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才女張充和與才子弟弟張宗和鴻雁情深:用書信勾勒出來的歲月風景

才女張充和與才子弟弟張宗和鴻雁情深:用書信勾勒出來的歲月風景

讀《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談藝錄》是一件有趣味的事,雖然我對崑曲無甚瞭解。

1949年4月到1976年12月,身在美國的四姐

張充和與在貴州教書的大弟張宗和鴻雁往返。

吸引我的不是談藝錄,而是家常信中平淡的日常。那些歲月曾被父母常常提起,也曾在教科書裡匆匆掠過。

家書從不談政治,儘量報喜不報憂,可時代的足音依然隱約迴響在他們的筆端。

才女張充和與才子弟弟張宗和鴻雁情深:用書信勾勒出來的歲月風景

一、三百六十種寄法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遠在天涯的姐弟倆一直都在互寄東西,書籍、食品、衣服,還有髮夾等五花八門。張宗和為了上課和研究,會請四姐從美國寄些資料,也會寄一些資料給四姐夫漢學家傅漢斯。這便涉及到各地相關規定了。

充和在1957年7月6日的信中說道:

我知道畫片及小東西都收到,現在我給你寄一套印度藝術畫片,一套流傳海外的中國藝術畫片,這些都可以做參考資料,

Life

我也要給你寄,恐怕你要失望。其中並無黃色畫片,我老早想給你寄,只怕裡面有不乾不淨的東西涉及臺灣及大陸的政治言論不方便。因為你一向糊塗,不思慮。藝術畫片絕無問題的。或者你從有關方面開張證書我就放心了。我先寄幾本給你,我自己檢查過。

才女張充和與才子弟弟張宗和鴻雁情深:用書信勾勒出來的歲月風景

Life

是美國圖畫雜誌,張充和曾經寄給身在臺灣的大姐,“郵局說要領事館許可才行,我氣得也不寄了。就是學術書也進不了。所以在臺灣的學者真是孤陋寡聞,唯一的辦法是到日本香港或美國來看書做點筆記。”

(以上是九月十四日寫的)

(四姐1957。9。29)

張宗和需要這本,張充和很高興:

你如真的要

Life

我就寄,老實告訴你,因為一星期一本,家中沒地方放,寄給你也好。舊的不寄,寄最新的。”

1961年的信中充和寄資料時又提到“你說寄畫報,但多數畫報中言論及其不同,曾經檢查過幾個在政治言論上有毛病,我不能寄給你。我們所以能常通訊,是不涉及政治,我還是無心於此。純藝術畫報我沒有訂,我當剪些純畫給你。不能整本寄。”(四姐1961。11。1)

才女張充和與才子弟弟張宗和鴻雁情深:用書信勾勒出來的歲月風景

從美國寄雜誌要考慮,寄往美國的書刊雜誌也要留心。張宗和想給四姐寄些文學書籍特意詢問:“我還想寄一些書來,自然不是毛選,是一些有關文學的書,不知行不行?你看怎樣?你說可以我就寄,不行就算了。免得帶累你們。選幾本以元能看的小花書看怎樣?”(宗和1962 1。13)

充和也叮囑弟弟:“《文學遺產》剪下來。千萬勿整版寄,整張整張是要沒收的。其他書類無所謂。報紙一定要此間政府給執照才行。執照只有機關圖書才領得到。”(1962。9。19充合)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除了書刊雜誌,油米柴鹽亦有寄。紙張匱乏。充和說,“我早知道你們缺紙,因為《光明日報》(是我最愛看的)久不來,已一年多了,說是缺紙。”

才女張充和與才子弟弟張宗和鴻雁情深:用書信勾勒出來的歲月風景

美國的紙張使用在充和眼中算是糟蹋東西了,充和練字到報館去撿印剩下的白報紙,“ 此種黃紙我買了五百張,其他活頁紙三四百張,已寄上兩包,一是家中揀出的雜信紙,一種是小本活頁。只能當印刷品寄。信封也買了些,但是還未想到辦法,既不能卷也不像書(太輕),以後當夾在紙中寄。”(四姐 1961。3。23)她告訴宗和:“你們缺少紙,我將源源寄上,你可放膽練字。”(四姐 1962。1。11)

事實上,宗和的舊信和日記還有情書的一部分都被小女兒以䇇偷了去做草稿紙。誰能想到日後恰恰是以䇇整理出版了父親與四姑的這本書信集呢。

才女張充和與才子弟弟張宗和鴻雁情深:用書信勾勒出來的歲月風景

食物的匱乏則更讓人憂心。“端端䇇䇇臉上浮腫,是近來事還是已有過,我心裡十分難受,不知可寄點什麼補品。你們維他命丸有沒有?貴不貴?奶粉這裡很便宜,只是信封中寄不濟事。最方便是託朋友從香港寄。我知道國家是在好轉,只是供不應求,並無看不起的意思。”(四姐 1961。11。10)

給家人寄食物成了重中之重。“近來漢斯同意我們不喝新鮮牛奶,喝去脂奶粉,可省一半以上,脂肪我們都不需要,肉類中都有,一個月可省六元,一年可省七十二元,此七十二元我要放在一邊,若有辦法可寄給姐弟們一點食物即寄。若實在沒有辦法,就存在這兒,將來再說。我已寫了封信託英國一個朋友想辦法。據二姐說由香港寄稅重,歐洲寄略好,英國最好。”(四姐 1962。1。11)

宗和則努力推辭:“關於你們不吃新鮮牛奶而吃去脂奶粉,留下錢為我們買吃的,千萬不要如此做,也不必千方百計設法從香港或英國寄,我們供應情況已逐漸在好轉,我寫信告訴你的沒有一句假話,我想你是會相信我的。”(宗和1962。1。28)

努力總是有辦法的:“一月二十七日許道經由英國寄上牛肉七罐,魚七罐,豆四磅,英國食物的味道更不如美國,不知你們喜不喜歡吃,以後我要他寄點奶粉給你們。收到後照來信告訴有無手續上困難。他有經驗,每月寄回國食品。據說香港寄物有稅,英國寄去沒有稅。”( 四姐1962。3。6)

這些食物中,“英國寄來的罐頭中魚最多,但我們最歡迎的還是花生醬和奶粉,醬當奶油搨饅頭上最好了,奶粉衝咖啡很香,小立凡來了也可給他吃。”(宗和 1962。9。8)

才女張充和與才子弟弟張宗和鴻雁情深:用書信勾勒出來的歲月風景

“英國寄來的食物已收到,其中最寶貴的是奶粉,大家捨不得吃,留給立凡來斷奶吃,我吃咖啡也不加,那天文思在家做了一天清潔,我看她累了,衝了一杯她喝,油真多,好像雞油似的,是黃的,魚罐頭我很喜歡,主要是沒有刺,沒有頭尾,全部都可以吃,味道淡一點,開一罐就得吃完,不然變了味就不好吃了。花生醬孩子們都歡喜,因為早上哪一個饅頭塗上醬可以一路吃到學校。搨饅頭也和黃油差不多了。”(宗和1962 9。26)

對海外奶粉的需求,真是幾十年如一日啊。

花生醬因為受寵,寄法也值得鑽研。“你喜歡吃花生醬,我將來想法卷寄些給你。我已發現一種保護,打高爾夫球的棍子的外套是圓桶子,可以放花生醬豬油之類,但要冬天才好,我一定想到好法子,不叫它一塌糊塗。以前花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如何現在也缺少了?”(1962。9。19充合)

花生醬的貴重充和大約是不清楚的,據同樣經歷過六十年代的我媽回憶,那時候政府發的救濟糧之一是花生餅,是高階救濟糧。

自然,宗和從貴州也寄了不少中國味的食物,最多的是茶葉。“在一起收到兩封信,一是有毛尖茶的,茶好極了。我現在回信時就是喝的第一杯,十多年來第一次喝到真正的中國茶。”(四姐 1961。9。2)

“接信中夾有湄潭茶同地膜,收到了謝謝。此湄潭毛尖已經泡了,味厚,一元多一兩,太貴了。鹹魚尚未寄出,請勿寄。我怕氣味出來,郵局不喜歡。”(四姐充和1961。10。4)

才女張充和與才子弟弟張宗和鴻雁情深:用書信勾勒出來的歲月風景

“十月八日信收到,茶葉很好,不必毛尖,我一向覺得毛尖太嫩,不經泡,又是那麼貴,划不來。” (四姐1961。11。1)

1962年,市場上茶葉也緊缺。“我因你寄了咖啡來,也想寄點茶葉給你,一來怕丟,二來貴陽市上已無好茶,都是些兩毛一兩的粗茶,一元多一兩的湄潭茶已不見。”(宗和1962。1。21)

除了資料、食品,還有衣服、髮夾等零碎東西亦在信中流轉,這便是龐雜的生活本身。

二、從文的訓誡

作為沈從文的妻弟和妻妹,宗和、充和的信中自然也會提及他。四十年代沈從文產生精神危機,兩次自殺。宗和作為家人,自然很關心。

“三姐在附中二部當幹部,班主任(不知道是什麼主任?),很積極,但忙瘦了,他曾想不開自殺過,據說主要是為吳某,蹇先艾從北京回來說他在鄭振鐸領導下的文物局(即故宮博物院)工作,拿很少的薪水,丁玲還叫蹇勸勸他,叫他打通思想,他在報上也發表過檢討,他還說:卞之琳可以當教授,我為什麼就不能?我想你們應該寫信給從文,啟發他一下,四姐來的信都是很進步的,你們說他他會相信的。我們要拉他起來,他還是很有用的人。三姐為這事很傷腦筋。”(宗和1953。3。3)

才女張充和與才子弟弟張宗和鴻雁情深:用書信勾勒出來的歲月風景

“三姐不太來信,從文現在比以前進步多了,三姐最擔心他的就是他進步得太慢,他現在在寫關於中國古陶器瓷器的文章,我看來未見得好。”(宗和1954。1。20)

宗和去北京,“那天我和沈從文一同去看的。他現在是專家了,在歷史博物館工作,是錦緞和古鏡子專家,以前他老是買假古董,現在卻成為真正的古物鑑別家了。”(宗和1956。9。17)

不過沈從文是姐夫,追求張兆和的時候就已經是小說家了,對於妻弟自然有相當的權威。“我還是和三姐最親近,還是怕沈從文要教訓我,見到他我存有戒心。雖然我現在也是四十以上的人了。似乎不該再聽訓了。”(宗和1956。8。9)

可就算年齡不小了,姐夫也還是姐夫。宗和寫小說,請三姐看看,還是收到了姐夫的批評。

才女張充和與才子弟弟張宗和鴻雁情深:用書信勾勒出來的歲月風景

“最近接到從文來信,說要到西南來,可來貴陽幾天,我寫的小說武漢(抗戰時的武漢)有三萬多字,前託人帶給三姐看,他大約見到了,可是並沒有看,也許只是隨便翻了一下,見我寫的字草,就兩次來信訓我,說我不認真,如何教給學生,人家二十幾歲已在《歷史研究》上發表文章,我快五十了,還沒有成就等等,馬上使我想起二十五年前我們在北京和靳以聽戲時他訓我們的情況,他說不用功的才到中學教書,用功的留在大學當助教,後來我在雲大教書了,解放後他不教書很想不通,認為卞大相公都能教書他為什麼不能教呢?我對孩子們從來不訓她們,文思常說我。”(宗和1962。9。26)

也難怪,受訓誡難免有點委屈。其實宗和是一個很認真的人。上課並不輕鬆,信裡也常對自己上的中國歷史文選課、戲曲史、中國戲劇簡史的教材、教學方法進行探討。“我們現在往往要工作十小時之久,上午自己上兩堂課,聽別人上兩堂,下午往往一開會就要開兩三小時,晚上自己備課,要到十一點。”(1956。3。24)

才女張充和與才子弟弟張宗和鴻雁情深:用書信勾勒出來的歲月風景

宗和教書之餘,“自己很想做研究工作,就是不大容易抽出功夫來。”(宗和 1956。11。22)

他曾把《通鑑紀事本末》譯成白話,還做過元曲本子的功課,譯唐傳奇為白話,曾把《牡丹亭》改成京戲,動筆寫過小說已有三萬多字。“年近五十,很想寫點什麼,非為立言,實在是不想虛度光陰,為社會盡一點力,留點什麼下來,來也空空,似乎說不過去。”(1962。4。7)

可許多時候,時代已經不允許從容吐出需要積澱的文字了。

人生啊,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啊

三、老蘇的悼亡

姐弟書信中還有一個經常提及的人:老蘇。老蘇全名叫

蘇景泉,是張宗和的清華同學,1949年後,前往臺灣。老蘇起初到頗為窮困,想到美國來鍍鍍金。

“老蘇在什麼僑委會里做事,窮得可以,寫信來想要我們給他來美觀光,我又有什麼辦法?還是那麼‘吊某某墓’“‘哭某某君’代某某嘆氣的詩文。寄了又寫居然報紙還登他的。”(充和1957。7。6)

難怪錢鍾書諷刺“文人最喜歡有人死,可以有題目做哀悼的文章”,老蘇大概最善此類文章。“老蘇大概是無希望,他又來信要我酬二百元印他的詩,又說:‘恐怕有一天西歸,失散了可惜,想你是同行,定可……’我預備不復信,他也不見得想回國,常常吊吊鄭成功,哭哭所謂烈士,依然故態。

(以上是九月十四日寫的)

”(四姐1957。9。29)

才女張充和與才子弟弟張宗和鴻雁情深:用書信勾勒出來的歲月風景

“老蘇仍然是老蘇,詩信之不進步,一如三十年前,懷古,吊今,嘆氣,憐恤,義氣。”(充和1961。2。15)

“老蘇不時有詩來,有感時,有悲憤,有‘忠君愛國’詩,還是那樣奇,我從不回信。”(四姐1962。8。10)

姐弟倆對老蘇雖然時有吐槽,但亦常常惦念。宗和詢問:“還有老蘇,從前雖然很怕沾他,但他現在情況到底如何也想知道。”(宗和1966。3。4)

才女張充和與才子弟弟張宗和鴻雁情深:用書信勾勒出來的歲月風景

老蘇詩文不太進步,但對詩文熱衷初心不該,經濟狀況亦在好轉。

“老蘇‘至死不悟’仍是做詩。他已將自己墳墓做好,別人的輓詩及墓文傳記年譜色色俱全。仍是不斷的寄詩來,還寄裱好的字來,集子一本又一本的出:《落花集》《冷梅集》。又把他的照片及書法(曾開書展,在自己小房中)整合一本印出。總之他賺得一點薪水(做僑生教育輔導的事,沒有教書),朋友及乾兒子也有一大堆。所以將來百年以後總不是陶某之淒涼了。”(四姐1972。9。24)

這兒所說的陶某即陶光,他是張宗和的清華同學兼好友,愛慕充和,與宗和同在雲南大學做過同事。後來去臺灣教書,窮困潦倒,客死異鄉。

老蘇的身後事確實體面。

“老蘇於十一月二十日過世,因胃病常發,開刀數次,他自己生墳老早弄好,入院時快信給我,要給他書寫墓誌銘,希望生前可見到。果然他生前見到。又說人死不可夏天死,因辦事人太熱,又如他所願。他似乎很滿意。他印了多種小集子,比過去稍稍進步。因他的格調你是知道的。現在蓋棺論定,大家一致說他是個好人。他認了個華僑乾兒子,墓誌銘即是他的名義寫的。志中時時露老蘇自己口氣。前年二弟過世,訊息傳錯了,說是你過世,他十分悲痛,也做了輓詩,我寫信去更正,他又挽了二弟。他把你們生死二人都挽過了,他就死了。他一切後事都是自己先辦,十分有條理,按部就班,一絲不亂。亦算有福氣的了。人家有兒有女的尚不如他。”(四姐 1975。1。19)

才女張充和與才子弟弟張宗和鴻雁情深:用書信勾勒出來的歲月風景

讀書信,便是追隨他們的文字漫步在時間的長廊。眼看他們風華正茂,有所作為,轉眼間人生已是暮年,舊朋凋零,稚兒長成父母。一代又來,一代又去,總還有些痕跡流蕩在風中……

作者:

劉洋風

,愛生活,愛寫作,尋尋覓覓,迷迷糊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