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西寧城北北園村村名的來歷

北園作為地名,俗稱由來已久。泛指西寧老城之北的菜園子,但作為北園村名,還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有的。

西寧人流傳著一句順口溜說:“北園的蘿蔔,朝陽的蒜,南園的大蔥二尺半(按:指南園種的大蔥好比山東大蔥,又高又粗壯)”。別小看這句順口溜,順口溜既說明北園地方種的蔬菜為西寧郊區之冠,特別是蘿蔔讓人讚不絕口,是西寧城市居民蔬菜的主要生產供應基地,種菜的歷史由來已久,又指明瞭北園村的位置在西寧城之北。

西寧城北北園村村名的來歷

所謂北園村,其範圍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散居在西寧城東大街、西大街、西關街東段以北,湟水河以南,南川河以東、北園巷以西的種菜農民,他們組織起來,相聚為“村”的村名。其中,散居在西寧城西北角的菜農(按:指今西關街東段之北、長江路北段之西、南川河之東、湟水河之南)組織起來成立的互助組,後發展成合作社,俗稱“上菜園”,也叫“西北園”,即所說的一社(按:以後隨著城市的發展,遷到城西區彭家寨鎮,稱“西北園村”,這裡不敘);散居在城內西大街之北,北大街之西,湟水河之南的菜農組織起來成立互助組,後發展成合作社,俗稱“北園”也叫“中菜園”散居在北大街以東北園巷以西湟水河以北,組織起來成立互助組,後來發展成合作社,俗稱“下菜園”,也叫“東北園”。

西北園遷出後,北園和東北園的種菜農民合併成立高階農業生產合作社,定名為:“北園高階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北園高階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高階社改為農業生產大隊,簡稱“大隊”,北園農業生產大隊隨之簡稱為“北園大隊”。1982年公社改為鄉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與此同時,農業生產大隊恢復村名,北園村名才正式定了下來。北園村名代替了北園和東北園、西北園之名。

這裡菜農種菜歷史悠久,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西寧府新志》卷八地理風俗篇中有記載:“西寧府附郭西寧縣(按:主要西寧近郊,尤其是北園一帶)種植蔬菜之類有:芹(菜)、芥(菜)、蘿葡(蘿蔔)紅白二種,茼蒿、木耳、甜菜、白菜、菠菜、苦苣、窩筍、黃瓜、茄(子)、蒜、韭(菜)、瓠子、蔓菁、沙蔥、蕪荽等”。

在新中國成立前,這裡雖然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渠道縱橫,地勢偏低,靠近城市,光、熱、水、交通、肥料等條件都得天獨厚,但土地歸地主官僚所霸佔,他們住的地方稱什麼府、什麼邸,他們種的菜地叫什麼園(院)。如馬步嬴的府第;宋敬齋院(園)子。而種菜的菜農則沒有土地,或有很少一部分土地,主要靠租地種菜來維持生活。其菜的品種主要有:紅旦旦、白旦旦、水蘿蔔、洋蘿蔔、青頭蘿蔔、賊不偷蘿蔔黃牙白菜、麻葉白菜、包心白菜、大頭菜、紅蘿蔔、蔥、蒜、韭菜、韭黃、韭苔,萵筍等“大路菜”,既群眾通稱“粗菜”。

種菜的農戶主要有趙姓、李姓、汪姓、王姓張姓、王姓、謝姓、侯姓等。

那時西寧是小農經濟,每逢農曆四月八和大的節日,西寧郊區農F民喜歡舉行廟會,北園的菜農將自己種的菜,擔到廟會上去賣,爭個好價錢。趕廟會的人因平時吃菜少,也想吃個早、吃個鮮,往往把八商販賣的菜一掃而空。到了寒露、霜降季節,西寧人要貯存冬菜,北園的紅頭白屁股大蘿蔔,又稱河州大蘿蔔,個個都是4-5斤重,個大體重、味美、皮薄、水多,病蟲害少,鮮嫩好吃,耐貯藏,人們都想買一些,準備過冬。

新中國成立以後,北園村的蔬菜生產有很大發展和提高,創造了依靠設施種植蔬菜的多種生產模式。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業生產實現了合作化以後,就發展了塑膠大棚、溫室、小弓棚、地膜覆蓋等,細菜也大量種植、上市。如黃瓜、辣子、菜花、西紅柿、菜瓜、雪裡紅、小油菜、上海青、西芹等。曾被譽為種植蔬菜的科技示範村,為西寧地區蔬菜生產的“春提前”、“秋延後”、“反季節”生產,探索和總結出許多寶貴經驗,特別是在內地蔬菜優良品種的引進方面成績十分顯著為豐富西寧市民的“菜籃子”做出了貢獻,湧現出了全國勞動模範和不少種菜好手。

西寧城北北園村村名的來歷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北園村的土地逐漸被國家徵用。北園村原來的土地成了西寧中心廣場,青海日報社、西寧賓館、青海省委、青海省中醫院、西寧市警備司令部、青海省人大、青海省軍區、青海衛生學院、五一俱樂部等單位的駐地。現在北園村的村民不再住原來的地方,一部分人家住在今城東區的楊家莊;一部分人住在長江路北段西兩側;一部分人住在大寺溝西岸南北兩端。他們的生活來源靠辦企業、:靠房屋出租、三靠跑運輸、四靠開商店,生活水平高於城市一般居民。

參考資料:

①《西寧府新志》地理物產篇。

②《西寧市志》(第三卷)(地名志)。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