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這位清代書法家,名氣不大水平卻高,隸書古雅敦厚見新巧

清代書法家方朔,知名度不甚高,但是水平卻很高。其對金石書法的鑑定觀念主要集中在《枕經堂金石題跋》中。

這位清代書法家,名氣不大水平卻高,隸書古雅敦厚見新巧

方朔書法

方朔(1816—1876,方朔生年,有1817年、1820年,卒年有1872年等說法,本文從前說)。字小東,號果齋,又號頑仙,安徽懷寧人。

方朔的姓名差了西漢文學家東方朔一個東字,但其字是小東,是否為“小東方朔”之意,不得而知。方朔與鄧石如都是安徽懷寧人,鄧石如字頑伯,方朔則號頑仙,這可能是有意為之,仰慕其人,取的字號也靠近。

這位清代書法家,名氣不大水平卻高,隸書古雅敦厚見新巧

方朔書法

方朔出身貧寒,仕途不得意,一生寄居人後,以遊幕為生,但以金石書畫為媒介,得遇諸多當時名士。方朔與何紹基交往甚密,晚年又與曾國藩相交至篤。曾國藩在日記裡曾記錄:“方小東來一談,有渠有梁碑二種,潘伯寅有書向餘索取,餘因轉乞於小東而與之。”

方朔收藏甚富,但大半都轉贈於人,他與曾國藩相交,也是兩人互通有無。方朔精於賞鑑,談碑論帖有真知灼見,在金石書畫圈裡甚有聲名。

這位清代書法家,名氣不大水平卻高,隸書古雅敦厚見新巧

方朔書法

方朔的齋號為“枕經堂”,其潛心經學,“睡覺時枕著經”,一心求古,其書法以篆隸為主,也有古氣。方朔流傳下來的作品不多,此副隸書六言聯(如圖),內容為“子儀副大富貴,武侯出小春秋”,從落款來看,書於光緒元年(1875年),即方朔去世的前一年。

這位清代書法家,名氣不大水平卻高,隸書古雅敦厚見新巧

方朔書法

此對聯在兩邊字後落款,分別寫三行行書,字型率意,稍見狼藉。對聯一般字距稍松,但此作字距緊密,一字挨著一字,有新奇之感。上聯有一個“大”字,最後一筆粗而壯,顯得大而重,下聯一個“小”字,極力壓縮空間,幾至縮成了三點。

“大”和“小”兩字可以看成此作的字眼,“大”的跳蕩打破了上聯的停勻,也使這六個字融成一團,更加密不透風;“小”的龜縮使下聯留有空隙,通氣活絡,疏可走馬。

這位清代書法家,名氣不大水平卻高,隸書古雅敦厚見新巧

方朔書法

方朔所作的雖然是隸書,但參有篆意,橫畫基本泯去雁尾,字形方正平直,與漢印文字類似。有幾個波磔筆畫,先重按,然後迅速往右上方挑出,短而促,這個寫法雖顯敦厚,但也見新巧。

“貴”字的最後兩點不及“小”字的兩點古雅含蓄,稍顯澆薄。“副”字的左邊橫平豎直,渾古簡勁,特別是其下的“田”字,嚴嚴實實,雖笨拙,但有篆意,顯得古雅,右邊的豎鉤寫得圓轉婉麗,但反不及左邊有古樸之氣。

這位清代書法家,名氣不大水平卻高,隸書古雅敦厚見新巧

方朔書法

方朔的隸書字形特妙,篆隸相參,古意盎然,這緣於方朔少時即喜篆隸,以“隸古”為追求,《懷寧縣誌》載其“好金石籀斯之學,隸法直追兩漢”。另一方面來看,也可能是條件所限,未能得見墨本真跡,而金石拓本易為得到。

方朔學篆隸以摹為主,字形畢肖,他在《枕經堂題跋》雲:“餘於學楷之外,無日不摹《禮器碑》。里人見餘能是,多出紙素丐求,長短廣狹無一不摹此書應之。”

這位清代書法家,名氣不大水平卻高,隸書古雅敦厚見新巧

方朔書法

何紹基也說:“從小東處見此始悟摹古不在得貌,非善書人直無庸動手鉤刻古帖也。”肯定了其摹古得法,但摹終究難得筆法,且易淪入作意。

方朔的隸書字形高古,但整體稍顯嚴謹,流暢性不夠,書寫性不強,描摹痕跡過濃。方朔追求“隸也,非篆也,亦非徒隸也,乃由篆而趨於隸之漸也”,他的隸書風格大多屬於此類。

這位清代書法家,名氣不大水平卻高,隸書古雅敦厚見新巧

方朔書法

方朔對同裡的鄧石如極為推崇,嘗自言:“我生之初已距山人之歿十二年,迨束髮受書,知究小學,更不能親其謦欬。”其雖終身追求鄧石如,但未得鄧石如書法的精妙筆法,這可能也是其人聲名不彰的原因吧。

文:馮勇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書法田園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