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我國傳統文字中,本來沒有“她”和“它”,這兩個代詞是誰發明的

在中國傳統的語言文字中,第三人稱代詞多用“伊”或者“他”字代表,這其中並沒有男女性別的區分。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前,“他“字是兼稱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的;在此前後較長一段時間內,“伊”字則被專門用來指女性第三人稱。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常用的特指第三人稱(物稱)的“她”和“它”兩個字,是近代才有的。說到這件事,就不得不提起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人物——我國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劉半農。

我國傳統文字中,本來沒有“她”和“它”,這兩個代詞是誰發明的

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人物劉半農像

(免責宣告:本文內容系作者原創,圖片素材來自網路,僅為配合敘事之用,感謝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近代“五四運動”時期,一切舊的語言都受到了衝擊,面臨重新估價的局面,籠統使用“他”字的情況就被對語言感興趣的劉半農注意到了。他考慮了很久,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主張造一個“她”字,來特指女性第三人稱。由於在當時他這個想法並不是十分成熟,比如這個字如何注音、發音,以及使用方法等問題還沒有想清楚。而只是在朋友中間順便講了一下。不久,劉半農這個建議,引起了周作人(魯迅(周樹人)的弟弟,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的重視,並專門寫了文章擬提倡和推廣劉半農的這個想法,這才引起了人們的廣泛爭論。

我國傳統文字中,本來沒有“她”和“它”,這兩個代詞是誰發明的

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周作人像

1920年6月,已到國外留學的劉半農,在讀了國內關於此事的爭論文章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專門寫了一篇研究文章《“她”字問題》,發表於同年8月9日上海的《時事新報﹒學燈》專欄。這篇文章從翻譯和閱讀外國文章的角度,提出了創造“她“字的必要性。他舉了一個很具體、很生動的例子:“他說,‘他來了,誠然很好;不過我們總得要等他。’”這種語言方式在外國文章中使用得很多。但倘若按照“他”字表示一切第三人稱的辦法,就會出現上面使人摸不著頭腦的現象。而如果採用一個女性的“她“字,一切便會豁然明朗了,“她說,‘他來了,誠然很好;不過我們總得要等她。’”

我國傳統文字中,本來沒有“她”和“它”,這兩個代詞是誰發明的

周樹人(魯迅)和周作人合影

在文章中,劉半農還為解決“他”和“她“難以區分字音這一問題作了初步的探討。他在文中說道:原來的“他”字本有兩個讀音,一個是用於口語輕聲不加聲調的(ta),另一個則是用於書面朗讀加聲調一聲的(ta),我們不妨暫定‘他’和“她”為同音,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在文章的最後,劉半農還順便提出一個新的設想:應當再取一個“它”字,以代替一切不具備生命的物體時使用。

從那兒以後,“她”和“它”這兩個字作為人稱代詞,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並且得到了官方的默許。1932 年教育部正式把“她”列為常用字,逐步地走上了社會、文學、文字和政治的舞臺。

謝謝閱讀!

嚴正宣告:本文內容系作者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嚴禁以任何形式搬運、抄襲、拆解部分或者全部內容。版權所有,如有侵權,一經發現,必將追究責任!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