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雍正的端午節展開方式

很多人以為,皇帝的生活,就是“鳥語花香嘆昨夕,妃嬪在側歌今朝”,活得簡直不要太舒服。但是在偌大的紫禁城裡,前朝與後宮、政務與家事,哪一樣都要皇帝過問,史書對雍正帝的評價是“宵衣旰食,夙夜憂勤”,大概意思就是天不亮就穿衣服起來工作,一直忙到三更半夜才能坐下來吃口飯,這皇帝當得恐怕還不如咱們老百姓悠閒自在。

端午無論在古代還是今天,都算得上是個大節。宮裡為了這個節日也是異常忙碌,今天就給大家講講雍正是如何過端午的。

雍正的端午節展開方式

賽龍舟

宮中的端午節,劃龍船絕對是一大盛事。清朝宮廷畫家郎世寧創作了一幅絹本設色畫《雍正十二月行樂圖》,這幅畫展現了雍正皇帝在一年中12個不同節氣的日常生活,其中五月的主題就是“競舟”。穿黑衣端坐在亭子裡的就是雍正。

雍正的端午節展開方式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

龍舟比賽通常在圓明園舉行。五月一日就開始蕩起雙槳“演龍舟”,五月五日才開始“賽龍舟”。

畫船簫鼓,飛龍鷁首絡繹于波浪間,頗有江鄉競渡之意,召近侍王公同觀。

恩賞

“端陽宮內多賞事。”端午節宮裡有各種打賞,這估計是整宮上下除了皇上以外所有人最高興的事情了,什麼紗、葛、扇子、香餅、香包、香袋、宮珮等物件賞賜不斷,各宮嬪妃接到手軟。

玩遊戲

端午節當然還要玩遊戲。大家一起捏粉團,包粽子,然後把粉團和粽子藏在金盤裡,用弓箭射粉團和粽子,射中的人才可以吃。

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籃中粉團,中者得食。

吃粽子

端午節這天,宮中會大擺“粽席”。

皇帝、皇太后、皇后和各宮嬪妃膳桌上的粽子堆成一座座小山,端午節這幾天宮裡粽子的需求量十分驚人,五日共用粽子二千六百五十二個。

為博取帝后歡心,後宮廚役們從端午節前十幾天就開始絞盡腦汁,就粽子的外觀和餡料能想一百種花樣。

其實,春秋時期的原始粽子是純粹的主食,沒有輔料,出鍋前也沒有調味,是最簡單質樸的糧食。

到了晉代,粽子才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包粽子的時候開始在糯米中加上中藥。

等到南北朝時期,人們又開始在糯米里摻紅豆、紅棗、板栗、肉類等輔料,成分接近了今天我們熟悉的粽子。

到了唐代,粽子從簡單的四角形發展到了錐形、菱形等形狀。

宋代則出現了加入果品的“蜜餞粽”,蘇東坡有詩曰“時於粽裡見楊梅”,不知道是否因為太過黑暗料理,楊梅餡的粽子今天已不多見。

等到了清朝雍正時期,關於粽子餡,後宮廚役們的腦洞估計會比咱們現代人清奇得多。但是住在北方的乾隆帝,應該更偏愛甜味粽子吧。

佩荷包、掛艾草

農曆五月俗稱為“毒五”,五日是“惡日”,此時正是毒物滋生活躍的時候,佩荷包、掛艾草,可以起到辟邪消災的作用。皇帝需要戴艾草尖,拴龍舟大小荷包,五毒小荷包。皇后、皇太后及宮中女眷要戴五毒簪,艾草簪,綢布制的老虎簪。

五毒荷包是繡有蠍子、蛇、蟾蜍、蜈蚣、蜘蛛 “五毒”形象的荷包,荷包裡常用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防病的功能,民間也有“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

演戲

端午節宮中大小好戲連臺,有《闡道除邪》、《靈符濟世》、《怯邪應節》、《採藥降魔》、《奉敕除妖》等……

雍正的端午節展開方式

反正怎麼燒錢怎麼來,怎麼有派頭怎麼來……

總之過完這個端午:

雍正的端午節展開方式

在端午節的各種習俗中,北方的朋友要想體驗賽龍舟的熱鬧,未免有些困難;告別童年後,又很難體驗到佩戴荷包和香囊的樂趣;燻艾葉的行為則很容易觸發火災報警器……思來想去,實操性最強的風俗,還是吃粽子。

所以在這個端午節,你是吃甜粽子還是吃鹹粽子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