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內卷地讀書,出來工作卻躺平,值得深究行為背後的推手

最近一位準備考研的朋友跟我說,她可能沒書讀了,因為今年超520萬人考研;而企業難招人,畢業生又不出來找工作,惡性迴圈。

沒有做過相關的資料調查我不能確定畢業生不找工作的有多少,不過身邊確實有這樣的人。

有些當父母的會不太理解,讀書那麼苦都能熬,為什麼反而不願意出去工作,縱使找份輕鬆點的工作也不願意。

其實也沒那麼複雜,就是接受不了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如果父母總是隻告訴孩子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機會,沒有告訴他們別的逆襲之路,那麼縱使能做到內卷地讀書,出來找工作後一旦看到落差,躺平的這種情況發生就不足為奇了。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一書中講到人對錢的想法和行為是被教匯出來的。這些教導,會變成制約,再變成自動反應,一輩子控制著你。

年幼時聽到的任何有關金錢的話,都會留在人的潛意識裡,成為支配人金錢觀的一股力量。

有時候我們作為家長,總是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會說這樣的話:“比如你現在不好好讀書,以後就只能撿垃圾!”“你考成這樣,以後只能做苦力!”“你現在都還沒考到第一,有什麼用,要知道高考多少人跟你競爭!”

殊不知這樣的話可能會成為孩子一輩子的財富指引。

當讀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變成一種財富認知的潛意識時,那麼一旦孩子覺得沒考好,就是已經錯過了機會;或者發現跟自己差不多的同學找到的工作比自己好太多,很容易就會衍生出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覺得反正努力了也差不多,努力了還是不如別人,那還不如躺平。

此時,家長指責孩子、強迫孩子出去工作之類的都不太有效了。

根據“實現程式”:想法→感覺→行動=結果,需要從根源上顛覆孩子原來的想法,也就是重新拉近現實與理想的距離。

首先從理想來說,如果過去我們總愛說:“你看看XX家的孩子,人家一出來就進了XX公司/升到了XX職位!”這種話,請停止。這種攀比,是造成孩子心理落差的罪魁禍首之一,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我就是不如別人,我就是不行的潛意識。

尤其是作為父母如果自己都不是第一,不是最優秀的,憑什麼要求孩子?這個世界的聰明人,優秀的人簡直不要太多,而且每個人的優勢都不一樣,不能拿自己平庸的點跟別人的優勢比,樣樣第一的人不存在。

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如果孩子今天比昨天好,那我們就要對其鼓勵,這樣孩子就有動力越變越好,也不會有攀比的焦慮和不安,可以全身心投入他們在做的事情。

比如孩子一直在家裡躺平,然後有一天開始投簡歷了,我們需要肯定他,告訴他行動是個好開始,繼續堅持很快就可以開始步入正軌了。我特別擔心有些家長反而會說:“別人都上班半年了,你才投簡歷!”

降低孩子的期望,首先要降低我們作為家長的期望。如果我們想要孩子積極地找工作,嘴上卻還說這:“你一個本科生/研究生/大學生,找個工作都那麼費勁,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那麼恭喜你,你大機率真的會看到孩子按你的話來做。

其實很多孩子是覺得反正自己怎麼做都達不到期望,那徹底躺平好了,不再需要苦哈哈地滿足所有人對自己的期望。

如果我們能理性地告訴孩子,剛出來工作肯定起點是低一點,因為沒有經驗,經過時間磨礪磨礪就會越來越好了。這樣不會讓孩子帶著那麼重的心理負擔踏入職場,更容易投入和熱愛工作,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另一方面是做現實的鋪墊,對現實有理性的分析,讓孩子知道讀書不是唯一的路,而是一條很好的路,但是也一樣還有其他的路也能到達羅馬。

那有些家長就會說,這樣會不會激發不了孩子好好讀書的慾望,因為他覺得可以選擇,就不會百分百地努力學習。

其實我們本身就是應該還原世界原本的樣子給到孩子,然後加以引導,讓孩子有能夠識別、判斷和選擇的能力。如果孩子比較以後確實覺得讀書這條路很好,那麼他們一定會選擇努力讀書,並且發自內心地去踐行。這種自律才是最高能量的。

如果家長很優秀,在這種情況下,我是很建議家長能以朋友的角色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感悟,而不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來要求孩子。如果父母本身很普通,也可以讓身邊優秀的親朋好友來像朋友一樣跟孩子聊聊。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多跟孩子分享不同人物的故事,比如名人、身邊的普通人、命途多舛的人等等;這樣孩子能看到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思想對人生的影響,也會觸發他們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我們再加以正確的引導,慢慢地他們就會有做出正確選擇的能力。

我們再回頭想想,自己父母過去是不是有某些語言和行為對我們的影響根深蒂固,導致自己跟著潛意識不知不覺走上了某條路。那麼今天,我們就要提高自我察覺,擺脫控制慾,跟孩子一同成長。

內卷地讀書,出來工作卻躺平,值得深究行為背後的推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