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讀完一首好詩,愛上整個秋天,這首宋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秋氣臨時天愈藍,天愈藍處秋氣清。秋天的美,貌似真的無法用語言去形容。

那麼如果問到與秋天有關的古詩詞,你又能想到哪些美麗的佳作呢?如果沒猜錯,相信杜牧的《山行》是肯定不會被漏掉的,而劉禹錫的《望洞庭》、張繼的《楓橋夜泊》也都會排在行列之中。

帶著對秋的愛慕,一起讀詩。無關名氣,旨在分享大美;詩巷在本期給大家帶來的亦是一首吟秋之作,此詩清新脫俗、韻味綿長,後兩句尤其出彩,值得我們仔細去品讀。

讀完一首好詩,愛上整個秋天,這首宋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湖上早秋偶興

宋·汪莘

坐臥芙蓉花上頭,清香長繞飲中浮。

金風玉露玻璃月,並作詩人富貴秋。

作者汪莘,字叔耕,是我國南宋詩人,他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布衣人士,生活簡樸清貧,常年隱居於黃山。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所以,那麼峻峭的黃山,有這樣一位高賢所隱,彷彿顯得更加有“靈”;而這位高賢有黃山相伴,又何嘗不是一種幸事?他雖著布衣,可他的靈魂與心境卻早已與黃山共契,至於功名,完全可藐也。

讀完一首好詩,愛上整個秋天,這首宋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詩的首句一登場,一幅悠然而又美麗的畫卷就展現在了我們眼前:

坐臥芙蓉花上頭

;泛舟於開滿荷花的池塘裡,人就如坐臥於荷花之上一樣。當看到這一幅畫面的時候,讓人瞬間感覺心情也變得明朗了許多。作者沒有運用任何抒發感情的字眼,卻能充分地調動起讀者的情緒,這或許就是美妙的景語的力量吧。

我們說首句中的畫面很美,那麼這種美從何處而來?當然是從清新鮮豔的色彩,從靈動鮮活的動感而來。

小舟是動的,而隨著小舟的划動,荷花也在款款搖動,這樣的情景帶給讀者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還有精神與心境上的十足享受。

最值得稱妙的是,作者用“坐臥”“上”兩個詞,將荷花包圍舟身、人與荷花親近的場面生動地刻畫出來,讓讀者越嚼越覺得有逸趣。

在荷花世界中漫遊,必然有香氣環繞,故而在承句中,作者便將荷香這一典型的特點予以描寫:

清香長繞飲中浮

;荷花的香氣從四面撲來,環繞著整個舟身。首句主要是從視覺的角度出發而寫,這裡的承句則顯然是從嗅覺的角度進行了補充。這樣一來,無論是畫面感也好,詩味也罷,就變得更為豐盈、更為吸引人了。

不過這一句中有個字讓部分讀者表示不是很能理解,那就“飲”字。有些資料在翻譯的時候直接將其跳了過去,不過在這裡我們不妨拿來推敲一下。這個“飲”應該不是作者隨意用的,它或許寫的就是作者在舟上“飲酒”“飲茶”的一種場景。

人在舟上飲,香於盞中浮,這時候的“香”就不單單指荷香了,而是酒香或茶香與荷香雜在一起的清香。這樣去理解,或許更符合承句的意境,也更能體現出作者“偶興”所遊的那種閒情逸致。

讀完一首好詩,愛上整個秋天,這首宋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前兩句已經夠美了,哪料作者在後兩句中又給我們展開了一幅好圖畫:

金風玉露玻璃月,並作詩人富貴秋

;秋天的涼風習習,晶瑩的露水在荷葉上隨風滾動,天空中一輪如玻璃一樣玲瓏的月影悄然升起。

或許大家也都注意到了“玻璃”一詞,這的確是一個比較新穎的喻體,而在古詩詞中被用的次數也並不太多。

作者用“玻璃”比喻月亮,將月亮掛於天空的那種不明不淡的形象地呈現於紙上。古詩詞中的許多“月亮”都是皎潔剔透的,這就讓汪莘筆下的“玻璃”月顯得異常特別。所以,僅這裡的“玻璃”一詞,就足夠我們飽汲詩味。

有人說,在宋朝時期,玻璃應該還未傳入中國。但筆者認為,作者既然用到了“玻璃”,就說明當時就有“玻璃”這一物象,不過可能當時的玻璃與我們現在的玻璃有著一定的區別;而且,它肯定也比現在的玻璃有質感。

“並作詩人富貴秋”,“並作”一詞將之前的那些美好景象皆歸納在一起,故而這裡的“秋”也就很富貴了。另外,作者還將“詩人”與“秋”聯絡起來,把本就很閒適灑脫、很有逸趣的詩意渲染得更加飽滿有力。不得不說,後兩句真能讓人一眼千年,讀而難釋。

讀完一首好詩,愛上整個秋天,這首宋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尋常的字眼,不尋常的秋境,作者的洞察力、想象力、打磨力皆於這首詩中被彰顯無餘;在沉醉於詩的同時,我們須為優秀的作者點個贊。

荷風香染金秋月,醉酌一壺舟上眠;各位看官,當讀完汪莘的這首詩後,不知螢幕前的你是否也被其深深地感染到呢?歡迎在評論區談談自己的閱讀感想。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