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我所瞭解的曹州木版年畫①(鄆城篇)

我所瞭解的曹州木版年畫①(鄆城篇)

鄆城縣楊堂村年畫藝人張繼賢展示戲曲年畫《水漫金山》線版

我所瞭解的曹州木版年畫①(鄆城篇)

鄆城縣戴垓村印製的戲曲年畫《黃桑店》

我所瞭解的曹州木版年畫①(鄆城篇)

鄆城縣戴垓村印製的《獅子滾繡球》罩方畫

我所瞭解的曹州木版年畫①(鄆城篇)

鄆城永盛和畫店印製的扇面戲曲年畫《盜九龍杯》

菏澤舊稱曹州,曾有悠久的木版年畫製作歷史,其生產地分佈於所轄的各個縣市及舊屬曹州府的鄰近縣區。在20世紀80年代,朱銘著文《曹州年畫》應為曹州木版年畫名稱最早的由來,後中國美院教授王超曾沿用曹州木版年畫概念,再至今日菏澤市博物館為保護主體申報的“曹州木版年畫”非遺專案亦將出爐。但在學術界及政府文化部門,曹州木版年畫的範疇、所轄區域及其主要作品仍有陌生之處。

基於此,筆者將根據自己考察、文獻梳理、圖片考證、口述採訪等資料的彙集,針對每一具體縣域書文《我所瞭解的……木版年畫》,文中內容僅限個人理解與研究,因田野考察及資料蒐集的困難,尚有諸多畫店或作坊未能納入,望有志者可依次為引延續研究。

——作者手記

在歷史上,鄆城縣的木版年畫曾有過較為廣泛的製作區,其畫店與作坊林立,可以說是目前考察可見曹州木版年畫堂號與店鋪最多的一處縣域。不過在以往的文獻記載與學術研究中,對此地的探究相對較少,多為論文或文章中的隻言片語,其全貌較難呈現。筆者自2017年10月第一次展開曹州木版年畫尋訪時,便帶著“源盛永畫店身在何處?”的問題,有文獻稱其位於鄆城縣的楊寺村,所以關於鄆城木版年畫的考察就此展開。針對幾年來所蒐集文獻、影象、考察、口述等資料的彙集,可以簡單談一談我所瞭解的鄆城木版年畫。

一、源起與發展

關於鄆城木版年畫的起源問題,著名學者朱銘在《曹州年畫》一文中曾言:“據聞鄆城的木版年畫始於1368年(明洪武元年),從山西往山東一帶移民時,一些年畫藝人也隨之來到鄆城。當時大都是不完整的印刷技術,主要是灶神、天官財神和門神等年畫。1822年(清道光二年)左右,天津楊柳青的年畫傳入此地,當時影響很大……清末鄆城唐塔附近就有一家畫坊,鄆城附近的畫廊、鋪子都出售其畫。後經兵亂和黃河橫溢,畫坊也就蕩然無存,藝人們都分散到鄉下了。新中國成立前,在商樊莊、紅船、水堡、楊寺等地還活躍著幾個畫坊,很受群眾歡迎。”

雖然現在可見的實物資料中,很難見到所謂明代山西移民年畫藝人制作的年畫作品,但大量晚清、民國時期成熟而具地方特色的實物遺存還是可以看到明晰的發展歷程,即萌芽期因無實物可見,具體年代難斷,興盛期則為清末民初。另據《鄆城縣誌》載:“民國初期縣城雜貨店增至17家。其中恆盛和資本達萬元以上,經營糕點、糖茶、煤油、火柴、香箔、紙碼、菸酒等200餘種雜貨……是鄆城縣雜貨行業最大的商號。”這其中提到的紙碼即木版年畫的一類,可以看到民國初的鄆城年畫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售賣路徑,而不僅限於作坊式的零散售賣。

新中國成立前後,因時局變動,木版年畫生產與銷售的網路出現變化,主要製作與銷售傾向鄉村,一些書本子、扇面畫等木版畫品類開始減少,以戴垓村為主的紙紮罩方畫生產逐漸興盛。總體看,開始出現興盛期後的漸衰期。

20世紀中期以來,因文化與政治運動的影響,年畫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形態被認為具有封建迷信的屬性,諸多年畫畫店與作坊被禁止印畫,鄆城縣人民委員會在1964年11月18日釋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對天馬、灶馬等迷信印刷品及木版年畫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及:“嚴格禁止和取締生產隊、社員個人、合作店、組和個人商販印製和販賣天馬、灶馬、門神、財神等迷信印刷品(包括手工繪畫的家堂、判子及各種神像等)。”諸多藝人將老畫版、畫樣剷平或燒燬,極少數膽大者將一些重要版樣藏於屋頂或地窖,從而為之後的復甦保留了火種。

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於廣大民眾年節期間對門神、灶神、財神等民俗信仰的追求,一些農村作坊重新利用之前所藏畫版印製年畫作品,使當地的年畫生產重新煥發了活力。但此時的畫樣經過上世紀中期的集中改造或處理,已流傳甚少,如灶神影象僅留有四五種,門神更是極為少見。同時,表現戲曲人物、世俗生活、吉祥圖案的書本子、扇面畫則逐漸消失。

21世紀以來,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及當地生活方式的改變,木版年畫在民眾生活中的地位開始弱化,尤其在機器印刷年畫介入市場後,其價格低廉、印刷效率高等優勢逐漸替代了手工木版年畫的製作。時至今日,仍在維持手工製作的鄆城年畫藝人少之又少。

二、畫店主要分佈

鄆城木版年畫的分佈具有“大聚集、小散佈”的特徵,從目前可見的資料及考察情況看,水堡、楊寺、楊堂、黃安一帶形成了鄆城縣西部最重要的年畫生產區域,且藝人收徒較多,其他村落的一些作坊也多與這一區域有所關聯。其中水堡以水滸紙牌為主,兼有灶神、財神等印刷,本村薛姓為製作大戶,同時亦有書本子生產,內頁多為紙牌影象。水堡雖不以門神、灶神等年畫生產為主,但其本村藝人雕版技藝卓越,對附近年畫刻版技術的發展影響極大。楊寺、楊堂、樊莊、趙莊等地則一脈相承,其傳承人張繼賢(楊堂)、薛傳仁(樊莊)、趙修德(趙莊)均為師兄弟關係,師從楊寺藝人張存福。三地年畫製作品種全面,包括門神、灶神、財神、書本子、扇面畫、中堂神像、水滸紙牌、龍鳳貼、罩方畫等,且樊莊的神像畫印製傳承至今,民間仍有較大需求。

另外,鄆城西部還有北梁垓張氏一族畫、印、扎、塑四藝皆能。據傳,印有“鄆城·永盛和”堂號的《盜九龍杯》《戰馬超》和《伐子都》等戲曲人物扇面,即由張家所存,原畫店址傳為侯營(待考)。其他如宋莊、丁樓、程樓、大王莊、勞豆營等村莊亦有年畫生產。

除縣城西部的畫店廣泛分佈外,東部則聚集在大人村附近,尤以該村恆晟碼子店最為知名。恆晟馬子店為曾氏開設,至今仍有活態生產與傳承,但製作品類僅餘灶神一種,民國時期曾氏曾設兩畫店,除恆晟馬子店外還有義興成店。曾氏主要以神祇信仰類年畫生產為主,有門神、灶神、財神等,本村江氏亦有生產,且有活態生產。另曾見印有“大人長玉號”堂號名書本子戲曲人物年畫,但未尋見傳承人,可見該村歷史也是有書本子生產的。此外,大人村附近的魏垓亦曾有年畫生產,但今已停印。而大人村東部的黃垓村(舊為鄆城縣管轄,今屬嘉祥縣)則有魯西南知名的太和永畫店,與大人村形成了鄆城縣西部重要的年畫生產區。

相比於東西部地區的繁盛生產景象,南北部則畫店分佈相對較少,南部以戴垓村罩方畫生產為主,該村戴氏年畫生產歷史較早,且在門神、灶神生產之外,其獨具特色的套版印刷罩方畫生產在魯西南名氣甚大,銷售範圍涵蓋菏澤全境、濟寧西部縣域及河南商丘一帶。其主要傳承人戴長標在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刻印水準很高。而北部地區則可見影象與資料較少,宋莊、侯集、肖皮口、良友口為筆者可知的主要生產地,但由於對北部地區的田野考察有所匱乏,是否有其他生產地,且“源盛永”“永盛和”“源昌永”“太永店”“永祥號”等畫店是否為鄆城北部地區生產尚不明確,仍需進一步研究考證。

最後,現仍從事木版年畫刻印的藝人中,工作於鄆城縣馬寨火車站的張憲國為中生代技藝最為精湛者,其專注於曹州木版年畫傳統影象的梳理復刻,已成熟掌握了木版年畫的刻印技術,作品已形成鮮明的個人風貌,在鄆城縣乃至菏澤市的木版年畫傳承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可以看到,相對菏澤其他縣域,鄆城縣年畫生產歷史悠久且畫店眾多,其生產類別基本涵蓋了曹州木版年畫的所有大類,並且水滸紙牌、罩方畫等生產均水平較高,顯示出成熟的刻印技巧與完整的師徒傳承譜系。本文所提畫店或作坊資訊僅為個人考察所得,可為一點文化的引子,其後的研究仍然需要在這些文化資訊的指引下更為深入且立體地呈現。同時,這些資訊與歷史也將是縣域非遺保護工作中可供參考的資料,今列舉至此,望於個人及政府均有所用、有所思。(張宗建)

【來源:菏澤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