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改變國運的糧食革命

歐洲中近代的地理大發現,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開闢了這座未知的世界大陸,使歐洲殖民者獲得了大批未開發的土地及可供利用的人口,大量的真金白銀流入歐洲,一下子讓歐洲人闊了起來,社會面貌為之一新,為後面的文藝復興和第一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改變國運的糧食革命

然而,哥倫布的發現卻並沒有給當時的中國帶來多大的影響。中國人是在明朝中後期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後,才知道大洋之外還有一塊美洲大陸。

世界是一個整體,現在的我們是完全認同的。但在當時,只能說,還只是一個開端。在蝴蝶效應的影響下,美洲大陸被開發,不僅改變了歐洲,也給古代中國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一場改變中國人口的糧食革命就此展開。

改變國運的糧食革命

坤輿萬國圖

明朝中後期,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薯、花生、辣椒、菸草等來自美洲的農作物,經過漫長的傳播路徑,跨越半個地球,相繼傳入中國,改變了中國的糧食結構,改變了中國社會。尤以前三者對糧食的貢獻最大。玉米、番薯和土豆均屬於耐旱,耐貧瘠的作物,在一般糧食作物難以種植的貧瘠土壤均可以進行種植,並且產量相當可觀。

明朝時期,中國的糧食主作物仍以小麥和水稻為主,北方種麥,南方種稻,兩者適應於不同的氣候,產量也不同,對自然環境的要求也高,所產糧食僅能養活大部分的人口,再多一批,就得餓死。玉米率先傳入,當時卻並未得到有效重視,種植者甚少。番薯、土豆在明末傳入,失去了改變明朝國運的機會。

改變國運的糧食革命

明末清初那段時間,失去土地的農民紛紛湧向無主的荒山丘陵,開墾土地,種植玉米土豆番薯等高產農作物,既拓展了農業生產的空間,又獲得了更充足的食物。貧苦農民透過辛勤的勞動獲取更多的回報,糧食充足了,多要幾個孩子也能養活,人口大增,助長了滿清前期國力的鼎盛。

美洲農作物的傳入不僅填飽了中國人的肚子。還改善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古代中國長期是農畜分離,中原為農業社會,草原為畜牧業社會,相互分離。中原地區人民能吃到的肉食很少,雖然有蛋、雞肉、豬肉提供動物蛋白,但貧苦農民卻很難享受到。他們除了主食,很少有其它提供蛋白質的食物。大豆的傳入很好的彌補了這一點,大豆豐富的植物蛋白為底層人民提供了蛋白質營養需求,它價格不貴量又足,是改善伙食的好選擇。這也是咋們中國人愛喝豆漿的一個原因。

改變國運的糧食革命

漂洋過海而來的另一我們常見的食物,花生,給底層人民提供攝取油脂和植物蛋白的其它選擇,花生和土豆玉米一樣,適合於貧瘠土地和山區種植,產量高,這是古代中國人的福音,它們迅速風靡全國,成為中國人的重要食物之一。可惜,它也只能提供植物蛋白。進入現代社會後,普通民眾(遊牧民除外)吸收動物蛋白才成為普遍的事。

辣椒,原產於美洲墨西哥大陸,明中期傳入中國後被廣泛種植,數百年間,這種讓人涕淚橫流還大呼過癮的農作物受到國人的喜愛,從此中國人的飯桌上又多了一味能下飯的調味品。川湘贛三省,是我國的吃辣重地。中國的辣椒文化、辣椒愛好者和巨大的辣椒需求量,激發了規模巨大的辣椒生意。這一切還得感謝美洲的印第安人。

改變國運的糧食革命

菸草也是美洲傳入的,同樣在中國受到巨大歡迎。不論是上等人還是普通民眾,都喜歡在飯後吞雲吐霧一會兒,如今社會亦不例外。種煙比種莊稼能獲得更高的收益,間接改變了中國的部分經濟結構。

哥倫布的北美大發現,產生的蝴蝶效應激發了中國更多的耕地和人口。從明末清初的1億口,到100多年後康乾盛世的3億人口,中國人口輕鬆達到封建時代的一個巔峰。不得不說,玉米番薯土豆等糧食作物的大力推廣和種植,是功不可沒的。

西漢文景兩帝時期,小麥取代粟成為主糧;康雍乾時期,玉米番薯土豆與水稻小麥並列,充實糧庫;沒有這些糧食結構的調整、引進和產出,即便你天縱英才,也沒辦法讓人口再翻上一番。

改變國運的糧食革命

順便提一句,如果玉米番薯等能在明朝前期引入中國並得到大力推廣,也許就能填飽更多人的肚子,就不會有後面的農民起義,就不會有所謂的滿清盛世了。

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歸根結底,還是要讓大家吃飽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