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尚/ 正文

學會唱歌,首先要學會如何正確的運用氣息

學會唱歌,首先要學會如何正確的運用氣息。

氣息是演唱最重要的基本技術。可以說,演唱作品時美好聲音的獲得、豐富 的音色變化、各種強弱快慢的藝術處理,毫無例外,都是依靠正確的呼吸技巧來完成和實 現的。凡是優秀的歌手,都能夠正確自如地駕馭呼吸技術,為自己的藝術表現服 務。而不正確的呼吸方法,則會導致很多歌唱毛病的產生,如果長期得不到糾正,甚至可 能毀壞歌唱者的嗓音。正是從上述重要性出發,有人感慨地稱“歌唱藝術是呼吸的藝術”。 所以,初學歌唱者一定要悉心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並且任何時候都應當重視呼吸技術的 訓練。

學會唱歌,首先要學會如何正確的運用氣息

正確的歌唱呼吸方法

呼吸每天伴隨著每個人的生活。但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一種無意識或下意識的身體活動,歌唱的呼吸則是一種有意識的、有控制的身體活動。

人的呼吸大致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聯合式呼吸(簡稱胸腹式呼吸)三種方式。 胸式呼吸吸氣較淺,主要依靠胸部的擴張和回縮來完成呼吸動作,橫隔膜和腹部肌肉幾乎沒有參與動作,因而胸腔的空間較小,, 吸進的氣息量也比較少,人在日常生活中比較 安靜的狀態,大多為胸式呼吸。但歌唱時需要較多的氣息支撐,胸式呼吸吸進的氣息量難 以滿足。另外,由於氣息儲在胸腔的上部,佔據的是重要的共鳴腔體,不利於聲音的共鳴, 還容易造成胸部和喉部肌肉的緊張僵硬。所以,胸式呼吸不是民歌演唱者的基本呼吸方法。

學會唱歌,首先要學會如何正確的運用氣息

腹式呼吸依靠腹部肌肉控制,使橫隔膜下降,將氣吸到儘可能深的部位。腹式呼吸由於氣吸得過深,致使腹部肌肉因過度膨脹而失去了應有的彈性,胸腔肋間肌肉控制呼吸的能力也幾乎喪失。另一方面,這種呼吸法吸進的氣息容量並不大,難以滿足複雜的歌唱處理的需要,因而聲音常常顯得不夠靈活,唱高音更顯力不從心。簡單地說,腹式呼吸是一種缺乏彈性的深呼吸,而呼吸肌肉群的彈性和張力對於歌唱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

要取得較好的歌唱共鳴,首先要注意發音器官各部分的協調配合。怎樣才能使發聲器官各部分配合協調呢?下面簡單介紹一些常見歌唱共鳴的方法:

(1)口腔共鳴發聲時口腔自然上下開啟,笑肌微提,下顎自然放下稍後拉,上顎有上提的感覺。這樣聲帶發出的聲波就隨著氣息的推送離開咽喉流暢向前。這種口腔共鳴效果明亮、靠前,易於和頭腔取得聯絡,且可減少咽喉的負擔,起保護聲帶的作用。

口腔、咽喉腔壁的堅硬程度直接關係歌唱中良好共鳴的獲得。如果腔壁較堅硬,反射聲波的作用就強,這樣就能獲得較好的共鳴,使聲音明亮、豐富;反之,如果腔壁呈鬆軟狀態,那麼它不僅不能反射聲波,而且還會將聲波吸收,發出細小、無力、暗淡的聲音。因此,發聲音時,口腔、咽腔要適當地開啟,並保持一定的張力,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應處於積極狀態,以求獲得良好的共鳴。

(2)頭腔共鳴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下顎放下,軟顎和小舌頭儘量上提(像打呵欠或打噴嚏前的準備動作那樣),使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些,聲波便沿著上顎骨而傳送到鼻咽腔、鼻腔裡,引起振動(應注意防止氣息直接從鼻腔送出,造成“鼻音”)。這種共鳴效果清脆、豐滿、富有光彩。

(3)胸腔共鳴發聲時,咽喉部呈半打呵欠狀態,下顎自然下垂,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並繼續傳送到胸腔引起共鳴(應防止故意把聲音下壓,使咽喉部肌肉緊張造成“喉音”)。這種共鳴效果結實、寬厚。

學會唱歌,首先要學會如何正確的運用氣息

歌唱共鳴的運用

歌唱共鳴的運用與聲區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整個歌唱過程中,三個共鳴腔體的運用既要主、次分明,又要使聲音上下貫通、相互聯絡、共同參加活動,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為了在歌唱中求得各聲區音色的統一,正確合理地調節共鳴器官,使之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我們應該在混合運用三個共鳴腔體時,根據不同聲區的特點,對某一共鳴腔的運用有所側重。如:

唱低聲區時,要求聲音低沉、渾厚。它的主要共鳴區在胸腔,因此應增加胸腔共鳴。故 又 稱 “胸聲區”。唱中聲區時,要求聲音圓潤、流暢,它的主要共鳴區在喉、咽、口腔。因此,就應調節好口腔共鳴,同時適當配合好頭腔和胸腔共鳴。故又稱“混聲區”。唱高聲區時,要求聲音明亮、高亢,它的主要共鳴區在頭腔,就應加強頭腔共鳴。故又稱“頭聲區”。在歌唱發聲中,只有及時地調節各共鳴腔體,才能使歌唱聲音統一、圓潤、飽滿,音色優美,色彩豐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