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中元節重要的民俗習慣

中元節重要的民俗習慣

1。七月歌臺——祭祀祖先、普度眾生

在傳統的習俗裡,中元節是個祭祀祖先、普度眾生的重大節日。每逢農曆七月中元節,民間組織舉行隆重慶祝活動,無論是商業區或是居民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寺廟也分別建醮,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祭拜祈福、歌臺唱歌等,處處呈現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2。中元普度——祈求平安順利

中元節是重要的民俗節日。民間傳說人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中元普度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讓它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溫暖,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愛”的延伸。人們中元節重要的民俗習慣會在農曆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間遊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犍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溫州一帶,每到七月底,家家戶戶都會點香球(柚子插上香)來祭拜地藏王;寧波等一些地區也會在門前插上幾支清香以祭告亡靈;福建閩南一帶地區,其祭拜活動就更豐富多彩了。

3。祭祖——保佑五穀豐登

中元節是中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祭祖節日,人們在農曆七月十五這天祭祀祖先,並以供奉祭品、燒紙燭、放河燈等儀式,普度諸多的孤魂野鬼。民間傳說祖先也會在中元節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動一般在七月底之前進行就可以,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某些地方透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近年來,慶祝中元十分普遍,排場也十分講究。晉南地區習慣用紙做燈,焚燒於墳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滿三年,兒女們要在這一天脫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稱換孝。晉北一帶上墳祭奠祖宗,習慣用“饃饃”,“饃饃”用麵粉製作,圓形,中間點一個紅點。擺完供品,燒完紙後,回家時要從地裡拽幾棵穀子和麻,用綠色紙條纏繞捆紮,立放在窗前,另外供奉麵人一尊。中元節後移到房頂,擺放是有講究的,根部朝裡邊,穀穗露在外面,稱為揀麻谷,據說這樣做可以保佑五穀豐登。

4。投標福物——中元節慈善活動

七月十五中元節,拜祭過後,就開始進行精彩的投標福物了,福物有些是中元會組織的會員及熱心人士捐贈的,花樣繁多,有神像、俗稱“烏金”的火炭、米桶、元寶、大彩票、發糕、酒、電器用具、兒童玩具等,應有盡有。投標時多由爐主出馬,聲似洪鐘地把出標人的價錢喊出,然後聽見宴席間這裡、那裡不停一時高喊出價標福物的聲音,好不熱鬧。而出價者也十分闊氣,由於人們確信,“標”一件東西可帶來一些財氣,所以開價十分慷慨,尤其是商界成功人士。一般情況下,中元節的組委會負責人會把這筆開標的可觀款項拿來作為慈善基金,或者會員的福利基金,同時,也可以為下一年舉辦中元節會活動做好準備資金,例如請歌臺或地方戲曲助興等。

5。放河燈——美好祝願

放河燈(也常寫為放“荷燈”),是華夏民族傳統的習俗,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放河燈流行於漢、蒙古、達斡爾、彝、白、納西、苗、侗、布依、壯、土家族等地區。

民間七月十五日祭奠去世的人,最隆重的紀念活動要數放河燈了。人們習慣用木板加五色紙,製作成各色彩燈,中間點蠟燭。有的人家還要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商行等則習慣做一隻五彩水底紙船,稱為大法船。傳說可將一切亡靈超度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禪杖,象徵目蓮,也有的做成觀世音菩薩。入夜,將紙船與紙燈置放河中,讓其順水漂流。人們依據燈的漂浮狀況來判斷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燈在水中打旋,被認為讓鬼魂拖住了。如果燈在水中沉沒,則被認為亡魂得到拯救,已經轉生投胎了。如果燈漂得很遠或靠岸,則被認為亡魂已經到達彼岸世界,位列天國仙班了。總之,一切都是美好的祝願。

放河燈活動,要數晉西北的河曲放河燈最為壯觀了。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年到了農曆七月十五日夜晚,全城百姓扶老攜幼齊聚黃河岸邊的戲臺前廣場,競觀河燈,場面十分熱鬧。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緊盯著自家的河燈看它能漂多遠。老人們嘴裡念念叨叨,不斷地祈禱。如今的放河燈民俗,已經成為人們娛樂的活動專案了。

6。放焰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放焰口,是一種佛教儀式,是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的施食餓鬼之法事。該法會以餓鬼道眾生為主要施食物件;施放焰口,則餓鬼皆得超度,亦為對死者追薦的佛事之一。焰口原是佛教用語,形容餓鬼渴望飲食,口吐火焰。和尚向餓鬼施食叫放焰口。我國民間從梁代開始,中元節舉辦設齋、供僧、布田、放焰口等活動。這一天,人們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人們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等擺到施孤臺上。主持人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一把藍、紅、綠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在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偈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人們把這種儀式稱作“放焰口”。到了晚上掌燈的時候,人們還要在自家門口燒香祭拜,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7。搶孤——可獲得神鬼庇護

搶孤是一種廟會活動,即民間在中元普度後,會將祭祀的供品提供民眾搶奪。由於七月普度鬼魂群集,為了防止這些鬼魂流連忘返,因此有人創造了“搶孤”活動。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搶奪祭品的人時,會被嚇得迅速逃跑。在普度的廣場上搭起高丈餘的臺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就蜂擁而上搶奪供品。因為搶孤活動沒有安全措施保障,往往容易造成群死群傷踩踏事件,所以清政府很快就下令停辦了。近年來中國臺灣宜蘭縣城再度舉辦此活動,仍沿襲舊制,在近四層樓高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盞食物和純金牌。參加的隊伍以每五人一組,每隊各據一根柱子,待主辦者一聲令下,選手便向柱子上攀爬。由於有了嚴格的遊戲規則和安全保障措施,所以沒有雜亂無章的場面,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項民俗體育活動,能夠首先取得棧頂的“順風旗”就算奪標。傳說搶得順風旗的人,可以獲得神鬼的庇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