文索引(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等,也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激勵作用,又會誘惑研究人員弄虛作假,弊大於利。

因此,我以為治學法古賢,是杜絕學術腐敗,使學術研究迴歸正軌的重要措施。唯有如此,中國才能產生學術大師、泰斗,湧現出以天才人物為中心的科學學派,也才能寫出傳世百年、千年的學術經典。

(作者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武漢大學校長)

值班編輯:王琳

劉道玉:治學法古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