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魏國是怎麼滅亡的?秦國輕易就打到了魏國首都,魏王被殺,真可惜

大家好,我是讀者。關注我,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文化歷史世界。

就在王翦大軍伐燕,李信深入遼東追殺太子丹的同年,王翦之子王賁開闢南部戰線,伐楚有功,奪取了十幾座城邑。現在看看天下局勢,韓、趙兩大強國不復存在,魏國還剩下半條命,燕國已經失去了大本營,殘餘勢力龜縮遼東,翻不出多大的浪花,只有楚國和齊國尚存一戰之力。嬴政開始動楚國的腦筋了,和李信商量:“吞併楚國的話,你感覺用多少兵力才夠呢?”

魏國是怎麼滅亡的?秦國輕易就打到了魏國首都,魏王被殺,真可惜

李信年輕氣盛,自信滿滿:“20萬人就足夠了。”

嬴政再去諮詢王翦,老將軍的答覆是:“非得有60萬人不可。”

這樣一種有前後次序的問答,自然會產生錨定效應。李信的答案成為拋在嬴政心裡的錨,等嬴政再一聽王翦的答案,自然無法接受,認為王翦老了,畏手畏腳沒了鋒芒。

兩套方案一比較,結論很明確。就這樣,嬴政派李信、蒙恬統率20萬大軍伐楚。至於王翦,主動請了病假,休假養生去了。

《資治通鑑》這段記載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司馬遷犯了一個錯,和李信同行的秦國將領並不是蒙恬,而是蒙恬的父親蒙武,司馬光把這個小錯誤照抄了下來,實際上根據《史記·蒙恬列傳》,蒙恬還要等到4年之後才獲得軍職,率軍出征。

嬴政派李信掛帥伐楚,從管理學角度來看,實在是有失輕率了。李信並沒有指揮大部隊的經驗,他的軍功主要來自深入遼東追殺燕太子丹,一直追到太子丹藏身的衍水。當時李信只帶了幾千人,輕師襲遠,這種打法和伐國之戰完全是兩碼事。

轉過年來,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國兩線作戰,一是李信、蒙武南下伐楚,二是王翦之子王賁東進伐魏。我們先看王賁這條線。

魏國是怎麼滅亡的?秦國輕易就打到了魏國首都,魏王被殺,真可惜

早在戰國初年,魏國和秦國大打拉鋸戰,爭搶河西之地,魏國這邊先後有李克、西門豹、吳起這些耀眼的人物,讓秦國吃盡了苦頭,而從魏惠王以後,魏國不斷走起了下坡路,不但河西之地盡歸秦國所有,西部領土又不斷被秦國蠶食,信陵君的勝利雖然輝煌,卻如同迴光返照。到了如今魏王假當政的時期,魏國之於秦國已經毫無戰略縱深可言了,王賁的軍隊輕易就打到了魏國首都大梁。

前邊講過,當年魏惠王遷都大梁,苦心經營,在周邊興修水利工程,首先開鑿了一條運河,把黃河水引進圃田澤,然後又挖了一條大型灌溉渠,引圃田澤的水來澆灌農田。由圃田澤開鑿的鴻溝水系連線起濟水、汴水、泗水、睢水等中原河流,使大梁周邊不但糧食產量提高,而且航道密佈,水運發達。

魏惠王一定不曾想到,若干年后王賁打到大梁城下,面對如此發達的水網,正好因勢利導,開挖鴻溝,引黃河水灌大梁城。3個月後,大梁城牆被水沖壞,魏王

在投降之後被殺,魏國就此滅亡。

魏國是怎麼滅亡的?秦國輕易就打到了魏國首都,魏王被殺,真可惜

問題來了:魏王假明明已經投降了,為什麼會被殺掉呢?這可不是秦國的一貫作風啊。

如果是正常而明智的處置,無論魏王假是投降還是被擒,應當異地安置,就像秦國對韓王安、趙王遷一樣。為什麼偏偏要殺掉魏王假呢?

這很可能是司馬光搞錯了。在《史記》的記載裡,要麼說魏王假投降,要麼說魏王假被擒,唯獨沒說他被殺。被殺的說法出自《列女傳》,可靠性不高,卻被司馬光采錄過來。無論如何,王賁一戰決勝負,魏國全境就這樣被納入秦國版圖。

司馬光在《稽古錄》裡總結魏國的興亡教訓,說魏文侯以禮賢下士開國,魏惠王輕易把商鞅拱手送給了秦國,從此秦國一天天變強,魏國一天天沒落。等到信陵君閃亮登場,儘管他的去與留直接關乎魏國的盛衰,但魏安釐王還是免不了心生猜忌,所以信陵君一死,就註定了魏國的滅亡命運,可見賢者之於國家有多麼重要。

司馬光的觀點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人才的去留決定著國家的興亡。

這是儒家的老生常談,真正的難題是怎樣才能識別人才,管理人才。

話說回來,王賁滅掉魏國之後,《資治通鑑》記載,嬴政派人去見安陵君,提出了一個土地交換方案,要以500裡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的回覆是:“雖然大王您這麼厚道,以大換小,但我這片土地是從魏國先王那裡接受來的,我得一直守好,不敢交換。”嬴政竟然很欽佩安陵君的道德情操,不換就不換吧。

魏國是怎麼滅亡的?秦國輕易就打到了魏國首都,魏王被殺,真可惜

關於安陵君,你應該還有

印象

。當初信陵君指揮國際聯軍大敗秦軍,卻被秦國一座小小的管城擋了路,久攻不下。管城守將原籍安陵,父親縮高也還住在安陵,而安陵正是魏國下面的一個封國。於是信陵君派人去見安陵君,要把縮高請出來,利用父子親情給管城守將施壓,沒想到安陵君軟硬不吃,事情就是辦不成。

嬴政打交道的這位安陵君未必還是信陵君打交道的那位安陵君,但即便不是同一個人,做派簡直如出一轍。那麼問題來了:以安陵彈丸之地,哪有和秦國談判的資格呢?即便安陵君真有這份操守,但嬴政怎麼會有這份閒情逸致跟安陵君談條件呢?就算嬴政並不是真的想談條件,只是設計一個圈套,

騙安陵君獻出土地,但是,秦國連偌大一個魏國都吞了下來,端掉小小的安陵還不是舉手之勞,哪裡還用得著誆騙呢?所以這整件事,怎麼看怎麼不合情理。

考察出處,《資治通鑑》的這段記載,是把《戰國策》的一段長篇大論刪節來的。《戰國策》的原始版本文采很好,經常被古文選本收錄,我們熟悉的《古文觀止》就有這篇,題目叫《唐睢不辱使命》,我們在中學語文課裡都學過的,說的是安陵君擔心惹惱嬴政,就派了一名叫唐睢的高人出使秦國,唐睢在嬴政面前不卑不亢,甚至拔劍挺身,要跟嬴政拼命,把嬴政搞得灰頭土臉的,鄭重向唐睢道歉,說自己現在明白了,之所以韓、魏這樣的強國都滅亡了,安陵君卻能憑著區區50裡的地盤存活下來,都是因為安陵有唐睢在啊。

魏國是怎麼滅亡的?秦國輕易就打到了魏國首都,魏王被殺,真可惜

大家在讀中學的時候,聽嬴政講何謂“天子之怒”,唐睢對之以“布衣之怒”,又是“彗星襲月”,又是“白虹貫日”的,辭鋒咄咄逼人,氣勢激盪人心,不會產生什麼懷疑。但現在我們在編年史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這段內容,馬上就會感覺難以置信。嬴政剛剛遭遇過荊軻的行刺,怎麼可能允許唐睢這位外國使臣帶劍上殿,和自己面對面呢?假如真的可以的話,那麼荊軻當初又何必煞費苦心地弄一把淬毒匕首,藏在地圖的卷軸裡呢?

《資治通鑑》雖然刪掉了唐睢出使的內容,連帶著抹去了拔劍挺身這種不可靠的細節,但依然不能使嬴政找安陵君交換土地這件事顯得合理。但是,秦國也許真的放過了安陵,未加吞併,就像先前處置衛國一樣,政治上表現出來尊重傳統,不斷

香火的高姿態,又不必擔心小小安陵真能發動叛亂。

安陵的下落究竟怎樣,歷史並沒有留下記載,我們的推測也只能做到這一步了。

王賁這條線順風順水,李信那條線

有怎樣的發展呢?我們下一講再談。

上期回顧:

趙嘉為什麼建議殺死燕太子丹?把盟友往火坑裡推,保命要緊!

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下期再會!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文史重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