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我翻了英軍戰史,發現林則徐並沒有說錯

我是寧波人,前段時間我偶爾翻到寧波地方史,然後看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

當年鴉片戰爭時期,英軍是來過舟山和定海的。

但後來又撤走了,為什麼呢?

——-除了定海人民的英勇抗爭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非戰鬥減員

英國自己的記錄是這樣的

英國隨軍記者奧塞隆尼曾在《對華作戰記》一書中對1840年7月13日—12月31日英軍在舟山的疾病狀況作了詳細記錄,據不完全統計(僅有陸軍部分,缺少海軍記錄),英軍因病死亡448人,其中死於痢疾者為218人,死於間歇性發燒者91人,死於腹瀉者70人,其餘的為各種不知名的疾病致死者(可能是交叉感染,症狀複雜,不易判定為何病)

也就是單一個舟山就非戰鬥減員448人。

中國這邊,定海保衛戰等資料也記載了,當年定海居民確實執行了堅壁清野的戰術,拒絕向敵人供應糧食、蔬菜和魚肉,並堵塞水井,汙染水源,對英軍造成極大殺傷。

而如果你去看整體就會發現,到了1841年1月,英國4000人的軍隊只剩下1918人,當然這不包括義律在1840年11月前往廣州談判時帶走的部分部隊,但這部分人數極其有限。這樣算來,英軍在半年內竟然損失了1000多人。《中國叢報》。

也就是說,4000英軍,1000多人非戰鬥減員,這個比例非常誇張。

但這還不是全部,我還看見了更有意思的東西。

首先就是英國自己各部隊戰損差異,

馬德拉斯炮兵在稻田中安營紮寨,死亡人數最多;孟加拉志願軍駐紮在定海附近低窪的潘松地區,就連很多強壯計程車兵也遭到了死亡的厄運。而英籍第18團的損失則相對較少,這與他們從一開始就駐紮在城郊的海濱有關;印度籍工兵營駐紮在城西空曠、地勢較高的地方,雖然工作最艱苦、暴曬最充分,但他們中卻很少有人送命。

其次就是,非戰鬥減員這事,只針對英國,咱們這邊似乎不太影響。

“受鴉片戰爭的影響,傳染病的流行要比以往嚴重得多,舟山、寧波、鎮海、杭州等地都有發生,但這些疾病對當地人影響不大,當地人依舊可以正常生活、生產”

最後一個情況是海陸對比,只要是海戰不上岸,英國這邊基本沒有非戰鬥減員。

但只要是上岸登陸作戰,英國這邊基本有很大的非戰鬥減員。

看到這裡,你作為一個現代人,應該大致理解這情況了,英軍這個戰損大機率是疾病傳染病。

中國這邊軍民影響不大,極大機率是已經有抗體,而英軍遠道而來,沒有針對當地疾病細菌的抗體。(可以理解為另一種層次的水土不服)

並且在戰爭過程中,伴隨著堅壁清野和食物水源的大量投毒,物資短缺,更加重了這個情況。英軍各部隊戰損差異,也側面佐證了這個情況。

至於上岸戰役疾病減員嚴重這個更是廢話,上岸當然會更容易接觸感染。

所以,你可能要問了,我擺這些資料是想說明什麼呢?

——說明林則徐其實並沒有說錯。

很多人對於林則徐的理解是,作為虎門硝煙的民族英雄,精神可嘉,敢於睜眼看世界也值得讚賞,1839年林則徐出任欽差大臣赴廣州禁菸後,迅速組織人員編譯了《四夷志》,以便了解外國的狀況。後來,魏源在《四夷志》的基礎上,編寫了《海國圖志》

但受限於傳統腐朽認知不夠,鬧出了“洋人上岸不能走路,吃不到茶葉大黃會腹脹而死”等笑話。

——“一至上岸,該夷則無他技能;知彼萬不敢以侵凌他國之術窺伺中華。”

——“況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

但如果你真把英軍非戰鬥減員這些資料翻完,你會發現,其實林則徐他們的想法,並不荒誕。

幾輪海戰下來英軍傷亡僅僅個位數,結果一上岸對方自己疾病死一片,重點是中國這邊似乎並沒影響。

這怎麼解釋?是不是隻能解釋為

“洋人上岸不能走路”

“沒有茶葉大黃會腹脹而死”?

林則徐們根據這個覺得可以打,能靠持久戰拖死英軍,有什麼問題?

已知1 英軍上岸後大規模腹瀉痢疾,我方不存在這個現象

又知2 英軍急切迫求我方茶葉大黃

結論 ——沒有茶葉他們會腹脹而死

這個推導哪不對了?邏輯上很有說服力啊

你別管本質邏輯對不對,只看現象,他總結的完全沒錯啊?

作為開了天眼的現代後人,你當然理解細菌理論也明白現代醫學,但林則徐等先驅們不懂細菌理論也不知道現代醫學,面對一個個擺到臉上的現實問題,他們只能用自己認知中的邏輯去嘗試解答,鬧出後人覺得荒誕的笑話,並不是應該多加批判的事。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