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從溫鐵軍八次危機看新中國發展史(一)

最近忘了在哪看到溫鐵軍介紹自己寫的八次危機,似乎是從新中國農業的視角來回顧的。我對於農業瞭解很少,也就不太有興趣仔細閱讀,就看了大概介紹。

不過當看到那些熟悉的詞語比如蘇聯撤援,三年自然災害,大躍進,上山下鄉等等,還是心生感慨。雖然我的年齡沒有經歷過這些,但我的父輩和祖父輩都是親身經歷者。

當時聽他們講這些東西,跟現在幾十年過去回過頭看,還是頗有些不同。

其實應該說抗美援朝是新中國面臨的第一大難關,剛解放沒多久百廢待興,又要舉國之力打這一仗,經濟上的困難可想而知。

可能是因為有了蘇聯老大哥的大力援助,加上戰爭機器的無縫銜接,雖然全國人民省吃儉用捐款捐物,但主要焦點是戰爭狀態,在經濟上並沒有危機意識。

所以溫先生

把58-60年的蘇聯斷援作為新中國的第一次經濟危機。

資料就不說了,我從老一輩人口中聽到的,就是蘇修不地道,撤走了所有專家,還要我們還債,於是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咬牙挺住,加上“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當時都吃不飽飯了。

看過一個從蘇聯歷史上解讀的,當時赫魯曉夫上臺,全盤否定斯大林,這已經與新中國領導人產生了很大分歧,加上蘇聯想在遠東佈局的規劃也被我們拒絕,於是,翻臉,老大哥變成了蘇修。

這些後來於我也是有印象的,蘇修這個名詞在我童年時期叫了好多年。

這次危機的後果其實挺嚴重的,具體有很多說法,我瞭解的就是當時的城市居民都吃不飽,榆錢槐花都是美味。

但新中國是上下團結一致的,領導人和基層百姓同甘共苦共度難關,客觀說就不能稱之為危機,畢竟跟不久之前的戰爭年代朝不保夕比起來,那也不算什麼。

溫先生從農業視角解讀這次危機的結果,一是導致了第一次上山下鄉運動,二是人民公社支撐住了這次危機。

上山下鄉,到農村去,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這是在後來六七十年代如雷貫耳深深影響到一代人的大事件,雖然最早的說法出現在1955年,但不足以成為第一次危機的解決辦法。

倒是人民公社,這個中國歷史史無前例的基層組織,確實成為當時中國農業的主要形態,雖然限制了廣大農民個體的創造力,但集中解決了基層民眾的吃飯問題。

從溫鐵軍八次危機看新中國發展史(一)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有兩面性,我們之前看到更多的是對人民公社缺點的闡述,平均主義、浮誇風、大鍋飯等等,但現在回頭看,那是在新中國剛成立不久時期摸索嘗試的一種新模式,怎麼可能保證都是好的?

當時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統一管理農村農業,是有點理想化了,但這種模式也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果,比如普及了農村基礎教育、興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完善了公共醫療體系等等。

更大的成就還有後期民辦集體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以及透過人民公社真正實現了全國土地國有化,為幾十年後國家建設的騰飛打下了最重要的一塊基石

從溫鐵軍八次危機看新中國發展史(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