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技術的本田,技術的索尼。也許你並不關注汽車,但一定聽過“本田大法好”;也許你並不關注數碼,但一定聽過“索尼大法好”。

這是兩個以技術見長的品牌,這是粉絲對它們的至高評價。而當它們合二為一,又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近日,索尼和本田簽署協議,雙方各持股50%,將聚焦移動出行領域,成立一個新的合資公司,全稱為“索尼・Honda移動出行株式會社(Sony Honda Mobility Inc。)”。新公司計劃在今年內成立,到2025年開始賣車(EV)並提供移動出行服務。

有人覺得這是夢幻聯動,對“二法合一”充滿期待;也有人覺得這是抱團取暖,“二法合一”怕不是要“正正得負”?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1月5日,2022 CES展會現場,索尼帶來了一款名為VISION-S 02的全新概念SUV,同時還表示要成立索尼移動出行公司,負責汽車業務。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從時間線來看,

這是索尼官宣造車的第一步,也是其“無可奈何”的新選擇。

“汽車產業是ICT巨頭轉型的最佳載體。”清華大學趙福全曾表示:“汽車產業需要ICT產業的技術,而ICT產業需要以汽車產業為載體進行轉型,兩者相互成就。”

事實確是如此。近年來,國內的華為、小米、百度,還有美國的蘋果等公司都在跨界“造車”,而索尼作為全球知名的跨國企業集團,通訊產品和資訊科技領域的先驅者,自然不會錯過。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索尼目前有六大主營業務,覆蓋遊戲和網路服務、音樂、影視、電子產品與解決方案、影像及感測解決方案、金融。根據One Sony戰略,近十年來索尼一直都希望能加強內部合作、集合各領域優勢、整合業務做到高水平整合。

目的很簡單,“活著”。

2021財年,索尼集團實現銷售收入99215億日元,同比增長10%;營業利潤12023萬億日元,同比增長26%,一個還不錯的成績。但淨利潤僅為8822億日元,同比下降14。7%。

各大主營業務看似頭頂光環,實則疲態盡顯。而在此之前,索尼已經歷數年的艱難時光,

“索尼今天倒閉了嗎?”

就是真實寫照。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所以,索尼急需一個既能整合優勢、又能發力未來的錨點。承載這一目標的,之前是手機,現在變成了汽車。

早在2017年,索尼就推出了一款電動概念車SC-1,搭載其自研的鐳射雷達、超聲波感測器等技術。彼時,“索尼造車”還未引起廣泛關注。

到2020 CES期間,一款VISION-S概念車將“索尼造車”推至輿論中心。面對外界質疑,索尼堅定地聲稱:“公司致力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VISION-S只為展示技術,無意造車。”

做汽車產業變革的推動者

,多麼熟悉的一句話。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技術確實展示了,以最新發布的VISION-S 02為例,該車型搭載索尼車載感測器、AI、5G和雲等多項技術,順利吸引到本田這個客戶。

但之前承諾的不造車,而今變成了“合作造車”。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雖然嘴上說不造車,但索尼也想親自造車來著,考慮到工廠建設、渠道銷售等多方面資金壓力後,這一計劃只能被迫擱淺。而當本田主動找上門的時候,“二法合一”便應用而生。

對索尼來說,既有利於發展又有人分擔壓力,再好不過;對本田來說,電氣化、智慧化轉型亟需加速,僅靠自己實在是道阻且長。

2021年4月,三部敏宏取代八鄉隆弘成為新一任社長之後,本田的電氣化改革才得以牛刀小試。而在此之前,它們的發力重點大都侷限在混動領域。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上任初期,三部敏宏就表示:本田要在2040年之後停售燃油車,2050年實現碳中和。跟據最新規劃,本田未來十年的研發總預算為8萬億日元,電氣化和軟體領域獨享其中的5萬億日元。到2030年,本田計劃在全球推出30款純電動車,年產量要超過200萬輛。

相比從前的本田,這一戰略很是激進;但相比其它車企,轉型進度還是落後一拍。為了跟上節奏、為了實現目標,本田必須主動。

索尼・Honda移動出行株式會社,

這是一家全新的、獨立的合資公司,集雙方之所長,能夠在不影響主營業務的前提下以小博大。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成,皆大歡喜。

索尼的優勢得到了整合及展現,有利於尋求更多合作機會,本田則可以彌補短板,將雙方合作的技術創新應用到旗下車型;

不成,亦無關大局。

索尼進軍汽車行業的決心不會改變,本田既定的電氣化戰略不會受到影響。

在中國,本田規劃了e:N品牌,計劃在2027年之前陸續推出10款純電動車,到2030年之後不再推出燃油車;在北美,本田與通用合作,共享奧特能平臺相關技術,計劃為全球主要市場提供平價電動車;在日本本土,除了與索尼的合作之外,本田還計劃推出小/微型純電動車。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選擇不同的合作伙伴,針對不同市場推出不同車型,這就是本田在2030年之前的規劃。到2030年之後,本田要在全球範圍內推出最好的電動汽車。至少,它是這麼說的。

以上,共同構成本田全球電氣化戰略,

核心有二:全新電動平臺+固態電池。

Honda e:Architecture的產品2026年之後將陸續落地;2024年還將有全固態電池示範生產線投入運營。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索尼曾經很強,本田燃油車很強,不過在智慧電動領域,它們的小日子都過得馬馬虎虎。選擇聯手,因為彼此都有需求;有所保留,它們各自規劃未來。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說到底,

這不過是行業變革時期,索尼和本田全新商業模式的嘗試。

類似的案例屢見不鮮:華為和問界、和極狐、和阿維塔,百度和吉利,皆是如此。

華為、百度和索尼,它們都曾說過類似的話:幫助車企造好車。到現在,華為還沒有“親自下場”,百度和索尼已廁身其間。

為什麼親自造車?李彥宏曾這樣解釋:“傳統車企很保守,對新技術接受程度不足,所以我們要先發制人,主動出擊,為市場提供一個參考。”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百度的目標是星辰大海,索尼又怎會甘心於本田一家呢?華為亦是如此,HI模式、智選模式多點開花。

理想無比豐滿,現實總是骨感。

它們都想賦能汽車產業,但這是車企也想握住的“靈魂”,如何讓客戶相信並選擇自己呢?

根據規劃,索尼和本田的新車將在2025年落地。以目前眼光來看,這臺車競爭力尚可,車輛工程方面有本田保駕護航,體驗不會太差;而VISION-S 02所展現的各種技術,影音娛樂、輔助駕駛、智慧座艙等等,大機率也都會出現。

索尼+本田,揭開“二法合一”背後的秘密,恐難成氣候?

不過,這樣的論調只侷限於當下。到2025年,智慧電動汽車必將青出於藍,一輛不錯的車和一套不錯的智慧化裝置,

也許能滿足需求,但很難引領時代。

標杆,一定要立得住才行。有個成語叫“緩不濟急”,送給本田也送給索尼。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