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露天電影,大晚上人山人海,抹不去的快樂記憶

現在人們要想去看一下電影並不容易,因為電影票的價格不菲,除非趕上打折季,否則動輒上百元的價格,一般人真不能接受。其實,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時想看一場電影也不併不容易。在農村看電影更難。

並不是票貴,那個時候看電影根本不需要花錢。雖然那時的電影不是數字電影,放映起來也沒有什麼技術難度,但是專業的電影放映員還真是不多。所以每當放電影的時候總是人山人海,無論白天干活多麼辛苦,但是隻要有電影,一定不會錯過。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露天電影,大晚上人山人海,抹不去的快樂記憶

那時都是在露天看電影,不像現在,有各種豪華的電影院,看電影時候可以一邊吃爆米花,一邊欣賞表演。當時看電影都是自己拿一個小板凳,坐在生產隊的空地上或空屋子裡,吃的不是爆米花,因為那個時候爆米花也是奢侈品,只有背爆米花機的人來到村裡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頓爆米花。

彼時看電影主要是吃蠶豆,先把蠶豆用水泡一段時間,泡軟了以後,再放在鍋裡炒熟,這樣容易剝殼,蠶豆也又香又脆。放電影時,首先要用兩根又粗又長的杆子搭好支架,然後將電影螢幕撐開,掛在兩根杆子上。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露天電影,大晚上人山人海,抹不去的快樂記憶

從公社趕過來的放映員開始整理機器,準備放映。孩子們最喜歡見到電影放映員,因為那個年代娛樂活動實在太少,看電影是非常難得的一種奢侈娛樂專案,所以當放映員揹著機器遠遠走來的時候,就會有一群孩子衝過去迎接。

電影放映員不需要吃了飯再來,都是到了村子裡找吃飯的地方,一般都在生產隊長家吃飯。放電影的時候,放映員也會吃蠶豆,之所以吃蠶豆是為了讓他打發無聊的時間,因為電影就那麼幾部,但是在每個生產隊都要放一遍,應該說對於電影的臺詞,放映員都已經滾瓜爛熟了,所以根本看不下去

,吃蠶豆也是無奈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露天電影,大晚上人山人海,抹不去的快樂記憶

放電影的時間一般都在晚上,因為白天的時候光線太亮,影片投射到白色的螢幕上根本就看不清楚。有些小孩子不懂這個道理,非常著急,所以往往早早就把凳子搬過來,在放電影的的地方佔好了位置。

我們這裡放電影的地方,都是在公房的院壩裡,公房是那個年代特有的產物,就是集體的房子。在秋收的時候,這裡用來存放糧食,在開會的時候,這裡就是會議廳,過年過節,表演節目的時候,這裡就是影劇院。當然放電影的時候這裡就是電影院。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露天電影,大晚上人山人海,抹不去的快樂記憶

四川地區稱平地為壩壩,因為每次放電影都是在工房的平地上,所以我們也把露天電影

叫做

壩壩電影。對於農村人來說,看幾遍也不夠,因為那個時候沒有電視,收音機也非常稀罕,放電影的時候,有些人會從很遠的地方趕過來再看一遍。

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有了電視機,再後來又有了網際網路,壩壩電影已經成了人們記憶中的東西。現在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人人一部智慧手機,看電影,看電視,看文藝作品,聽戲曲,非常方便,還能回放,這都是改革開放和科技發展帶給人們的實惠。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