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28nm關鍵時刻,中芯國際又陷入了“風波”?

在全球晶片代工市場,臺積電確實如神一般的存在,即便是可以和它掰手腕的三星,也處於下風。在3nm取得了突破後,

臺積電立即宣佈今年下半年量產,而另一邊三星也表示量產3nm,但蘋果、英特爾、高通等都搶著給臺積電下單,原因就是它的良品率高。

雖然三星是臺積電最強勁的對手,但來自大陸的中芯國際,臺積電也不敢輕視。眾所周知,中芯國際是由張忠謀在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的老同事張汝京創立,

當時發展速度非常快,一度做到了世界前三,這令臺積電感覺到了壓力。

28nm關鍵時刻,中芯國際又陷入了“風波”?

令人沒想到的是臺積電以專利侵權把中芯國際告了,結果張汝京辭職離開,中芯國際陷入了多年的內鬥混亂中,與臺積電的差距進一步拉開,根本追不上了。這幾年,隨著梁孟松等技術大牛的加入,中芯國際再次崛起,

在2021年全球專屬晶圓代工廠商中排第四。

28nm關鍵時刻,中芯國際又陷入了“風波”?

那麼中芯國際的技術到底怎麼樣?據瞭解,在梁孟松的帶領下,

用了三年時間實現了從28nm到14nm的跨越,也就是說中芯國際已經實現14nm量產

,而且7nm的技術研發已經完成,不得不說,追趕臺積電的速度還是非常快。

不過,從中芯國際的營收佔比來看,

主要還是集中在成熟製程,55nm及以上工藝貢獻了七成營收,而28nm僅佔15%。

從去年開始,中芯國際進行了戰略調整,從先進製程研發迅速轉向成熟製程擴產。前段時間傳出訊息,要繼續投入50億擴產28nm晶片,加上之前的投入,金額超過千億,意味著後續28nm營收佔比會不斷提高。

有人可能會說,為什麼不繼續研發更先進製程,擴大14nm產能。那是因為晶片研發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時間。

在當下缺芯的環境下,中芯國際先多賺點錢,然後再來投入研發,也是正確的選擇。

28nm關鍵時刻,中芯國際又陷入了“風波”?

然而,就在28nm擴產的關鍵時刻,中芯國際又陷入了新的風波。據最新訊息,

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辭任執行董事職務,退出了董事會。

在去年,副董事長蔣尚義、聯席CEO梁孟松一起辭任執行董事,目前執行董事只剩下董事長高永崗。

另外,

擔任了9年非執行董事的Arm前總裁Tudor Brown,也辭職退出,

引發不少關注。

為什麼“技術咖”全數離開公司董事會,

有人分析是因為中芯國際現在轉向成熟製程,不需要太多技術決策。而且2021年中芯國際高管薪酬同比下降41%,薪酬最高者在1061萬元~1102萬元,僅為上一年的三分之一。

如此大幅降薪,怕是難以留住技術大牛,

去年中芯國際技術研發副總裁吳金剛寧願放棄近千萬股權激勵也要離職,就是一個不好的跡象。

在半導體行業,高階技術人才稀缺,很容易被挖牆腳,唯有高薪才能留住。

28nm關鍵時刻,中芯國際又陷入了“風波”?

中芯國際發展到今日很不容易,經歷了太多人事動盪,還是希望能夠保持團隊的穩定,留住核心人才。特別是當下在擴產的關鍵時刻,美國又要出手,先是考慮要求ASML的出口限制擴大到DUV光刻機,這對於國內晶片製造企業來說,無疑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其次,新透過的晶片法案要求限制的先進製程擴大到小於28nm。

在2021年,中芯國際營收同比增長39%,增速首次超過了臺積電,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雖然在技術、營收等方面和臺積電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在快速進步就是好事。

28nm關鍵時刻,中芯國際又陷入了“風波”?

另外,美國的封鎖對中芯國際並不完全是壞事。據瞭解,

在失去華為後,中芯國際在大陸的營收佔比出現過下降,但如今又提升到69.4%。

如今“國產替代”熱潮興起,不少國內企業紛紛考慮國產晶片,降低對國外企業的依賴,所以這樣也利好中芯國際,讓其在未來幾年保持高的增長。

不過,在5nm、3nm等先進製程上,我們還是要繼續突破,因為這是搶佔高階市場的重要技術。就如倪光南院士所說,核心技術買不來,換不來。在當下的環境,降低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才能防止被卡脖子。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