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非化膿性關節炎之骨性關節炎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0A)

①是一種以

關節軟骨

退行性變和

繼發性骨質增生

為特徵的慢性關節疾病疾病

累及關節軟骨或整個關節,

包括

軟骨下骨、關節囊、滑膜和關節周圍肌肉

②多見於

中老年人

女性

多於男性。

③好發於

負重較大的膝關節、髖關節、脊柱及遠側指間關節等部位

④本病亦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或肥大性關節炎等。

病因

(高齡、女性、肥胖、遺傳)

原發性骨關節炎的發病原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瞭。它的發生發展是一種長期、慢性、漸進的病理過程一般認為是多種致病因素包括機械性和生物性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其中

年齡是主要高危因素

,其他包括軟骨營養,代謝異常;生物力學方面的應力平衡失調;生物化學的改變;酶對軟骨基質的異常降解作用;

累積性微小創傷

肥胖、關節負載增加

等因素。女性發病率較高,在絕經後明顯增加,可能與關節軟骨中

雌激素

受體有關。

分類

骨關節炎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1。原發性原發性骨關節炎發病原因不明,無明確的全身或區域性誘因,與遺傳和體質因素有一定的關係。

多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如

體重超重者

2。 繼發性指由於先天畸形。如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

;創傷,如

關節內骨折

;關節面後天性不平整,如

骨的缺血性壞死

造成關節面塌陷變形;

關節不穩定

,如關節囊或韌帶鬆弛等;關節畸形引起的關節面對合不良。如

膝內翻、膝外翻

等原因,在關節區域性原有病變的基礎上發生的骨關節炎。

病理

最早、最主要

的病理變化發生在

關節軟骨

。首先

關節軟骨

局部發生軟化、糜爛,導致

軟骨下骨外露

。隨後繼發

骨膜、關節囊及關節周圍肌肉

的改變使關節面上生物應力平衡失調,形成惡性迴圈,不斷加重病變。最終

關節面完全破壞、畸形。

1。關節軟骨

早期

關節軟骨變為淡黃色,失去光澤,繼而軟骨表面粗糙,局部發生軟化,失去彈性。關節活動時發生磨損。軟骨可碎裂、剝脫,形成

關節內遊離體、軟骨下骨質外露

2。軟骨下骨 軟骨

磨損最大

中央部位

骨質密度增加,骨小梁增粗,形成“象牙質改變”。

外周部

位承受應力較小,軟骨下骨骨質萎縮,出現

囊性變

。由於骨小梁的破壞吸收,使囊腔擴大,周圍發生成骨反應而形成硬化壁。

在軟骨的邊緣或肌腱附著處

,因血管增生。軟骨細胞代謝活躍,透過軟骨內化骨,

在外圍軟骨面出現骨質增生,即骨贅形成

3。滑膜 滑膜的病理改變有兩種型別:

增殖型滑膜炎

:大量的滑膜增殖、水腫,

關節液增多

,肉眼觀呈葡萄串珠樣改變。

②纖維型滑膜炎:關節液量少,葡萄串珠樣改變少,大部分被纖維組織所形成的條索狀物代替。滑膜的病變為繼發性改變,剝脫的軟骨片及骨質增生刺激滑膜引起炎症。促進滑膜增生滲出。

2。 關節囊與周圍的肌肉

關節囊發生纖維變性和增厚,限制關節的活動

。關節周圍肌肉因疼痛產生

保護性痙攣

,進一步限制關節活動,可出現屈曲畸形或脫位。

臨床表現

(1)關節疼痛及壓痛:初期為輕度或中度間斷性隱痛,

休息時好轉,活動後加重

,疼痛常

與天氣變化有關

。有的病人在

靜止或晨起時感疼痛

,稍微活動後減輕,稱之為“

休息痛

“。

晚期可出現持續性疼痛或夜間痛

。關節區域性有

壓痛

。在伴有

關節腫脹

時尤為明顯。

(2)關節僵硬:在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及發緊感,也稱之

晨僵

活動後可緩解

。關節僵硬在氣壓降低或空氣溼度增加時加重,持續時間一般較短,常為

幾分鐘至十幾分鍾

。很少超過30分鐘。

(3)關節腫大:手部

關節腫大

變形明顯,可出現

Heberden結節(示指中指遠端指間關節)和Bouchard結節(環小指近端指間關節)

。部分

膝關節(浮髕試驗)

因骨贅形成或關節積液也會造成關節腫大。

第一腕掌關節因骨質增生形成方形手

第一蹠趾關節拇外翻。

(4)

骨擦音(感)

:由於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面不平,關節活動時出現骨擦音(感),多見於膝關節。

(5) 關節無力。活動障礙

:關節疼痛。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軟組織攣縮可引起關節無力,行走時

打軟腿或關節交鎖(遊離體)

,不能完全伸直或活動障礙。

X線檢查(

關節間隙狹窄,邊緣骨贅形成,軟骨下骨質硬化、囊性變,關節半脫位及關節遊離體等。

①非對稱性關節間隙變窄,②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③關節邊緣增生和骨贅形成(圖70-2)或伴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積液,④部分關節內可見遊離體,⑤嚴重者出現關節畸形,如膝內翻;

膝內側負重大,膝內側關節軟骨磨損,X線關節間隙狹窄變窄,故形成膝內翻畸形;

治療

骨關節炎發生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病理學改變

不可逆轉

。治療目的是

緩解或解除症狀

延緩關節退變

,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恢復病人的日常生活。

1。 非藥物治療 對於

初次就診且症狀不重

的骨關節炎病人,非藥物治療是

首選的治療方式

,目的是減輕疼痛、改善功能,使病人能夠很好地認識疾病的性質和預後。

(1)病人教育: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適量活動,

避免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跑。跳、蹈,減少或避免爬樓梯,可進行腳踏車、游泳等有氧鍛鍊

,使膝關節在非負重位下屈伸活動,以保持關節最大活動度,同時要進行肌力訓練,適當減輕體重。

(2)物理治療:主要

增加區域性血液迴圈。減輕炎症反應

,包括

熱療

、水療。超聲波、針灸、按摩,牽引、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等。

(3)行動支援:主要減少受累關節負重,可採用

手杖、柺杖。助行器

等。

(4) 改變負重力線:根據骨關節炎所伴發的內翻或外翻畸形情況,採用相應的

矯形支具

或矯形鞋以平衡各關節面的負荷。

2。藥物治療 如非藥物治療無效 ,可根據關節疼痛情況選擇藥物治療。

(1)區域性藥物治療:

首先

可選擇

非甾體抗炎藥

(NSAIDs)的乳膠劑、膏劑。貼劑和非甾體抗炎藥擦劑等

區域性外用藥

。可以有效緩解關節輕中度疼痛,且不良反應輕微。(

首選對乙醯氨基酚

,每日最多4g,

改善疼痛症狀,但不能改變骨關節炎的病程

(2)全身鎮痛藥物:依據給藥途徑,分為

口服

藥物。

針劑

以及栓劑。

非甾體消炎藥物

可以緩解疼痛,

軟骨保護劑(

口服

氨基葡萄糖

;關節腔內注射

透明質酸鈉

在一定程度上

可延緩病程

、改善病人症狀。

(3)關節腔藥物注射:

注射透明質酸鈉

可起到

潤滑關節,保護關節軟骨和緩解疼痛

的作用。

糖皮質激素

,對非甾體藥物治療

4~6周

無效的嚴重骨關節炎或不能耐受非甾體藥物治療、持續疼痛、炎症明顯者,可行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但若長期使用,可加劇關節軟骨損害,加重症狀。因此,

不主張

隨意選用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

,更反對多次反覆使用,一般每年最多不超過3~4次。

3。手術治療

外科治療的目的在於:①進一步協助診斷;②減輕或消除疼痛;③防止或矯正畸形;④防止關節破壞進一步加重;⑤改善關節功能;⑥綜合治療的一部分。

外科治療的方法主要有:①遊離體摘除術;②透過關節鏡行關節清理術;③截骨術;④關節融合術和關節成形術等。骨關節炎晚期可依年齡、職業及生活習慣等選用

人工關節置換術

非化膿性關節炎之骨性關節炎

例:57歲女性,右手拇指晨起僵硬伴疼痛半年,近2周出現該處的腫脹及活動受限,被動活動患指可出現伴疼痛的彈響。臨床診斷最可能是

A。類風溼關節炎

B。關節內遊離體

C。骨關節炎

D。風溼性關節炎

E。狹窄性腱鞘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