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帶你一起學習:斜疝,直疝和股疝

股疝

是腹腔內容物在腹股溝韌帶的後下方透過股環進入股管,再經股管下達卵圓窩而形成的疝,由於其臨床症狀無特異性,臨床多誤診為腹股溝疝。

解剖:股管位於大腿內側,是一狹長的漏斗形間隙,有上下二口,上口為股環,下口為卵圓窩,其前為腹股溝韌帶,後為恥骨梳韌帶,內側為腔隙韌帶,外為股靜脈。卵圓窩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端下方,大隱靜脈透過此處。

意圖示股環處橫斷面,注意股環與股靜脈、股動脈及腹股溝韌帶的關係

帶你一起學習:斜疝,直疝和股疝

示意圖顯示右側股疝,注意疝囊路徑以及與股靜脈、股動脈的位置關係

帶你一起學習:斜疝,直疝和股疝

此圖由我院張斌醫生提供!圖為左側

帶你一起學習:斜疝,直疝和股疝

依據疝囊的位置,股疝分為6種類型:

1。典型股疝(typical femoral hernia);

2。血管前疝(prevascular hernia);

3。外股疝(exfemoral hernia);

4。恥骨梳韌帶股疝(femoral hernia of pectineal ligament);

5。恥骨疝(pectineal hernia);

6。血管後疝(retrovascular hernia)

帶你一起學習:斜疝,直疝和股疝

超聲表現:

疝囊位置是超聲診斷股疝的重要依據。典型股疝的疝囊一般較小,常位於腹股溝韌帶下方的股靜脈內側,其外側為股靜脈;若疝囊較大時,可移位至腹股溝韌帶上方或恥骨聯合處。

(1)股疝位於腹股溝韌帶下方、股靜脈內側,橫切時可見其壓迫股靜脈表現為一個混合回聲團塊,內部呈斑點狀回聲,低於脂肪的高回聲,膨出時取而代之;

(2)Valsalva動作時,股管的內徑會增大,如果股管內有疝內容物,疝囊會增大膨出, 壓迫相鄰的股靜脈而變形;

(3)股疝疝囊的膨出走向與股血管走行方向相同,與股血管伴行;

(4)股疝可能不能捫及疝塊,這種情況多見於:Richter’s疝(腸管壁疝)是指不包含腸繫膜的部分腸管被嵌頓的疝。屬於嵌頓性疝,易絞窄。常見股疝。

男,67歲,左側腹股溝腫塊一年多,擬左側腹股溝斜疝手術術前常規檢查!

超聲顯示:左側腹股溝斜疝,右側腹股溝斜疝+右側股疝!

下面圖片及影片為右側腹股溝斜疝及股疝:

乏氏動作時斜疝股疝同時出現

00:33

乏氏動作時股疝大小

帶你一起學習:斜疝,直疝和股疝

腹股溝斜疝

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腹外疝,斜疝是指腹腔內臟器透過位於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深環突出,向內下、向前斜行經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淺環,直至進入陰囊的一種腹股溝疝,腹股溝斜疝約佔腹股溝疝的95%,腹股溝斜疝右側比左側多見,男女發病率之比大約為十五比一。

腹股溝斜疝的病因,主要是腹膜鞘狀突未閉或者腹壁強度降低以及腹內壓增高。

其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腹股溝區可復性的包塊,以站立或者活動時明顯,平臥或手託時腫物可以消失。腹股溝疝可以發生崁頓,如果崁頓內容物為腸管,則可以併發腸梗阻、腸壞死、腸破裂、穿孔等。根據臨床典型的症狀查體和b超,或者ct等檢查,可以明確腹股溝斜疝的診斷

直疝

疝囊經腹壁下動脈內側,直接由腹股溝三角向前突出形成的疝,稱為腹股溝直疝。好發於年老體弱者,與直疝三角區的肌肉和筋膜發育不全、肌肉萎縮退化以及腹內壓力升高等很多因素有關,巨大斜疝使腹股溝管後壁強度明顯減弱或缺如也可併發直疝。腹股溝直疝約佔腹股溝疝的5%。

示意圖教學

01:10

直疝與斜疝區別

腹股溝疝是腹腔內容物透過腹股溝區的薄弱部位向外膨出。分為腹股溝斜疝和直疝兩種。

腹股溝斜疝是透過有腹股溝內環-腹股溝管-腹股溝外環向外膨出,膨出路徑正好是胎兒時期睪丸下降的通路。

腹股溝直疝是透過腹壁筋膜的薄弱點(即所謂的“Hesselbach 三角”)膨出。

超聲鑑別從以下三點著手:

確定疝口的位置:實時超聲檢查時可以透過Valsalva動作準確確定腹腔內容物疝出的具體位置(嵌頓疝除外),此為疝口。疝口位於位於腹股溝韌帶中點(即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連線中點)外側的為斜疝,疝口位於位於腹股溝韌帶中點內側的為直疝。

確定疝囊與精索的位置關係:與疝囊中部橫斷疝囊,並同時尋找精索結構。疝囊位於精索前上方的為斜疝,疝囊位於精索後下方的為直疝。(精索橫斷是常常呈蜂窩狀結構,其內可以顯示睪丸動脈和精索靜脈)。

確定疝囊與腹壁下動脈的關係:於下腹部腹直肌外三分之一背側可以顯示腹壁下動靜脈。探頭向下尋找腹壁下動脈的走形,並判斷它與疝囊的位置關係。腹壁下動脈繞行於疝囊內後側的為斜疝,腹壁下動脈繞行於疝囊外側的為直疝。(教科書上講“斜疝位於腹壁下動脈的外側,直疝位於腹壁下動脈的內側”,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這實際上是描述術中將疝囊提起來之後所見。影像學上腹壁下動脈和疝囊實際上是繞行關係。)

小兒腹股溝疝的手術指標:

1、女孩疝,不管多大,一旦發現應立即手術;

2、早產兒、新生兒如出現嵌頓疝,應謹慎手法復位,最好手術治療;

3、反覆嵌頓的斜疝不應拖延,儘早手術;

4、沒有發生過嵌頓的或體積較大的斜疝,如已無自愈可能,拖延過久,術後復發的機率高,應積極手術治療;

5、穩定的斜疝,可以等到1~2歲,如未自愈可採取手術治療;

6、斜疝合併其他嚴重畸形或疾病者,原則上2歲以後手術,除非發生上述情況;

7、在患側斜疝的手術中如發現對側為隱形疝,雖然未出現過症狀,原則上應同時手術;

8、因其他疾病行手術治療,術中發現隱形疝,可與家長溝通,如家長願意,也可以手術治療;

9、反覆多次手術後復發的斜疝,應積極尋找導致復發的病因,並予以矯正,然後再行斜疝修補術;

10、採用腹腔鏡下修補還是開放的手術方式,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建議採用腹腔鏡下修補術,術後恢復快、複發率低;

11、不主張採用疝氣帶,雖然可以緩解症狀,但風險很大,使用不當導致嵌頓的腸管壞死或同側睪丸的壞死;

12、兒童腹股溝斜疝修補術以患側內環口高位結紮為主,不主張使用補片等材料加強腹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