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司馬師兄弟雖共同應付外在危機但面對權力也曾有些嫌隙

權力讓人上癮,面對權力的時候,即使是骨肉至親也難保不自相殘殺,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可以說爭奪權力是常態,不爭倒是非常態了。而司馬師兄弟二人在大家的眼中就是這種非常態,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非常態呢?他們是真的毫無嫌隙嗎?

司馬氏所面臨的政治環境相當嚴酷

幫助司馬懿在高平陵事變取得成功,司馬師的功勞是要遠遠大於司馬昭的,尤其是私藏了3000死士,其心智非常人可比,而且處事不驚,的確是接替司馬懿的最佳人選,反觀司馬昭,和司馬師相比,還是有些不足的。

儘管在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已經獲取了一部分曹魏老臣的支援,其子司馬師也培植了一支可供政變使用的軍事力量。但是相對而言,司馬懿所能動員的力量依然相當有限。在政變爆發之後,司馬懿甚至抽不出足夠的兵力來佔領曹爽的府邸,以至於經過曹爽的府門時,差點為曹爽的帳下督嚴世所射殺;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及時控制洛陽城內的曹爽親信黨羽,使其智囊桓範能夠輕易地出奔城外。從這一點而言,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乃是披猖妄作之舉亦不無道理。

但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充分利用了自己有限的軍事力量,加以周密部署,迅速佔領了洛陽城中最關鍵的幾處軍事要地,險中求勝,進而一舉擊潰曹爽。

司馬懿死後,儘管司馬師平穩地完成了權力的接收,但是其所面對的政治形勢相當嚴峻。司馬懿對曹魏政權的控制更多的是依靠其個人的政治聲望和長期積累下來的人事資源,其生前並沒有來得及對中央和地方的潛在反對者加以清洗。

此時,司馬家只是成為了士族的代表,各方勢力只是暫且聽從於司馬家,如果局勢有變的話,像淮南三叛那麼大規模的叛亂會此起彼伏,所以說司馬兩兄弟作為聰明人,知道這個時候內訌,那就是步袁氏集團覆滅的後塵。

司馬師死後權力交接反映兄弟之間的矛盾

在司馬師執政的時代,成功地克服了東關慘敗所造成的政治危機,逐步掃除了中央與地方的反對勢力,開始建立起一支支援魏晉嬗代的政治力量,奠定了魏晉革命的基本格局。由於司馬師意外身故,西晉開國的皇權轉入了司馬昭一系的手中。

司馬師兄弟雖共同應付外在危機但面對權力也曾有些嫌隙

司馬師

司馬師與司馬昭之間的權力傳遞是在非常倉促、混亂的局勢下完成的。如果不是司馬師的意外去世,司馬氏的權力恐怕不會傳遞到司馬昭的手中,這從以下一些方面可以窺出端倪:

首先,最初在朝中討論代替司馬師出征淮南的人選時,提議的人選是太尉司馬孚,而並未考慮司馬昭,可見司馬昭在司馬氏家族內部並沒有明確的僅次於司馬師的地位。在關鍵時刻,人們更願意信任年高望重的司馬孚。

其次,在司馬師死後,圍繞著司馬昭的接班問題產生了種種流言,透露出司馬昭在掌握權力過程中所遭遇到的重重阻力。

《三國志·傅嘏傳》裴注中有一條頗有意味:《世語》日:“景王疾甚,以朝政授傅嘏,嘏不敢受。及薨,嘏秘不發喪,以景王命召文王於許昌,領公軍焉。孫盛評日:晉宣、景、文王之相魏也,權重相承,王業基矣。豈蕞爾傅嘏所宜間?《世語》所云,斯不然矣。”

這條記載雖然被孫盛所否定,但此處所記當有所憑依,並非出於杜撰。這一記載很可能源出於當時的政治流言,反映了在司馬師意外身故之後,司馬氏集團內部複雜混亂的局面。

由誰來繼承司馬師的地位,在司馬師生前並無定論,其嗣子司馬攸尚在沖年,而司馬昭本人則遠在許昌,鞭長莫及,在政治局勢如此晦暗不明的情形下,產生種種傳言本不足為奇。這種傳言的出現,或是出自於政敵的造謠,意在分化司馬氏集團,或是反映了司馬氏集團內部關於繼承人問題所存在的種種爭論和鬥爭。

司馬師兄弟雖共同應付外在危機但面對權力也曾有些嫌隙

司馬昭

但是無論如何,此條記載可以證明司馬昭是在司馬師意外身故的情況下,為了應對危局,匆忙繼承了權力,而在此之前司馬昭並沒有繼承人的地位。

這種繼承人不定的局面甚至讓已經淪為傀儡的曹魏皇室都覺得有了奪回權力的機會:“景帝崩,天子命帝鎮許昌,尚書傅嘏帥六軍還京師。帝用嘏及鍾會策,自帥軍而還。”

這紙詔命實質上是試圖取消司馬昭承繼權力的地位,從而改變政權在司馬氏家族內部傳遞的局面。而當時已毫無實權的皇帝敢進行這樣的嘗試,便是利用了司馬昭地位不定的弱點。而命“傅嘏帥六軍還京師”,與上一條流言中所傳說的“以朝政授傅嘏”一樣,或許都存在著分化司馬氏集團的意圖。

以上兩點,從正反兩方面反映出,司馬氏兄弟兩人為了家族的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團結起來共同面對兇險的內外環境。而並不是說他們兄弟兩人之間是沒有嫌隙,否則在司馬師死後,政權也不會出現短暫的交接混亂。

我們可以假想,倘若內外部環境日趨穩固後,司馬師未死,他和司馬昭之間會不會為了權力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大機率會出現兄弟鬩牆的爭權奪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