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在靈臺這個地方,有一種情結叫“嗩吶情”

“禮樂文化”自古是中華文明的根基,而在靈臺人的印象裡,過去十里八村的紅白喜事,都離不開嗩吶藝人翻動的手指和喇叭口裡飛出的高亢音符。如今,雖然會吹嗩吶的人逐漸減少,然而依舊有那麼一部分民間藝人在堅持著,用心守著這方神聖的淨土。

在靈臺這個地方,有一種情結叫“嗩吶情”

靈臺嗩吶的特點為音量大,演奏技巧豐富,聲響連貫順暢,音色明亮清澈。在靈臺鄉間,人們習慣把吹嗩吶的藝人喚作“吹鼓手”,高亢激越的嗩吶,低沉慢吟的嗩吶聲,都映照著人們酸甜苦辣的生活。

今年67歲的姚爺爺,作為靈臺嗩吶的傳承人,對於他來說,吹嗩吶已有近五十載了,在他的記憶當中,一把嗩吶幾乎伴隨了他大半輩子。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學嗩吶對他來說是個奢侈的事情,但是因為他對嗩吶的那份痴迷與執著,父母當時並沒有反對。

在靈臺這個地方,有一種情結叫“嗩吶情”

俗話說:“百曲好唱,嗩吶難吹”,在那個嗩吶還不盛行的年代,他憑著自己濃厚的興趣和稟異的天賦,在實踐中勤學苦練,短短的時間內就掌握了吹嗩吶的基本要領。在姚爺爺拜師學藝的時候,根本沒有系統的演奏技法和樂理知識,一切全靠自己慢慢摸索,慢慢悟。在嗩吶演奏技藝中,尤以換氣最難,這幾乎是嗩吶吹奏中的第一道關卡。

在靈臺這個地方,有一種情結叫“嗩吶情”

在靈臺鄉間,但凡有紅白喜事,或者是鄉村廟會,給老人祝壽等場合人們都會請上一班嗩吶,尤其是白事,無論家底薄厚,但凡喪事,吹嗩吶是必不可少的喪葬程式。因而,對於姚爺爺來說,嗩吶不僅是自己的一門興趣愛好,還是自己養家餬口的飯碗。從學會嗩吶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他這一輩子是要過翻山越嶺、走鄉串戶的生活。

在靈臺這個地方,有一種情結叫“嗩吶情”

藝無止境,姚爺爺吹了一輩子,也學了一輩子,在現代文明的不斷衝擊下,紅白喜事上對於嗩吶藝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除了與時俱進,學習當今流行的新曲目外,還得不斷學習其他的樂器。目前他除了會吹嗩吶,他還學會了吹笛子,彈電子琴,吹長號,拉二胡。

我們別看姚爺爺已經年逾古稀,他演奏過程中,我們從他專注投入的神情裡,從他不斷變化的指法中,從他指間和口裡流淌出來的一曲曲動人心絃的嗩吶聲中,我們看得出來,他不愧是一名老手藝人,技藝的嫻熟程度讓我們無不佩服。如今,雖然年事已高,但是在靈臺方圓百里,依然有很高的名望,這些年裡,他帶著自己的這一門古老的技藝,跑遍了靈臺13個鄉鎮的村村落落,從步行到腳踏車、摩托車,直至今日的麵包車,在通訊發達的今天,常常是一個電話,他就開上自己的麵包車,帶著自己的小樂隊去給主家“顧事”,風雨無阻。

在靈臺這個地方,有一種情結叫“嗩吶情”

作為曾受人尊敬的行當,飄蕩了千百年的嗩吶聲,如今別說入心,連入年輕人的耳,都難。姚爺爺當了多半輩子的吹鼓手,看著會吹嗩吶的人越來越少,他多了一絲憂慮,目前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想讓嗩吶這門技藝能夠繼續傳承。

在靈臺這個地方,有一種情結叫“嗩吶情”

一把嗩吶風雨相伴近五十載,已經成為姚爺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繼承的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對嗩吶藝術的熱愛與傳承的精神。而從他吹奏出的一曲曲嗩吶聲裡,我們似乎聽到的是勤勞質樸的靈臺人民對生活或喜或悲或樂或憂的最真切的表達。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