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你必須滿足我的需求,否則我就痛苦給你看!心理學解析受害者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印第安部落流傳著一個關於兩隻狼的古老故事。

部落長老告訴成長中的孩子們:“我經常感覺到,我內心好像有兩隻狼在打架。一隻小氣又貪心,另一隻卻寬宏大度並且而熱心慷慨……”

“那麼哪一隻會贏呢?”孩子們問長老。

長老笑著說:“你餵養的那隻。”

這一則智慧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內心所想或心理狀態,與外界關聯不大。

但是這個人選擇在內心餵養哪一種觀點或想法,往往決定了這個人的內在心理狀態和他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方式與世界相處。

你必須滿足我的需求,否則我就痛苦給你看!心理學解析受害者心理

今天我們所說的這種心理狀態,可能在現實中不太容易區分出來。

因為在這場看似以施暴者+受害者為主線的劇情裡,絕對的壞人不一定是那個表面施暴的人;而被傷害的“好人”,也全然不是大家表面上所見的那麼單純可憐。

典型受害者心理

“你必須滿足我的需求,否則我就痛苦給你看!”

這種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

通常,這樣的人這一種狀態總能成功讓周圍的人感到難堪和不解——一段關係中原本誰也不欠誰,但其中一個人總會把自己痛苦的原因,完全歸結為他人。

在他們眼裡,一切壞結果都是別人造成的,而自己是沒有任何責任的小可憐。

比如,一女生喜歡一個男生,向這個男生告白。結果男生以“抱歉,我不喜歡你這種型別”為由拒絕了她。

你必須滿足我的需求,否則我就痛苦給你看!心理學解析受害者心理

遭此拒絕後女生整日以淚洗面四處哭訴:

“雖然我不是他喜歡的型別,可是我這麼愛他,他為什麼要這麼殘酷的拒絕我,拒絕我對他的真愛?這個世界太殘忍了,像我這種女生,是不是根本不值得被人愛?我太可憐了,就因為愛上了他。”

群眾不明真相迅速圍觀也跟著勸男生:“你雖然不喜歡她,但是也不能這樣折磨她看不起她吧?為什麼你要讓她對這個世界這麼絕望?”

男生有苦難言:“我都做什麼了?只是拒絕她而已,她就喊世界很殘忍,對她不公平,這為啥就一定是我的責任呢?那我招誰惹誰了?”

再比如,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這樣的說法:這件事要不是XXX,也不會變得這樣,為什麼要來怪我。我也是被迫才這麼做的,能不能體諒我。我付出了那麼多,為啥什麼都沒有得到。

以上種種,都明顯透露出受害者心理的影子和特徵。

你必須滿足我的需求,否則我就痛苦給你看!心理學解析受害者心理

擁有受害者心理的人,總是能成功的在一段關係中將別人錯位設定成施暴者,而自己則一直保持受害者的身份,自己從頭到尾完全沒有任何責任,全世界都在欺負和虧欠她。

怎麼樣,感覺到恐懼和甩不掉的粘連感了嗎?

跟這樣表面正常,其實不知不覺中讓你成為撒旦的人交往,久而久之,人就會陷入

“我是不是真對她/他做錯了什麼?”

這種自我詰問中,但其實,細緻梳理事件和關係中的每一個節點你就會知道,有問題的是對方,就是那個看似楚楚可憐的人。讓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探究一下這一類人的心理狀態。

受害者心理行為的心理學解釋

通俗的講,受害者心理是指一個人

將自己的悲慘狀況歸因於外界,或把事情歸因為客觀環境或人力等不可控的偶然性因素,並且透過指責外界來獲得自我寬慰,進而催生自憐心理的一種思維模式。

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不但沒有改變現狀的能力,更習慣於將自己定位為情境中的“受害者”以逃避責任,日常中也表現得比較消極和被動。

“受害者模式/心態”,既是一種常見的思維定勢,也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你必須滿足我的需求,否則我就痛苦給你看!心理學解析受害者心理

一旦一個人進入“受害者”思維模式,他/她就會把他人或外界投射為“加害者”,在實際上把自己和外界對立起來。

這種將一切不快樂不幸福歸咎於外人的方式,雖然使自己短暫獲得同情、安慰甚至照顧,實際上卻是

內在自我的匱乏與人生掌控能力的喪失

被受害者思維模式和心態所控制的人,通常都有以下幾大特徵:

擁有悲劇和自毀的個性

暗含對人生的全面放棄

以愛之名施虐,以聽話之名受虐

在一段關係裡是重度依賴的那一方

把自己的快樂痛苦悉數依附在別人身上

潛意識裡從來不相信自己+完全放棄自己

以上特徵中,我們只從一段關係中展開來解說。

擁有受害者心理的人,在關係裡總是過度依賴,這就會使他人很想要逃離。而他人的逃離,正好就成為了受害者心理的人發洩一切的藉口。

他/她完全拒絕反省自己在一段關係中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而是把自己的一切喜怒哀樂的緣由都堆壘到他人身上,讓人痛苦不已。

你必須滿足我的需求,否則我就痛苦給你看!心理學解析受害者心理

比如,“當初你說你要管我一輩子,所以你要為我下半生的一切負責,你要愛我、對我好、保護我不受到任何傷害”類似的語句和思維,

讓關係中的另一方十分勞累的同時,也十分自責。

通常,生活中許多善良的人會盡力幫助一個他們愛著的受害者。

但是這種幫助與關心,往往不會持續很久,受害者心態會導致對方所需要的關懷成為一個無底洞,無休止的消磨掉心底的愛,人們最終會感到厭倦,慢慢地離開。

受害者思維的人如何自救

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受害者情結,有的人是來自原生家庭,有的來自情感經歷,有的是透過和自己的關係來演自己的這個受害者。

我們應該警惕的是,一個人越是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就越會吸引更多人來演加害你的角色。

但只要我們的潛意識擁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概念,人就會開始拒絕受害者這種角色。

因為,既然都已經是成年人了,就應當拿起自我的責任感,將快樂的權利和人生模式收回自己心中,不再依賴別人,不再隔離自己的智慧。

那麼跳出受害者思維的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呢?

你必須滿足我的需求,否則我就痛苦給你看!心理學解析受害者心理

第一、自我質疑

當你憤怒想要責備他人,將事情一團糟的責任歸咎他人的時候,自我質疑和詰問,可以幫你看清楚周圍環境。你要認真思考:

自己是否真的在精神虐待他人,並以此為藉口就為逃避自己的責任。

第二、確認自己的優點。

當你發現和確認自己的優點之後,你會不由自主的放開緊抓不放的那個人的手,進而發現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你必須滿足我的需求,否則我就痛苦給你看!心理學解析受害者心理

第三、充分尊重自我。

一個不尊重自己的人,其內心也往往缺乏安全感和自信。與其寄希望於他人給予,不如自己發現自己的寶藏。你從自己身上確認的越多,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熱愛也就更多。

跳出受害者思維和心理狀態,需要對自己有所期待與期望。希望每一個你,都能在對自己的期望中發現自己的可貴之處,樹立起強大的內心,擺脫對他人的依賴。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