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我好想你,你怎麼離開我了呢?|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原創 簡單心理APP 簡單心理

我好想你,你怎麼離開我了呢?|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歐文·亞隆曾說:“擁有生命的代價,就是要忍受生命的侷限性。”生命的侷限性之一就是死亡。

我們不僅需要面對自身生命的日漸衰微,也需要面對身邊親人的離去。研究表明,喪親之痛可能給一個人帶來多方面的影響,其中包括免疫系統,睡眠,血壓,心理等【1】。

這種痛苦是深刻而長期的,也是我們很多人一生都會遇到的難題。希望本期問答可以給有過喪親之痛的人支援與溫暖。

問題:

前一個月外公去世了,91歲,長輩們都說很高壽,是喜喪了,說壽命到了很正常的,不是生什麼病。可是我覺得好難過。又想起幾年前因為癌症去世的外婆,想起來就很難過,就哭,覺得生活沒什麼意思。

小時候跟我在一起的外公外婆現在都不在了。我也沒辦法和他們說說話,至於說寫信我覺得沒意思。然後我這幾年好像記不住一些事情,也不知道是不是睡眠不足,還是自己沒心思去記。我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走出來。

我會一直想,要是他們都健康活到一百歲就好了,或者時光機回到以前,用什麼換都可以。我是三十歲的人了。感覺自己這樣想很幼稚,又忍不住這樣想,總感覺不開心。

然後我上網去搜,很多人都說去世親人不希望看到親人為他痛苦,可是我總會想他們都不在了都沒辦法跟我說了,他們怎麼能知道親人的想法了。就是這樣非常糾結的一個想法。不知道是不是在賭氣。

我好想你,你怎麼離開我了呢?|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圖/Pinterest

唐銘浣諮詢師:

91歲已經算高齡,但是在關係裡,無論多久總還是覺得不夠,有許多的話還沒有說,有許多的愛還沒表達,而人世間那一個會像外公外婆那樣迴應的人再也不在了。

心理諮詢的哀傷處理一般會建議在喪失時間發生後至少半年以上的時間,遇到喪親事件,我們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消化,走完內心潮汐般反覆的哀傷過程。

Elisabeth Kubler-ROSS觀察人在得到不治之症後,常有如下五項心路歷程。其實,這些情緒和行為反應也可能在生理、物理、倫理三方面有重大失落的人們身上。

我好想你,你怎麼離開我了呢?|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圖/Pinterest

不能接受

認知失調、否認事實,覺得不像是真的:“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不可能!”“他們一定沒有有去世。”

滿腔憤怒

怨天尤人,“為什麼是我?”怪老天不長眼睛,怪肇事者可恨,怪家人觀察不夠細緻,關心不夠,怪救助人員來的太慢,反應不及時,甚至怪死者拋下自己而去。

心存僥倖

若還沒有見到死者,會抱著一絲希望,幻想對方還活著,會要求救助人員在多努力一會。對病況危機的親人,會祈求奇蹟,遍尋偏方,甚至願意折壽,期待一切從未發生,討價還價,想用超自然的力量來挽回。

憂愁沮喪

自責、懊惱、悔恨、在發現大勢已去,不可挽回時,陷入無奈、沮喪、悲慟、難捨。

接納事實

消化這段情緒和認知的衝擊後,若能認命或調整人生觀,才能漸漸恢復平衡,接受親人已逝的事實。

我好想你,你怎麼離開我了呢?|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圖/Pinterest

處在哀傷心路歷程的時候,這個時候是無法簡簡單單的帶領來訪直接走到最後一步,接納事實。

親人之間有那麼多的羈絆,遺憾、悔恨,這些情感似乎因為親人的去世中斷了,但是心中一波又一波的情緒,陸陸續續的回憶提醒我們還有未完成的糾纏。同時這麼多的未完成也在告訴我們有許多不一樣的回憶,這背後是濃濃的愛。

如果可以和天討價還價,我想這份愛是不夠的。也許平常不會覺察,但真的有一天,親人逝去,愛被帶走的恐慌會使得我們有生命被剝奪的驚恐。

但是愛不會因為親人的逝去而失了形態,哀傷治療中有一個步驟是引入溫暖,在表達未了情後讓當事人清晰的看到與親人之間的愛,這裡面是有溫暖的,親人給了我們其他人無法替代的那一部分愛;因為我的存在,親人體驗到了其他人給不了的價值感。

逝者已逝,活著的人可以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繼續延續這份愛。

任冠飛諮詢師:

你好,I am sorry to hear your story。

失去對我們重要的人,曾經給我們的生命帶來意義的人,我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會覺得悲傷、難過和不捨。

正如你現在正在經歷的,你可以用任何東西去交換,讓他們活著。我完全理解即使過去一個月,你依然感覺到悲傷,因為外公外婆對你如此重要。

同時,我也感受到你的矛盾,意識層面你知道外公已經去世,但潛意識中還是想要留住外公,或者回到過去。我也感受到你的憤怒/賭氣,也許你真的擔心如果聽從了他人的建議,慢慢的忘記,不去想念,而這意味著外公在你的記憶中也死去。

也許你的大腦也會快速閃過一個念頭,你恨外公拋下了你,你想要忘記他一會。這些矛盾的感受和想法在哀悼的過程中是很正常的,也是讓我們感覺到糾結和痛苦的原因,我們愛一個人,有時候也恨一個人。

我好想你,你怎麼離開我了呢?|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圖/Pinterest

心理學家把哀悼分為5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如果你可以走到接納的階段,這是理想的狀態。

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哀悼本身是複雜且難以被理解的情感,每個人可能處於哀悼的不同階段,而不同階段需要的時間也不同,甚至有時候我們會進一步退兩步。我們需要對自己溫柔一些,耐心一些,我們需要時間去哀悼。

但今天我想在這裡探索一個基礎問題,為什麼我們如此的悲傷?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為何在哭泣?這些哭聲在表達著什麼?

請原諒我,我想擴充套件一下思維,不僅限於問題中提到的內容。我想到一個詞“遙遠的哭聲”:我的理解是我們希望被聽到,我們希望自己的哭聲被理解,被接納,被允許;但很多時候我們很難自由的表達這些情感。

“外公去世後,為什麼總覺得生活很沒意思?”我想外公正是曾經給你接納/理解的人,讓你的生命完整有意義的人。失去外公,也許也讓你有些害怕:是否你的感受還可以被允許表達,被珍視;是否還有人在你需要支援的時候,給你撐腰。

我好想你,你怎麼離開我了呢?|心理諮詢師請回答

圖/Pinterest

在這裡,我想從家庭方面方面做一些補充。為什麼我們很多時候在表達一些情緒的時候,總是感覺被束縛,不自由?

當我們感覺悲傷的時候,當我們覺得憤怒的時候,當我們有一些“幼稚/有趣”的幻想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很糾結是否表達,或者表達的“度”在哪裡?而這個“度”與早年我們與父母的互動有關,與我們學習到家庭的規則有關:什麼樣的情緒是被允許的,什麼樣的情緒是被拒絕的。

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完全依賴父母,我們擔心讓父母生氣,我們也希望父母開心,所以我們學會了這些規則,甚至這個緊箍一直帶到了現在。有時候,我不禁想,我是否可以叛逆的哭一次,讓他人不知所措,讓他人著急呢?或者,是否還有其他的辦法?我要怎麼辦呢?我想分享幾個小的建議:

1、記錄分享。我很感謝你的勇氣,在簡單心理寫下自己真實的困境。把我們的感受記錄並分享,既是一次勇敢的嘗試,一次冒險,希望自己的哭聲被聽到,被允許;也是自我哀悼的開始,我們開始面對“糾結”的情緒,包含了愛與恨。我會感覺這也是一封寫給姥爺的信,告訴他,你很難過,你也有些害怕。

2、自我悲憫。我們是否允許自己悲傷,或者我們允許自己悲傷多久呢?我們自己是否願意去靠近內心無助的小孩,是否能願意接納我們內心無助脆弱的部分?也許我們可以給自己一些時間,一些耐心,允許自己悲傷,也允許有時候自己對自己很嚴苛。

3、如果你感覺很悲傷,沒有食慾,心情低落,失眠多夢。也許這提醒你需要一些幫助,無論是醫生或者是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在諮詢中,也許有一個機會,和諮詢師一起傾聽你的悲傷,一起去探索我們學習到的“規則”,解鎖更多可以“被允許”的應對方式等。

也許我的回答也是一封回信,希望我的這封信可以讓你感受到一點點支援和理解,祝好。

— END —

【1】參考資料: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384441/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