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吳三桂,從始至終被清朝統治者玩弄於掌心的可憐政治投機者

序言

吳三桂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政治舞臺上具有極其特殊的地位,他不僅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異姓藩王,也是最後一個以戰爭方式挑戰君主中央集權的地方勢力。

不管在影視劇還是歷史小說,吳三桂都是一個逆臣、反叛者。

吳三桂,從始至終被清朝統治者玩弄於掌心的可憐政治投機者

但在小編看來,吳三桂作為一個政治投機者,在特殊歷史背景下,

透過政治交換,自以為實現政治利益最大化,卻始終未逃出清朝的“如來掌心”,最後的三藩之亂不過是他失去退路的孤注一擲。

少年得志的將門之後

1612年吳三桂出身於遼西將門世家,受家庭薰陶,自幼習武,善於騎射,父親吳襄先後任都指揮使、都督同知、總兵都督等重要職務。

舅舅則是出身遼西望族,鎮守錦州的高階將領祖大壽,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的教誨影響下,既學文,又學武,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從此跟隨父親和舅舅,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吳三桂憑藉家族的影響和地位,仕途非常順暢,在他二十歲時就擔任從三品遊擊將軍(相當於現在的旅級幹部)。

從1635年至1639年,吳三桂被提拔為前鋒右營參將、副總兵及寧遠團練總兵,此時的吳三桂年僅27歲。

吳三桂,從始至終被清朝統治者玩弄於掌心的可憐政治投機者

當時的明朝東北正面臨後金的極大軍事壓力,尤其是1619年薩爾滸之戰後,明朝一直處於被動守勢,而遼西作為明朝與後金戰爭最前沿,不得不承擔防禦第一線的戰略重任。

吳三桂在與後金的戰鬥中,表現出高超的戰鬥技能和拼命衝殺的勇武,他的名聲很快就在後金傳開。

此時的後金大汗是皇太極,皇太極是一名極具統治手腕的政治家。

他在1626年繼位以後一方面不斷對明朝發動戰爭,另一方面體現出尊重漢文化和儒家思想的行動,用優厚的條件待遇招攬明朝人才和傑出將領。

皇太極與吳三桂的交集始於1641年明朝與後金的松錦大戰,

在這場惡戰中,明軍大敗,祖大壽率部投降清軍,投降後的祖大壽受到皇太極的極高禮遇,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

吳三桂,從始至終被清朝統治者玩弄於掌心的可憐政治投機者

這一切被吳三桂看在眼裡,這與崇禎的猜忌多疑和刻薄無情形成鮮明對比,早些年崇禎以凌遲虐殺袁崇煥,再加上此時的大明已是風雨飄搖,氣數將盡,更是讓吳三桂內心充滿矛盾。

在此期間皇太極和祖大壽不斷寫信勸降吳三桂,吳三桂雖然拒絕,但言辭曖昧,給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後路。

獻關降清——吳三桂與多爾袞的政治交易

1643年九月,清軍繞過寧遠,相繼攻破周邊城池,寧遠成為一座孤城。

鎮守寧遠的吳三桂此時既是寧遠總兵,又是遼東提督,手中掌握五萬關寧鐵騎以及八萬遼兵武裝,因此手握重兵的吳三桂成為明清爭相拉攏的物件。

1644年初,明朝情勢更加危急,外部不僅面對滿清的鐵蹄,在內部,陝西起兵的李自成和他的大順軍席捲半個中國,並迫近北京。

在瀕臨崩潰的局面下,崇禎只能把賭注押在吳三桂身上,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其火速領兵入衛北京。

當吳三桂至玉田(河北省唐山市)一帶,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噩耗就已傳開,明朝的滅亡使吳三桂失去倚靠。

為了尋找新主,吳三桂在李自成、滿清等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投機活動,一面表態投降李自成,另一面又與多爾袞暗通款曲 面對吳三桂的首鼠兩端。

吳三桂,從始至終被清朝統治者玩弄於掌心的可憐政治投機者

被年初以來的一系列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李自成惱羞成怒之下,親率六萬大軍奔向山海關,意圖消滅吳三桂。

吳三桂則兩次寫求援信給多爾袞,幾經交涉,多爾袞領兵迅速開進,至此吳三桂徹底倒向滿清。

從具體交涉看,吳三桂領清軍入關就是投名狀,並幫助清軍平復中原,多爾袞的想法也很明確,滿清要的是整個大明江山,八旗軍是滿清的基石。

但軍隊不過十幾萬,將來必定接管東南富庶之地和北方京畿要地,至於廣大的西北西南由部分清軍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來完成。

為了讓吳三桂盡忠效命,給吳三桂的政治報酬自然要高於明朝,吳三桂內心清楚,以自己的兵力既無法和李自成對抗,也不能抵擋八旗鐵騎。

眼下李自成對自己虎視眈眈,只能投靠清軍,在吳三桂眼裡,政治回報和榮華富貴比“虛無縹緲”的氣節實惠得多。

因此吳三桂與多爾袞一拍即合,多爾袞趁吳三桂與李自成對峙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在一片石戰役中與吳三桂聯合將其擊潰。

吳三桂,從始至終被清朝統治者玩弄於掌心的可憐政治投機者

吳三桂則兌現諾言,領清兵入關,攻入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順治以及朝廷由盛京遷至北京,定都北京後,便冊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從政治投機者到民族叛節者

吳三桂雖然與清政府達成政治交易,但實際上仍有著相當大的距離。

首先,吳三桂攻打李自成,打的是“復君父之仇”的旗號,而且吳三桂在降清之初,對清朝能否長久統治中原仍有疑惑。

因此繼續搞政治投機,仍與明朝殘餘勢力保持著一定的聯絡,對南京福王政權,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

其次,吳三桂和其他降官不同,他還擁有一支由自己獨立統率的部隊。因此,在入關之初,清政府對其外示優寵,記憶體疑忌,並未授其事權。

1645年八月,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吳三桂就被從前線調回,“出鎮錦州”。吳三桂明白一旦被打回冷宮,再無出頭之日。

從此以後,再也不提什麼“復君父之仇”,而是望風轉舵,稱崇禎為“故主”,反覆表白自己效忠新朝。

在敲打完吳三桂後,1647年,多爾袞又調其入關,吳三桂為了表示對清朝的忠誠,不但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輒屠城,而且對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也不遺餘力地斬盡殺絕。

吳三桂,從始至終被清朝統治者玩弄於掌心的可憐政治投機者

吳三桂成為徹頭徹尾的民族叛節者,但是也確實讓滿清對他打消了芥蒂。

1651年,吳三桂率軍入川,攻打張獻忠餘部,先後平定重慶、成都等重鎮,到1659年,吳三桂征服雲南,消滅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

十幾年間,吳三桂率部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為清朝統治全國建立不朽功勳。

因此,清朝對他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為放手使用,並兌現諾言,讓他開藩設府,鎮守雲南。

吳三桂總管軍民事務,享有極大自治權,甚至要求“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吳三桂在漢人士大夫的謾罵聲中走向人生巔峰,異姓稱王是何等殊榮!

西部已平,平西王失去政治價值

1661年,吳三桂師出緬甸,擒殺南明桂王永曆帝,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元年,吳三桂晉爵親王,兼轄貴州。

其子吳應熊也選尚公主,號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吳三桂本人坐鎮雲南,權力和聲勢都達到頂點。

吳三桂,從始至終被清朝統治者玩弄於掌心的可憐政治投機者

所謂“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吳三桂走向人生巔峰之時,也是走向下坡路的開始,而這一切源於吳三桂利用價值的喪失。

當初皇太極也好,多爾袞也罷,這些清朝統治者選擇與吳三桂合作是因為吳三桂扼守京畿門戶山海關。

而且吳三桂作為明朝高階將領,手握重兵,在明朝軍隊有極高話語權,招降吳三桂既能輕鬆進京,也可以在漢人士大夫集團形成示範效應。

清軍入關後,吳三桂雖屢被敲打,但依然可以憑藉自己手中的軍事力量為清廷看重,清廷依靠吳三桂掃平整個西南地區。

但是隨著天下已平,南明、李自成和張獻忠這些對手都被消滅乾淨,清政府已在華夏大地站穩腳跟。

擁有獨立武裝,掌管一方的平西王不僅失去政治價值,反而被清廷認為是地方割據的威脅。

吳三桂,從始至終被清朝統治者玩弄於掌心的可憐政治投機者

要知道清初以來還沒有哪個漢人被封為親王,平西王稱號不過是清廷的交易籌碼,因而在吳三桂殺死永曆帝后,清廷便著手裁抑吳三桂的權勢。

而吳三桂一直想做清朝的沐英“世鎮雲南”,因此他與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開始激化。

1663年,康熙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接著將用人權收歸中央,而這距離吳三桂收復雲南僅僅四年。

1667年,康熙又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中央,同時,還剝奪了他的司法特權,平西王管轄官僚百姓犯罪由清廷審理,藩王政府不得干預。

吳三桂心知肚明,自己的藩王算是保不住了,於是做好兩手準備,明面上向清廷效忠,暗地裡準備起兵造反。

吳三桂,從始至終被清朝統治者玩弄於掌心的可憐政治投機者

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以及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紛紛上書請求撤藩,均得到康熙准許。

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但實際上卻是試探康熙態度。

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並說: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

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批准其撤藩,還派專使到雲南,雷厲風行地辦理撤藩事宜,面對半輩子換來的權勢地位,吳三桂可不願就此放棄,他繼續法規政治投機本色。

當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會同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起兵造反。

這就是歷史著名的三藩之亂,也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次地方與中央正面軍事對抗,不過吳三桂這次卻滿盤皆輸,而康熙贏得最終的勝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