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黃鱔仿生態自然繁殖技術總結

黃鱔仿生態自然繁殖技術總結

_李文輝

黃鱔因味美、營養價值高、價格穩定、養殖利潤高,其養殖一直受到養殖戶的喜愛,在很多地方形成了產業鏈,岳陽地區的華容縣、君山區養殖較多。養殖戶苗種大多數來源於市場收購,存在成本高、死亡率高、馴食難、來源複雜、病害多、鱔苗不整齊、自相殘殺率高等問題。黃鱔人工繁殖在一些地方零星開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湖南世偉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骨幹的團隊,開展了十多年的黃鱔仿生態自然繁殖技術。2020年岳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及湖南省水產產業技術體系開始與湖南世偉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組建團隊,在湘陰縣鶴龍湖基地開展了技術合作。該技術透過自主培育種鱔,最終選擇親鱔約6 000千克,使用約5 890口繁殖網箱,成功繁育 500 萬尾左右的鱔苗,過冬前存活 200 萬尾左右,證明黃鱔仿生態自然繁殖技術上可行。現將技術總結如下,供參考。

一、種鱔選育

1.種鱔池與網箱準備

種鱔的收集一般是7月,在收集種鱔前首先準好種鱔池與網箱。為了降低投資,種鱔池由稻田改造而成,進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不超過20釐米、水質良好、水深1~1。5米。種鱔網箱規格為 2。25 米×2 米×1。5 米,網眼大小為 0。6~0。8釐米。

網箱覆蓋面積不宜超過池塘總面積的一半,種鱔箱的間距不得低於0。5米,以免導致水質惡化。網箱離池底不得低於 20 釐米;種鱔入箱前20天左右,用20毫克/升高錳酸鉀浸泡網箱15~20分鐘進行消毒,然後網箱下水浸泡,有利於箱內附著藻類,形成一道生物膜,避免種鱔入箱後摩擦受傷。水花生覆蓋面積應占箱體面積的90%以上;水花生進箱前要去根洗淨,用2%~3%食鹽或10毫克/升漂白粉浸泡消毒,以防止水蛭、寄生蟲等有害生物或蟲卵帶入網箱。

2.種鱔選擇

從洞庭湖區收購規格在 75 克/尾以下、活力好、無病無傷的種鱔。以體表顏色深黃並伴有褐黑色大斑紋的黃斑鱔最佳;體色為青黃色的次之;體色為青灰色的最差,儘量不要選用。

3.種鱔培育

每個網箱可投放種鱔15千克,進種鱔箱前黃鱔用3%~4%的食鹽水或10毫克/升高錳酸鉀浸泡消毒15~20分鐘。種鱔進入網箱前3天,不喂任何餌料,讓其充分休養。入箱第4天開始投餵鮮活紅蟲馴食,將鱔魚由野外捕食轉入人工投餵攝食階段,持續7天后將紅蟲與魚漿混合投餵,持續7天可使黃鱔攝食魚漿。一般每天喂1次,以黃鱔吃到八分飽為宜。驅蟲兩次,每100千克黃鱔用甲苯咪唑或左旋咪唑0。2~0。3克拌餌投餵,隔兩天後再用同樣方法進行1次。種鱔進入網箱20天左右正常投餵,使用鮮活紅蟲或魚漿拌專用黃鱔膨化配合飼料投餵,一般每天喂1次,至八分飽即可。

12月進入冬季,水溫下降,種鱔進入過冬培育階段,此階段水溫低,一般不投餌,要保持鱔魚池的安靜,儘量不能有任何擾動,池水適當加深,網上水生植物覆蓋率 90%以上。過完冬後,3月水溫升至15℃時開始投餵,持續到產卵階段,用紅蟲或魚漿投餵。魚漿最好選用冰鮮海水魚,促使種鱔性腺的發育,並增強種鱔體質。種鱔培育過程中,如果達不到留作親鱔要求的,可以不斷淘汰,將淘汰的種鱔作為商品鱔魚養殖。

二、親鱔繁殖

1.繁殖網箱準備

繁殖池由稻田改造而成,繁殖池要求不高,水深20釐米即可。繁殖網箱規格為1。5米×1米×1米,網箱由60目的尼龍網布做成。繁殖網箱網底入泥20釐米,水深20釐米左右。

2.親鱔選擇

過完冬後從種鱔網箱中挑選合適的鱔魚進入繁殖箱,進入繁殖箱的種鱔即為親鱔。親鱔繁殖時間從6月初至9月底,體色最好是黃色,活力好、體質健壯、黏液豐富、無病無傷、性腺發育良好。黃鱔有性逆轉現象,一般雌鱔只繁殖1次就逆轉為雄鱔。

雌鱔懷卵辨別:一是根據時間,繁殖季節一般在5-9月;二是用眼睛看,腹部膨大明顯,顯淡紅色;三是手摸有粒粒的扎手感。挑選親鱔時統一放入暫養網箱,暫養網箱與種鱔網箱相同,雌雄分開,雌鱔需要分級,儘量使同一網箱的雌鱔大小一致。親鱔進入暫養網箱後再統一轉入繁殖網箱,為了防止應激,可以潑灑維生素C,然後用聚維酮碘消毒1次。

3.孵化管理

親鱔按每箱5尾、四雌一雄放入網箱,孵化期間可以投餵蚯蚓或小龍蝦苗種,餵食時堅持“定時、定質、定點、定量”的原則。黃鱔懷卵量較少,一般為500~1 000粒。產卵時親鱔常在洞口吐泡沫,泡沫有支援魚卵的作用。卵就產在洞口附近的水葫蘆根部,卵大,卵徑2~4毫米,金黃色,富彈性。一般每窩有200~300粒,1個繁殖網箱一般可產2~5窩。在24~26℃的水溫中,一般經過6~7天可孵化出鱔苗,大小約2釐米,體色為淺紅色,具胸鰭,鰭上佈滿血管,經常不停地扇動,成為幼魚的呼吸器官,稍長大後即行退化。孵出後12天左右,幼苗可主動游泳、覓食,這期間的幼苗靠雌雄親魚保護,依靠卵黃囊提供營養,不用投餵餌料。孵化後的管理主要是觀察鱔苗的狀態,防止敵害。

三、苗種培育

培苗池為稻田改造成的魚池,育苗池水深約60釐米即可。吉山花瑤自媒體網路首發培苗網箱規格、網眼、材質與繁殖網箱相同,培苗網箱離池底20釐米。培苗網箱中水花生、水葫蘆覆蓋率需達到90%左右。鱔魚經過1周左右,由自身營養轉到外供營養、約90%左右的鱔苗變成淺黑色時即可從繁殖網箱將苗撈出來,轉移到培苗網箱中。可將規格差不多的鱔苗轉移到同一個培苗網箱中,這個時候進入鱔苗培育階段。

12月苗種進溫棚,為了防止過冬時鱔苗體質弱和自相殘殺率高而降低成活率,需要加強苗種過冬管理。一般到第二年4月初將鱔苗從溫棚中轉出,規格可達到 10 克/尾左右,再培育 10 天左右,就可以對外銷售。

四、小結

本文總結的黃鱔仿生態自然繁殖技術完全模擬自然界黃鱔的繁殖,最低限度地實施人工干預。模擬黃鱔在自然界繁殖方式,採取仿生態自然繁殖,相比於注射激素的人工繁殖,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大大降低,親鱔的損耗率降低,苗種成活率顯著提高,鱔苗的活力強。華容、君山區及湘陰縣等地養殖戶反映仿生態自然繁殖苗種較市場上收購的苗種易馴食、規格整齊、病害少、長肉倍數高。但生產中也發現了一些需要解決的瓶頸問題。

1.開口餌料

黃鱔幼苗開口餌料的適口性方面是難點,苗種開口的配合飼料效果不理想,人工培育活餌比較繁瑣,且易帶病毒。紅蟲培育做得不好,從君山養殖基地調入紅蟲到湘陰鶴龍湖基地,成本高,供應不及時,紅蟲沒有經過消毒,飼餵鱔苗是否會帶來病菌沒有做論證。

2.分箱

鱔苗由於數量多、生長速度不同,導致規格差別明顯。生產管理上難以做到及時分箱,導致鱔苗由於規格不同自相殘殺或攝食不均,降低了成活率。

3.鱔苗過冬

過冬設施建設成本和加熱措施費用高,管理難度大,需要找到更低成本的方法。過冬管理中,鱔苗餌料獲取、水質調控、疾病防控、適時分級等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黃鱔仿生態自然繁殖技術總結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