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鄒縣知縣王自謹與嶧山,鄒城不能忘記王自謹

王自謹,字子言,河南洧川人(今尉氏縣),明隆慶二年(1568年)的恩貢生員。明萬曆十五年任鄒縣知縣。知鄒期間每日除了處理縣衙政務,空餘時間寄情于山水間。鄒魯山川之盛,唯鍾情於嶧山。

鄒縣知縣王自謹與嶧山,鄒城不能忘記王自謹

明萬曆十六年四月,春風輕柔,鶯歌燕舞。忙完政務的王自謹登上鄒縣城南門,望著遠方的山川。心想來到鄒縣已有半年之餘,聽了許多關於嶧山的故事,本來就喜歡攀登的自己至今都還未去趟嶧山,不禁嘆息。次日,早早忙完政務的王自謹換了一身輕裝和幾位“本地通”的官役驅車奔向嶧山。來到嶧山山腳下,王自謹仰目向山頂望去,大石小石形狀各異。石挨石,石擠石,石壓石、石碰石大嘆自然造物之奇妙。興奮不已的王自謹便和官役拾階而上,一路上山路忽而陡峭狹窄,忽而豁然開朗,尤其是祖龍洞那一段,在山石疊加的石縫中擠身而過,四肢著地俯身前行,驚心不已。當王自謹穿過祖龍洞站到觀海石上汗水已沁透了衣服,擦了擦額頭上的汗,臨風遠眺,鄒魯全景盡入眼底。直到這一刻才真正體會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秦始皇登臨之壯舉。這時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喜悅之情大聲道:“美哉,奇也。”直到夕陽西下,王自謹一行人才依依不捨的下了山。

鄒縣知縣王自謹與嶧山,鄒城不能忘記王自謹

回到縣城後的王自謹雖然滿身疲憊,但滿心歡喜。洗漱完畢,躺在床上回想著今天嶧山之行。想著想著眉頭卻緊皺起來,心想:書門到底在哪?小魯臺、梁祝讀書洞、紀王棚……為何沒有標記?外地的遊人又該怎樣去尋覓?唯有題字才能醒目,纖竹易銷,金石難滅。想到這王自謹再也睡不著了,起身揮墨書了:孔子教授生徒處、鳳鳴朝陽、書門、登東山小魯、孔子登臨處、梁祝讀書洞、盤龍洞、隱仙洞、南天門、孟子受業處、五華峰、不敢不跼、來鶴庵、八卦石、南天門、蓬萊仙島……

鄒縣知縣王自謹與嶧山,鄒城不能忘記王自謹

王自謹在鄒期間為嶧山可謂是付出了畢生心血,爬便嶧山各個角落,留下五十餘處題字,更為自己取號“心吾”來表達對嶧山的喜愛。萬曆十六年六月於嶧山彌勒庵左建立觀風亭,供遊人休息觀光。七月於三元行宮前立“古今名山碑”,萬曆十七年立石書刻“大繹”二字。

鄒縣知縣王自謹與嶧山,鄒城不能忘記王自謹

汾西縣誌

就是這麼一個痴情的知縣,然而《鄒縣誌》對其只一筆帶過:“河南洧川縣,恩貢,萬曆十五任”。看到如此簡潔的記錄,心中越是對王自謹產生好奇,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上網查詢資料少的可憐,撥通河南尉氏縣洧川鎮文史部電話諮詢,給到的答案卻是不甚瞭解。王自謹、王自謹、唸叨了兩日,滿腦子全是王自謹。第三日終於找到清嘉慶《洧川縣誌》載:“王自謹字子言,隆慶二年恩貢生。初任汾西知縣,人以神君稱之。調繁稷山,民爭頌之。甫五月,丁外艱。服闋,補三河令。調平陰,又調鄒縣。鄒為九省通衢,送迎不暇,而縣無廢事,績成課最。升太原府通判,丁內艱。回裡教子課孫,不復萌仕進想。”

鄒縣知縣王自謹與嶧山,鄒城不能忘記王自謹

鄒縣誌

譯文:王自謹字子言,1568年為恩貢生員。他最先擔任山西汾西縣知縣時,人們就稱讚他是神明君子。後來調到政繁難治的稷山縣任縣令,人民又爭著歌頌他的功德。剛來五個月,因為父親去世回家守喪。服孝期滿,補任河北三河縣縣令。後調山東平陰縣,不久又調鄒縣。鄒縣處在通往全國九省的交通大道上,客來官往送舊迎新天天不閒,但縣裡的一切事務還能辦理得很好,三年任滿考核政績時被評定為上等。他遷升太原府通判(正六品)一職時,又遭母喪。他回鄉守孝期間天天教訓子孫學習,自己也閉門不出安心靜坐讀書,不再產生出來當官的想法了。

鄒縣知縣王自謹與嶧山,鄒城不能忘記王自謹

洧川縣誌

縱觀王自謹一生以及當時的歷史背景,他是一位好官,也有能力治理一方水土。也許看倦了官場沉浮,只有寄情山水間才能擺脫世俗的枷鎖,才能瀟灑自如。

鄒縣知縣王自謹與嶧山,鄒城不能忘記王自謹

三河縣誌

嶧山因王自謹而精彩。

鄒城不能忘記王自謹。

2022年11月

孟令亮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