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春秋》?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春秋》?

《春秋》相傳是孔子根據魯國史書編修而成,記載的是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共計十二代國君、兩百四十二年的歷史,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書中記錄的都是

各諸侯國的重要人物以及國與國之間的重大事件

你可能有疑問,那麼久遠的歷史,我還有了解的必要嗎?

無論是從社會制度、生活環境,還是經濟水平、科學文化,我們與古代都有巨大的差異,相對於我們現在的日新月異,稱那時為蠻荒都毫不過分,它能對我們有什麼借鑑意義?

我們讀《春秋》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個人認為,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好處:

第一,《春秋》是信史,閱讀《春秋》是我們瞭解春秋時代最便捷、最可靠的途徑。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孔子“乃因史記《春秋》”,意思是依據原有的史書記載作了《春秋》,同時還說孔子作春秋的方法是“

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也就是對原有史書有刪改,有保留,如此形成的《春秋》盡善盡美到了連高徒子夏都提不出一點意見的程度。

所以,即便是孔子在修訂過程中對史書記載有所刪改,但不會違背史實。另外,春秋時期雖然各國皆有本國史書,可惜經過無數戰亂、朝代更迭之後,現均已失落無考,只有孔子留下的這部《春秋》可供閱讀。因此,

《春秋》也成了那個時代碩果僅存的一部史書

,不僅是我們瞭解春秋時期歷史的不二之選,也是瞭解西周時期禮樂制度和文化思想的重要資料。

第二,《春秋》寄託了孔子恢復禮樂秩序、撥亂反正的政治理想。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春秋》?

周王朝以禮樂制度治理天下,建國初期倒也國泰民安。但隨著歲月流逝,周王室勢力逐漸衰微,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都城被犬戎攻破,西周滅亡,繼位的平王只能依靠各國諸侯護送,才能平安東遷,定都洛陽,史稱東周。此時的周王室,已經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了,其實力還不如一個諸侯國,春秋亂世正是由此而始。

孔子見天下諸侯為爭奪地盤,戰亂頻起,民不聊生,他認為,只有大家都遵守周禮,辦事都有個規矩,就不會你打我、我打你了,天下也就能重回到西周初年

國泰民安的狀態,所以,恢復禮樂成了他畢生追求。

為了實現理想,他在治政期間不斷推行自己的理念,甚至不惜周遊列國去遊說各國國君,可惜最終也沒有成功,迫於無奈,他只有著書立說,把自己恢復禮制、施行仁政的理念全部傾注到《春秋》之中,體現在字裡行間之上,即所謂“

春秋筆法

”,一字之差,忠奸立辨。

閱讀《春秋》,我們能深刻地感受到,這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如何透過一支史筆去影響天下的。

第三,《春秋》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文化的基礎。

《春秋》成書之後,備受後世推崇,閱讀學習者紛至沓來。尤其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了歷朝歷代統治天下的工具。兩千多年曆史中的許多沿革、爭議、改變,從風俗到立法,從秦朝郡縣制到明代大禮議,甚至從夷狄論到文學觀、價值觀,都可以一路追溯到《春秋》的世界。

所以,只要我們還生活在中國這個國度,甚至即便身處他國,只要你還要和中國人打交道,都有必要了解一下《春秋》,因為,

它是理解中國傳統的第一塊敲門磚,是中國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底層邏輯,也是中國人處理解決一切問題的思維密碼。

可是,

當你真的興沖沖翻開《春秋》之後,你會發現,書中內容不僅枯燥無味,而且根本看不懂

,因為記述內容非常簡練。簡到什麼程度呢?

這麼說吧,

全書記載了242年的歷史,但只有區區16000餘字,平均到每年只有66個字,平均到每件事就是十幾個字

,也就是一句話。基本都是這個樣子的:“某年某月,發生了某事”,“某年某月,某人去了某地”,“某年某月,某國攻打某國,贏了”,“某年某月,某國攻打某國,輸了”。

下面是隱公元年的正文內容截圖,感受一下: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春秋》?

是不是有點欲哭無淚的感覺?這寫的都是什麼和什麼啊?簡直就是流水賬。就算古文表達的內容比現代漢語豐富,但僅僅靠十幾個字想把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說清楚,也是難於登天。所以你看不懂是正常的,不但你看不懂,其實古人自己也看不懂。

正因《春秋》記事太過簡略,後面才不斷有人給它做註釋,比較有名的且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的就是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即便是有了這三本註釋,因為都是古文版的,今人讀起來還是有些困難,加上兩千多年的歷史變遷,即便看懂了原文,理解起來也還是有困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後續我將陸續分享一下自己的閱讀心得,希望能幫你讀透《春秋》

,感興趣的話,請持續關注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