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杜甫:黃河情緣與家國情懷

杜甫:黃河情緣與家國情懷

杜甫:黃河情緣與家國情懷

杜甫:黃河情緣與家國情懷

06:10

未知來源

杜甫:黃河情緣與

家國情懷

杜甫:黃河情緣與家國情懷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千百年來,兩岸百姓生於此,文人墨客作詩於此,誕生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詞篇章,成為了寶貴的黃河文化遺產。

杜甫:黃河情緣與家國情懷

杜甫,出生於河南鞏縣,從小就在黃河邊長大,自然對黃河有著不一樣的情感。在他的一生命途中,無論身處朝堂,還是漂泊他鄉,黃河都承載著他對家國天下的感懷。

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秋,黃河發大水。河南、河北二十四郡都遭受著黃水氾濫之災,而此時杜甫的弟弟杜穎正任臨邑縣(今屬山東)主簿。因遭遇洪水災害,弟弟杜穎寫信給杜甫介紹當地黃河災情氾濫的情況。杜甫收到來信後,回覆了一首題為《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的詩來安慰他。

詩中這樣寫道:“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卻倚天涯釣,猶能掣巨鰲。”意思是說,在這個水災不斷的季節,我的生命也如同飄零在水面上的木梗一般,既沒有找到紮下來的根,也沒有找到可以下錨停泊的港,但我卻還想著順利渡過這洪水連天的水澤之鄉,往東海的度索山上去採摘我心中的蟠桃。弟弟,這個時候,如果用蟠桃做餌,到這茫茫大水的邊際垂釣巨鰲,或許這巨鰲能夠為我們平服這場河觴之災。

杜甫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他對身處水災中的人民生命財產十分關心,但面對黃河氾濫的洪水,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只有靠想象來表達為民除災的美好願望。在杜甫的眼中,黃河雖有功於兩岸的子民,但他更關注水患對周圍群眾的危害,這也與他始終關心民生疾苦的情懷是分不開的。

在安史之亂之初,杜甫曾從華州回過一次家鄉。在返回華州的路上,他路過黃河沿岸,見到沿途官兵抓丁擾民、民不聊生,於是寫下了“三吏”和“三別”的名詩,詩中都提到了與黃河有關的事和地方。如在《新安吏》中提到“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其中“白水”指的就是黃河;在《石壕吏》中提到,“急應河陽役,猶得備層炊”,其中“河陽”即在黃河邊;在《潼關吏》中提到,“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其中“桃林”是指潼關北臨黃河的桃林塞。此時的黃河是多災多難,與戰爭聯絡在一起的。

杜甫:黃河情緣與家國情懷

後來,安史之亂暴發。這一仗一打就是八年,杜甫也從此離開了故鄉,西走秦隴,南下巴蜀,餘生再也沒有回到黃河來。

儘管流落他鄉,但杜甫始終沒有忘記黃河。他見到巴蜀的江河,總是想到自己家鄉的黃河,於是寫出了“巫峽忽如瞻華嶽,蜀江猶似見黃河”。他時刻打聽黃河岸邊的訊息,但聽到的總是令人憂心的訊息:“至今大河北,化作虎與豺。”當得知家鄉附近的兩京地區已被安史叛軍所佔領,而大西北黃河中上游的廣大地區也被吐蕃侵佔,杜甫本人痛苦不已,專門作詩《黃河二首》,道出了心中的悲憤。從此,黃河作為杜甫苦難的家國象徵,為杜甫所懷念不已。

杜甫筆下的黃河,超脫了對黃河流域外在美的歌頌。杜甫借黃河表達悲憫之情的同時,也側面描繪出了黃河文化性格中的另一面。

杜甫:黃河情緣與家國情懷

主播丨劉子楊

稽核丨陳銳

監製丨樊弋滋

統籌丨羅景月 鄧婉穎

文案丨王瑜(見習)

責編丨楊思萌(實習)

美術設計丨楊樺 趙墨

音訊丨張玉峰

參考資料丨

《黃河詩詞的文化藝術價值與現實意義探析》

《李白、杜甫與黃河》

《時空轉換視角下杜甫詩歌中的黃河書寫》

中國水利報社新媒體中心(影視製播中心)出品

(收聽更多《大河脈搏》文章,請關注“中國水事”微信公眾號,從選單欄—主題欄目—大河脈搏獲取更多內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