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四十年前國家一級文物被人裝醬油多年,後被專家用塑膠壺換到手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相對來說還處於物質匱乏,精神文化匱乏,知識匱乏的時期。特別是對於文物知識,普通人可以說根本就不具備。能認出文物的人更是鳳毛麟角,所以當時很多人把文物當成普通的瓷瓶,用來打醬油那更是司空見慣。

四十年前國家一級文物被人裝醬油多年,後被專家用塑膠壺換到手

千里馬

有一位文物工作者去打醬油時發現有位婦女拿的“醬油瓶”可能是一件文物,於是巧用自己的嶄新塑膠壺將其換過來,後經仔細鑑定竟然是國家一級文物。

那麼這件文物是什麼呢?故事還要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說起。

四十年前國家一級文物被人裝醬油多年,後被專家用塑膠壺換到手

美女與駿馬

1977年,鎮江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宋捷去打醬油,當時因為物質匱乏,很多生活用品都是限量供應。

當時副食商店門口打醬油的人排了一個長隊,宋捷排在一箇中年婦女的後面。她無意中一抬頭,發現中年婦女手中拿的醬油瓶有點奇怪。這個醬油瓶雖說被醬油染得烏漆墨黑,但從其外觀看並非普通瓶子,很像一個古瓷器。

四十年前國家一級文物被人裝醬油多年,後被專家用塑膠壺換到手

70年代憑票供應排隊的場景

經過和對方攀談,得知這位中年婦女姓李。據李女士說,自己家庭因為歷史問題,她7年前曾被下放到農村勞動。1970年8月她所在的白塔公社的惠群村一天集體出工,社員們在地裡幹活時無意翻出一座古墓。那時候農民都沒有文物意識,看見挖出的東西都是些瓷器瓦罐,沒有金銀玉器,再加上當時很多人對古墓很有忌諱,大多數人就直接離開了。

四十年前國家一級文物被人裝醬油多年,後被專家用塑膠壺換到手

70年代,大集體勞動的場景

李女士發現一個瓷罐樣子有點特別,加上當時也沒有物件盛放醬油,就隨手帶回家中

。洗乾淨後一直用來放醬油,直到返回鎮江也把這個“醬油瓶”帶著。宋捷聽完便對李女士說,我用我的這個新的塑膠壺換你的瓷瓶可以嗎?當時物質匱乏,一個嶄新的塑膠壺一般家庭都不捨得花錢去買。考慮到塑膠壺結實耐用而且輕巧便於攜帶,因此李女士很樂意地交換了。

四十年前國家一級文物被人裝醬油多年,後被專家用塑膠壺換到手

70年代,嶄新的塑膠壺

宋捷把這個“醬油瓶”帶回博物館,經過相關專家仔細鑑定,這竟然是一個三國時期著名的窯工範休可的瓷器作品。

這件青瓷壺做工精細,兩側有兩隻飛鼠,栩栩如生。後經國家相關部門確認,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存於鎮江博物館,這件國寶級的文物目前是鎮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四十年前國家一級文物被人裝醬油多年,後被專家用塑膠壺換到手

上虞窯青瓷扁壺

這個瓷壺高為23.2釐米,口沿為6.3釐米,腹寬21釐米,足徑為13.5x9.6cm,通體施青釉,直頸、平口、扁圓腹,圈足扁圓外侈,兩肩各飾一個鼠鈕

。在瓶身的兩面分別刻有兩行字,一面刻的是“紫是會稽上虞範休可作土甲者也”十三個字;另一面則刻的是“紫是魚浦土也”六個字。“紫”同“此”,這是浙江方言,“會稽上虞”也就是現在的浙江上虞縣。“範休可作土甲者也”就是說範休可是做土甲的人,範休可是工匠的名字。“魚浦”是當時上虞縣境內的一個湖,原名魚浦湖,現在叫白馬湖。

四十年前國家一級文物被人裝醬油多年,後被專家用塑膠壺換到手

上虞窯青瓷扁壺

範休可是三國時期有名的窯匠,具體生卒年月不詳,浙江上虞人。

迄今為止發現的他做的瓷器有十幾件,幾乎件件都是精品,而這件上虞窯青瓷扁壺更是精品中的精品。瓷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眾所周知,在英文中瓷器和中國是一個稱呼,那就是China。

瓷器文化也是我國文化的一個代表和組成,和玉石文化一樣重要。

四十年前國家一級文物被人裝醬油多年,後被專家用塑膠壺換到手

上虞窯青瓷扁壺

這件珍貴的文物因為宋捷慧眼識珠,然後她巧用塑膠壺換取,最終得以被良好保護起來

。不然在李女士手中有可能會被無意間打碎,那麼就太可惜了。這個寶物就是千里馬,而宋捷就是伯樂。千里馬如果被農夫用來耕地,遲早會累死在田間。好在遇到伯樂,千里馬才能有機會展現馳騁萬里的風采。

四十年前國家一級文物被人裝醬油多年,後被專家用塑膠壺換到手

草原上的駿馬

但我認為,有關部門在確定這是一件珍貴的文物之後,應該給予李女士一定的物質補償。

您對此有何看法?歡迎留言分享。我是惠子,弘揚我國古董文化,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留意關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