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古詩三首解讀農曆九月:九月授衣,九日重陽,可憐九月初三夜

迎接農曆九月,古詩三首說九月,可憐九月初三夜

當現代的人沉浸在夏天剛走的涼爽裡,古代此時,卻到了季節的晚秋。

農曆的九月,是公曆十月左右,暑氣消散,天氣清和,正是休假旅遊的好時段。當代的官假,有國慶節,商業節日有雙十,清爽風日,靚衣美飾,是一年中供需兩旺,且最為休閒的時段。若說起這個月是傳統的晚秋,只怕很多現代人都詫異,秋天就這麼到了最後?我們以為剛開始呢。

古代的九月也是忙碌和興奮的時期。

因為,此階段是稻子等農作物秋收的季節,也是很多果樹成熟,忙於採摘上市貯藏的時段。

隨著溫度下降,天氣由熱轉涼,並且逐漸微冷。但是陽光明麗,雨水減少,是稻田棉花重要的收穫季,這就是秋收。春種一顆谷,秋收萬粒糧。但是收穫是為了應對漫長的寒冬和荒年。

人們在收穫莊稼的同時,要及時準備秋冬的衣裳。所以九月在古代也相當忙碌。

古詩三首解讀農曆九月:九月授衣,九日重陽,可憐九月初三夜

九月授衣

先秦周朝的《詩經》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且這首詩在這個句式上重複兩次。

那是什麼意思呢,是強調,自農曆七月開始,天象就由夏季轉向秋季,要人們提前做準備,到了農曆九月份,是必須做好秋冬的衣裳。因為九月來了,不比夏天,這個時段,是必須穿戴齊整的衣裳的,最主要的功能還是禦寒保暖,另外一個功能,就是社會禮儀上的。隨著夏天暑熱過去,人們要開始正常的社會交往和生活,衣裳是身份職業的標配,是基本的社會禮儀。

所以最忙碌的就是家庭主婦,宮廷織女,貴族的使女,九月風日舒適,她們卻不能閒著,要紡紗織布,做成衣裳。而陪伴她們的往往是秋夜的蟲鳴,伴隨織布機和剪刀的聲響。

唐朝之前有沒有特定的“授衣節”,沒有歷史資料和文字流傳下來。

但是到了唐朝唐玄宗天寶時期,多了一個“授衣節”,他的意思是,古代就有九月授衣一說,九月一日,我放十五天假,你們回去準備秋冬的衣裳,順帶祭祀一下你們的祖先,然後再回來上班。這個假日一直延續到唐朝末年。

那麼授衣假長達半月,涵蓋了重陽節,大家紛紛迴流到家鄉,倒也充分拉動了經濟內需。

古詩三首解讀農曆九月:九月授衣,九日重陽,可憐九月初三夜

“公門懸甲令,浣濯遂其私。

晨起懷愴恨,野田寒露時。

氣收天地廣,風悽草木衰。

山明始重疊,川淺更逶迤。

煙火生閭里,禾黍積東菑。

終然可樂業,時節一來斯。”

中唐 · 韋應物《授衣還田裡 》

這是中唐時期的韋應物看到衙門口張貼的告示,告知他可以回鄉過授衣節。這對於家鄉在京城不遠的官員實在是個好事。實際這也是朝廷體恤基層官員的勤勉,讓他們有時間回鄉幫助秋收,孝順父母,祭祀先祖,感恩國家。這是封建時代家國一體的良好執行時段。

他一早上起來,就懷著激動歸鄉的心情,走出都市,在回鄉的路上,看到了壯闊的秋景。

田野上秋露一片,風色微冷,莊稼成熟,草木呈現成熟後的衰敗。

但是秋天的山水,別有清麗,重疊的遠山,蜿蜒的溪水,之間是大片的成熟的收割後的農田,炊煙裊裊。

秋是衰瑟,也是成熟,秋是淒冷,卻也熱鬧溫馨。

他看到的是秋天裡人們安居樂業的喜慶和勤勞,沖淡了秋天的淒冷,別有一種人間的新美。

授衣節到宋朝,往後延,延遲到農曆十月一日,民間重視給先人燒祭寒衣。

從換季上來講,農曆九月,也是需要服裝的剛需時段,自古以來,衣裳的需求和消費,農曆九月,就是一個不可忽視高峰。冷暖人間之冷暖,重在九月。

清朝黃景仁一句詩寫了無錢製備

秋衣

的悲苦“全家都在秋風裡,九月衣裳未剪裁。”來說明九月和服裝在生活上的密切相關。

古詩三首解讀農曆九月:九月授衣,九日重陽,可憐九月初三夜

九月重陽

重陽節起源先秦,季秋是古代秋收祭祀太陽神以及諸神的日子。

到了西漢,術學道學流行,九月九日,有著數字以及陰陽五行上的吉利,在西漢,宮廷流行九月九日,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的內廷傳統。在豐收的季節,採集靈草靈藥,辟邪祛病,嚮往祈福長壽長生。

而這種內廷傳統,很快在民間流傳。桂花在漢朝宮廷也是名貴的長生養生酒,但是這個時期北方民間桂花不多,但是菊花還是非常普遍的。重陽節飲用菊花酒,戴茱萸流行下來。

為什麼那個時候的人們如此熱愛菊花和茱萸呢?原因真的很簡單,當時醫藥提煉和推廣都不發達,也沒有如今這樣的醫療體系,人們只能就近從自然界中獲得可以利用的一切藥材和資源。菊花和茱萸被當時認為是能夠有效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的。連秋天的太陽,露水,也作為一種利於人健康的存在而利用。

所以重陽節登高,喝菊花酒,敬畏自然之神,成為一種風俗綿延下來。

古詩三首解讀農曆九月:九月授衣,九日重陽,可憐九月初三夜

“世短意恆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悽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東晉 · 陶潛《九日閒居並序》

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陶淵明的晉朝離漢朝相去不遠。那個時候,九月九日,又叫重九。他談到了當時的人們為什麼喜歡九月九日,因為人生苦短,人們渴望健康長久。

也就是“九月九日”天然含著久久的美好願望,長久的日月,長久的人生。

要知道東漢到三國魏晉時期,中國人口由6000萬,銳減到不足一千萬。天災人禍,使得人們渴望健康長生。在缺醫少藥的時代,連九月九日這個日子,都充滿了內心的虔誠和願望。

所以當九月九日來臨的時候,舉世都愛著這個日子。

這個日子,有美麗的露水,炎熱的風已經消散,有澄澈的空氣,景色乾淨。

有大雁在天上飛翔。

這個日子,要喝酒,加速血液迴圈,驅除心中的焦慮,這個日子,要吃菊花,菊花可以延年益壽。

時到今日,九月九日,仍舊是喚起人們內心美好永恆的日子和數字,就算不再焦慮早夭和疾病的摧殘,也會有著感情長久,人生幸福的含義。

正是重陽節從開始就期待健康長久,所以重陽節有一個重要的核心就是敬老。

這種核心在當代發揚,當代的重陽節,被稱作“老人節”。

古詩三首解讀農曆九月:九月授衣,九日重陽,可憐九月初三夜

九月初三

九月初三是什麼日子呢?九月初三,不是官方的節日,不是民間的節日,但是因為白居易的《暮江吟》,成為晚秋最美的天象和景色。

也成為膾炙人口的名詩。很多人不知道授衣節,不知道重陽節的茱萸,但是一定知道這首詩,並且脫口而出。

“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這裡寫了晚秋最清新的黃昏和夜色。

殘陽和新月同在,天空高美深邃。江水一半是霞光紅,一半是流波清碧。

當太陽沉下去後,夜露生成在江邊的秋草上。

那露水像最皎潔的珍珠,而新月如眉又如弓,昭示著最美的秋夜,金風玉露,月兒彎彎。人間有多少豐收的喜悅,有多少等待團圓的期盼。

而白居易顯然是強調,當下即美好。

日落月起,以這樣清新的姿態顯示,宛如秋天裡的絕美春天,卻比春天多了份沉入心底的旖旎和可愛。像露水一樣短暫,像新月一樣清新。叫人歡喜,沉靜,卻有微微的惆悵。

宛如最美的戀,如同愛人的淚珠,在滴落的瞬間,已經成為永恆。

這裡的“可憐”不能用現代漢語的“可憐”來看待。

可憐的憐,在古漢語中,是帶著悲憫互感的歡喜氣息,帶著戀情中的百轉千回,不是一種驚豔帶來的追慕,而是一種互相感染的愛的情懷,是深愛和憐惜的混合。

所以這首詩,是耐重複讀的。

美好的是九月新月的傍晚和黃昏,美好的是清秋

初來

的清新,美好的是必將留下回憶的景色和情懷。

有多少人遭遇心靈的愛情時,會想到這句詩,是景色的,也是愛戀中情感的。

是秋的浪漫,是秋的純淨,是秋的細膩。

白居易的九月初三審美,給了後世很多詩人以座標。人多人在九月初三,總要記錄一下,回味一下,自己的九月初三,到底有何不同。遠如陸游,近如乾隆,查慎行,黃遵憲,皆有好詩致意。

古詩三首解讀農曆九月:九月授衣,九日重陽,可憐九月初三夜

來,寫一寫你筆下的農曆清秋和晚秋吧,是九月初三的美打動你,還是重陽的菊花,還是那飄飄仙衣?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唐詩清新木芙蓉五首:新開寒露叢,遠比水間紅

秋分節氣美詩六首欣賞:寒暑喜均平,歡喜入秋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初衣勝雪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