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HUD進入智慧座艙「3.0時代」主賽道,AR HUD增長超7倍

基於HUD的艙內人機互動賽道正在進入爆發週期。

作為中國本土HUD前裝龍頭企業,華陽集團於近期透露,除W-HUD大規模交付,公司的AR-HUD已進入量產週期,今年全新推出雙焦面AR-HUD並取得客戶定點專案。截至目前已獲得10多家國內外車企的定點專案,並進入國際品牌車企供應商體系。

5月20日,水晶光電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持續開發HUD產品的市場推廣,已在紅旗、長城、比亞迪、長安等車廠取得訂單並形成銷售。AR-HUD產品即將在某車廠最新款的車型量產出貨,目前還有多家車企的合作順利進行中。

與此同時,

隨著理想L9將於6月21日正式釋出,大面積顯示HUD+小型觸控互動屏來代替傳統全尺寸液晶儀表的設計,重新定義了3.0時代的駕駛資訊及互動。

這是第一次由中國自主品牌構建的全新一代人機互動模式。

1。0是全尺寸液晶儀表(奧迪為代表),2。0是特斯拉的中控+儀表整合模式。而隨著大面積顯示W-HUD以及AR HUD的市場啟動,更加合理的視線與顯示位置,以及與道路環境的融合,重構駕駛安全。同時,大算力座艙計算平臺也為HUD的資料(尤其是ADAS相關)處理提供支援。

而資本市場也在持續關注這個賽道。

有行業人士表示,傳統HUD(包括大尺寸W-HUD)正在不斷改善駕駛體驗,而AR HUD的出現才是真正的變革。透過將大算力平臺、軟體和HUD的光學顯示能力無縫融合,可能會成為未來汽車智慧座艙中最重要的「螢幕」。

不過,擺在當下AR HUD前裝上車的難題還有不少。各家供應商也在強化技術門檻。

比如,遠近景影象的處理,華陽的雙焦面方案,就是將AR-HUD的顯示畫面分為兩個焦面來顯示不同距離的場景內容。

同時,這套方案採用了單PGU設計方案,透過對單光路進行拓展,完美地實現了雙焦面的顯示效果,並且最大程度地控制了HUD的體積以及BOM成本。

而傳統的雙焦面技術大多采用雙PGU或者雙光路設計來實現兩個不同的投影距離,該方案不僅成本較高,體積也會更大。目前,華陽基於DLP技術的AR-HUD已經在廣汽傳祺車型實現量產出貨。

現代摩比斯則是選擇康寧公司提供的曲面鏡解決方案,與傳統技術相比,康寧的方案可以實現更大的顯示面積(大FOV),投影距離是傳統技術的5倍。此外,優勢還包括更加輕薄(厚度僅2毫米)、反射的AR畫面更穩定、保真。

另一家公司UniMax(華碩旗下)則釋出了全球第一個用於AR HUD的映象陣列視覺擴充套件器(MAVE)技術

,這被視為另一個革命性的技術創新,主機體積減少了至少30%,同時大幅降低能耗。

HUD進入智慧座艙「3.0時代」主賽道,AR HUD增長超7倍

目前,由於AR HUD需要透過光路和反射層的設計來實現高質量的VID和FOV屬性,AR HUD的主機尺寸也比之前的W-HUD大得多。這意味著,供應商需要對光路設計進行改進,以更好的適配不同車型的空間設計。同時,取消了克服重影而需要增加的額外傳統楔形PVB膜成本。

按照該公司的說法,與傳統AR HUD技術相比,新的方案可以提供高達30%的波導效率(可以低至1%),同時,整套系統方案能夠在相同亮度水平下實現功耗降低。

而在視覺體驗上,松下採用了紅外攝像頭與AR HUD的融合模式,透過識別駕駛員的視線變化,最佳化AR影象的清晰度和準確性。比如,透過視差對齊和動態自動對焦,基於AI導航軟體的演算法支援,智慧地將不斷變化的環境與AR疊加圖示進行匹配。

實際上,AR HUD體驗的升級,後續除了硬體,還需要依靠軟體的不斷迭代升級。

比如,去年量產上車AR HUD的大眾ID系列在今年迎來3。0版本的軟體更新,其中就涉及到最佳化長距離區域的顯示效果,以及提升轉向箭頭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度,還有一些新的顯示符號。

HUD進入智慧座艙「3.0時代」主賽道,AR HUD增長超7倍

這也帶動了另一個新的細分賽道——AR導航方案。

比如,國內的東軟集團的解決方案可以部署在車機、儀表、HUD等不同硬體,導航自帶的影象識別演算法在實現AR級路線引導功能的同時,也可基於前車影象提供基本的ADAS功能。

HUD進入智慧座艙「3.0時代」主賽道,AR HUD增長超7倍

這種軟體方案的優勢在於,架構靈活且開放,具備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擴充套件性。由於導航是安全駕駛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AR HUD的關鍵互動要素,AR引擎從硬體解耦,可以實現艙內互動的多路複用。

在市場進展方面,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2022年1-4月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HUD上險量為36.95萬輛,同比增長11.53%;

其中,W-HUD搭載量為32。81萬輛,已經成為市場主力;

AR HUD搭載量為2。26萬輛,同比增長737。04%,進入快速增長通道。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