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史記》為啥沒有劉邦父親的真名?兩人關係不簡單,劉邦心裡有事

說個有意思的,《史記》記載:劉太公並不是劉邦的親生父親。

一個雷電交加的日子裡,劉邦的母親在水邊堤壩上睡著了,他父親來接時,看見一條蛟龍趴在劉媼身上。

等劉太公喚醒她,劉媼說自己在夢中遇見了神人,遂有了身孕,生下劉邦。

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史記·高祖本紀》

按照太史公的說法,那劉太公肯定不能算劉邦的親生父親,夢中神人或者那條蛟龍才算。

《史記》為啥沒有劉邦父親的真名?兩人關係不簡單,劉邦心裡有事

當然,這種感孕而生的橋段不過是帝皇慣例,如附寶被雷劈生黃帝,簡狄吞玄鳥蛋生商祖契等等,都是為了達到迷惑百姓,確立君權神授思想的目的。

說不定司馬遷下筆的時候,也是邊寫邊吐槽來著,所謂“劉太公並不是劉邦的親生父親”一說,也只是我的調侃。

但是,劉太公跟劉邦的父子關係的確比較微妙,甚至劉太公能當上太上皇,也有故事在其中。而最值得玩味的,體現在史料中。

在《史記》記載中,“太公”與“媼”只是分別對男性及女性老人的尊稱,不是兩位老人的真名。雖然唐代司馬貞考據文獻注《史記索隱》,提出劉太公叫劉煓,字執嘉,但不能讓人盡信。

《史記》為啥沒有劉邦父親的真名?兩人關係不簡單,劉邦心裡有事

諸君細思,劉邦身為大漢一朝開國皇帝,其父母名諱豈能用代稱?朱元璋布衣出身,其父親

還有大名朱世珍流傳於世。

除非,劉邦本人不願意父母名留青史,這也解釋了為啥司馬遷要避諱其真名用上尊稱。

可到底是什麼心理,導致身為人子的劉邦做出這種選擇,歷史又埋葬了哪些真相?

今天,我就分三個階段,好好聊聊這對天家父子的故事及複雜關係。

《史記》為啥沒有劉邦父親的真名?兩人關係不簡單,劉邦心裡有事

起義前,劉太公恨鐵不成鋼,劉邦心裡憋了一口氣

劉邦並不是普通的農民家庭出身,劉氏家族祖上也曾闊過。《漢書·高帝紀》記載劉氏曾是魏國大夫,劉邦的祖父還曾擔任過魏國的豐公,即豐邑縣令一職。

秦統一後,劉氏衰敗,淪為寒門,但劉氏在豐邑和沛縣兩地的影響力還在,劉太公也是有幾分矜持自傲在身上的。

他一共生了四個兒子,劉邦排名第三。老大老二雖沒有大出息,但總算老實本分,奈何老三劉邦是個混世魔王的性子。

劉邦不聽老爹劉太公的話,不僅不願跟家人一起下地勞動,還到處鬼混,堪稱古代版街溜子。

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身為家長的劉太公,自然很是不喜劉邦的遊手好閒,常常批評他不如兩個哥哥勤勞努力,以後肯定沒兩個哥哥有出息。

可以想象,劉太公在訓斥劉邦的時候,語氣很重,甚至動了手也不說定。要不然,劉邦也不至於一直死死記在心裡不能釋懷,直到統一天下稱帝后,還要舊事重提出一口氣。

《史記》為啥沒有劉邦父親的真名?兩人關係不簡單,劉邦心裡有事

漢九年,蕭何大興土木建造的未央宮竣工,劉邦大宴群臣。他喝得高興了,藉著向父親劉太公祝壽的機會問道:

“當初您不是說我遊手好閒,沒有哥哥勤勞努力,不能創一番事業嗎?可如今我的基業跟哥哥比,誰更多咧?”

說完,殿上群臣高呼萬歲,大笑取樂,我們可以想象劉太公當時有多尷尬。

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史記·高祖本紀》

可見,劉邦的確從小就憋了一口氣,他希望闖出一番名堂來讓父親刮目相看。

所以,在他看見秦始皇出巡時,才會發出“大丈夫當如是”的感嘆。

《史記》為啥沒有劉邦父親的真名?兩人關係不簡單,劉邦心裡有事

起義中,劉太公既驕傲又埋怨,劉邦成大事不拘小節

劉邦廝混了幾年,雖然混上了一個亭長,但依舊不為劉太公所喜。畢竟,從他需要親自押送徒役去驪山服役就可以看出,亭長也只是個不入流的小吏。

如果天下不發生大的變動,按他吊兒郎當的活法,他還真不一定能攢下超過哥哥的家業。

但,時勢造英雄,公元前21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病逝沙丘,天下有心之士蠢蠢欲動。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徹底拉開秦朝二世而亡的序幕。

劉邦此時已經39歲了(一說48歲),卻沒有忘記年少時的志向。他積極參與這場天下逐鹿的大戲,並一步步取得勝利,親手覆滅秦朝,被封為漢王。

《史記》為啥沒有劉邦父親的真名?兩人關係不簡單,劉邦心裡有事

這個時候,遠在沛縣的劉太公估計是驚訝且驕傲的。既驚訝浪蕩子劉邦大器晚成,又驕傲有子如此。然而,沒多久劉太公就驕傲不起來了。

隨著劉邦勢力的壯大,終於走到了與西楚霸王項羽爭天下的地步。最開始,劉邦被打得丟盔棄甲,彭城之戰中連老爹和老婆呂雉都丟給了楚軍。

後來,攻守之勢反轉,劉邦把項羽困在了滎陽。項羽急了,令人把劉太公拉到城牆上,旁邊燒一口大鍋,威脅劉邦不退兵就煮了他父親。

結果,劉邦成大事不拘小節,說出了那段不要臉的千古名言:

“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我們倆

曾結拜過,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真想

自己父親的話請不要客氣,能分我一杯羹是最好了。

《史記》為啥沒有劉邦父親的真名?兩人關係不簡單,劉邦心裡有事

我們常說,為了成就大業往往就有犧牲,可沒人願意成為犧牲的那部分人。

此時年近古稀的劉太公被綁在城牆上,馬上就要被丟進大鍋裡煮了,兒子卻說出這種話。大家易地而處,即便知道劉邦是對的,難道心裡真能沒有埋怨?

幸好項羽這人雖然殘暴,但的確有一股王霸氣,看見威脅沒用,乾脆放回了劉太公、呂雉等人。

劉太公安然返回,但父子倆的關係也有了更深的裂痕。

《史記》為啥沒有劉邦父親的真名?兩人關係不簡單,劉邦心裡有事

統一天下後,劉太公躬身相迎,劉邦揚眉吐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見這種情況,小時候唯唯諾諾的孩子出人頭地後,年老的父親就由強勢轉為弱勢,事事聽從孩子的意見。

劉太公和劉邦的關係也是如此,甚至更勝一籌。要知道古時候,君臣身份遠遠大於父子身份。

一開始,劉太公並沒有理解這個道理。他還曾以父親的身份,干預劉邦的決定,催促劉邦給大哥劉伯的兒子劉信封侯。

這下可徹底激發了劉邦的逆反心理,因為他給幾個兄弟宗親都封王封侯,唯獨留下劉信是有原因的。

《史記》為啥沒有劉邦父親的真名?兩人關係不簡單,劉邦心裡有事

劉邦未發跡時,經常帶著狐朋好友去大哥大嫂家吃白食,這惹得大嫂極度不滿,故意敲鍋以示“羹盡”。這讓年輕時極好面子的劉邦丟了大人,一直記在心裡。

劉邦心想,父親你非要我封侯也可以,那就讓劉信徹底成為天下人的笑柄吧。遂封劉信為羹頡侯,所謂羹頡,即用飯勺刮鍋底之意,充滿了諷刺意味。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邦的確挺記仇,啥事都要記

小本

本上,但這其中必有劉太公弄巧成拙的因素。封侯大事,事關君權,父母子女、妻妾兄妹,皆不能染指!

史書上說統一天下後劉邦很孝順,每隔五天都要去朝見一次劉太公,還要行普通老百姓父子的禮節。可這事很明顯就是作秀,真孝順就不會說出分我一杯羹的名言。

《史記》為啥沒有劉邦父親的真名?兩人關係不簡單,劉邦心裡有事

果然,劉太公封為太上皇一事便暴露了劉邦的真面目。

劉邦經常來拜見劉太公,劉太公拎不清,但有人懂啊。管家勸劉太公道: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

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

劉太公一聽是這個道理,之後劉邦來的時候便抱著掃帚在門口迎接。劉邦雖然立馬下車來攙扶劉太公,但心裡不知道有多高興。

不然,他登基都好幾年了,為啥要出了這事後才封劉太公為太上皇。這點連司馬遷也不好替他圓謊,寫道:

“心善家令言,賜金五百斤。”

咦,俺劉邦心裡就是高興你這位管家會說話,必須得賞賜你500斤黃金!

《史記》為啥沒有劉邦父親的真名?兩人關係不簡單,劉邦心裡有事

這時已是大漢六年,劉太公已八十餘歲,才終於登上尊位。古時候醫療條件差,劉太公又有亂世被俘的經歷,身體也是每況愈下,最終於大漢十年去世。

至於劉太公當上太上皇后有沒有納妾,和生孩子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沒有。畢竟這個歲數和身體,真的是有心無力了。

結語

從劉邦和劉太公這對父子三個階段的地位及關係轉變,我們可以清晰看出原生家庭對劉邦未來的影響,也能看到劉邦龍袍加身後越加淡漠的親情態度。

我相信劉邦和劉太公之間肯定還有更多的衝突和故事埋葬在歷史長河中,不然不足以解釋劉太公失其名這件事。

自古天家無親情,誰擁有這份至高無上的權力,就會臣服於這份權利,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孤家寡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