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朋友圈“資深”看戲人:越看不慣的人,越要留在朋友圈

|文:有喵

|圖:網路

生活感悟系列

朋友圈“資深”看戲人:越看不慣的人,越要留在朋友圈

有一種關注,叫“看你能作(zuo,音調一聲)成什麼樣”

成年人的朋友圈,早已不是非黑即白。

又忙又累的工作之餘,一些人更喜歡在朋友圈保留些許趣味。

在心情不佳,或百無聊賴時,隨意翻看一下,便能讓自己有所放鬆。

一位女士指著她朋友圈裡的一條動態,饒有興致地表示,這就是她看不慣對方,至今卻未將其刪除的原因。

將其留在朋友圈,她是抱著一種看熱鬧,或者想要知道對方下場如何的目的。

那個與她過著完全不同生活的姑娘,或許一直都不會知道,她自以為完美的朋友圈,已經讓人如此看不慣。

朋友圈“資深”看戲人:越看不慣的人,越要留在朋友圈

朋友圈“資深”看戲人:越看不慣的人,越要留在朋友圈

以那位女士為代表,年輕人裡

逐漸形成

了一個群體。

遇到看不慣的人,他們不會一味抵制,將其徹底清理出自己的舒適圈。

他們時而有一種逆向心理。這種逆向心理引發他們的好奇,可以讓他們對一些看不慣的人保持長期的關注。

平日裡,他們不會主動與對方聯絡,看到對方的動態時,更不會輕易點贊或回覆。

可他們會在頁面停留一段時間,將圖片的細節與文字一一琢磨,反覆回味。

朋友圈“資深”看戲人:越看不慣的人,越要留在朋友圈

稍後,他們可能會與身邊共同認識這個人的朋友發起討論,若暫時沒有適合分享的物件,便與身邊的人稍作探討。

自然,如此行為略有不妥之處。

將對方留在朋友圈,是個人私心

滿足。他們抱著對不同生活方式的好奇,真心想要知道,這樣一個人會發展出怎樣精彩的劇情。

就像在平淡無味的生活中,保留一處本不屬於這個環境的風景。僅以一個觀眾的視角,去追逐一束從未相遇的光束。

用心理學解釋其中的行為邏輯,我們不難發現,這類人時常隱藏著一些別的情感。

之所以保持長期的關注,也影射出他們對自己現下生活的不滿,以及對另一種生活隱隱渴望,卻不敢輕易觸碰的膽怯。

朋友圈“資深”看戲人:越看不慣的人,越要留在朋友圈

成年人的朋友圈,不是朋友的“自留田”

更像是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生活中精心整理出的一本“百科全書”。

不同的人,代表不同的生活狀態。那些各具特色,與自己全然不同,卻將生活過得風生水起的人,會成為很多人朋友圈的捕獵物件。

它不代表喜歡,有時是一種素材的蒐集。

足夠特別的風景,將吸引更多地圍觀。對於不甚認同的人生觀,會引發他們更多的興致。

張小嫻說,

把開心和不開心都留給自己的人,理智,但孤獨。

一個人平庸、不值一提的生活中,如此吸食一些別有趣味之人的情緒,也算是一種養料的補給。

朋友圈“資深”看戲人:越看不慣的人,越要留在朋友圈

畢竟,對於真正的朋友,成年人反倒更小心翼翼。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與陌生人談心事,且相談甚歡。

根本原因是,他們認為將事情告訴相愛的人,對方不僅幫不上忙,還會徒增煩惱。

當一些情緒不得不釋放,他們選擇告訴萍水相逢的路人。因為他們知道,對方沒多久便會忘掉。

如此看來,將一些註定與自己生活沒有干係的人留在朋友圈,是成年人緩解壓力,舒緩煩惱的一種方式。

這樣的兩個人,來往中會保持一種默契。在朋友圈互相關注,所有的交集也僅止於此。

他們不會直接向對方表達喜惡,其實是清楚自己沒有這個資格。與其擅自置評,讓對方生惡煩惱,不如保持緘默,坐觀續集。

朋友圈“資深”看戲人:越看不慣的人,越要留在朋友圈

同時,也以之為策,思索一下自己乏味的人生。

大概,這就是朋友圈“資深”看戲人該有的素養。

-END-

寫每個平凡人的故事,分享平凡中的感動,關注每段不平凡的經歷。

喜歡請在下方點贊、分享、收藏和評論。

更多情感故事分享和問題,可以進入作者主頁或下方的卡片,一鍵諮詢。

別忘了,一隻溫暖柔軟的喵,在家裡等你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有喵述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