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白寶:呼市燒麥

呼市燒麥

文/白寶

白寶:呼市燒麥

“吃、住、行、遊、購、娛”是當今旅遊的六大要素。把“吃”放在第一位,可見“吃”在旅遊當中的重要性,也充分印證了“民以食為天”這個道理。如果每到一個地方,“吃”得有特色,“吃”得帶勁兒,那麼這個地方就會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是終身難忘!

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就有這麼一種聞名塞外的美食——燒麥。大凡到過呼和浩特的人,都要嘗一嘗這道美食,都會對這道唇齒留的香美食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讚。一道香飄四方的美食,人們總會賦予它一定的文化內涵。關於呼市“燒麥”的由來也不例外,也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在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西征噶爾丹。有一天,當大隊人馬到達歸綏(呼和浩特)城內的大召寺山門前時,已是深夜時分,康熙帝一行人困馬乏、又飢又渴。俗話說“三天不吃飯沒啥事,而三天不喝水就會渴死人”。此時夜闌人靜、廟門緊閉,到哪兒去弄水呢?就在大家一籌莫展時,只見皇帝的坐騎,彷彿猜出了主人的心思,仰頭嘶鳴,前蹄騰空,往地上猛力一刨,一股清泉澎湧而出。後人把這股御馬刨出的泉水稱之為“御泉”(玉泉),這也是呼市玉泉區名稱的由來。再說康熙帝,雖然解了渴,但腹中仍飢腸轆轆,於是就帶了兩個貼身隨從,冒然敲開路邊一家早已打了烊的包子鋪,一進門便讓包子鋪老闆趕緊蒸幾籠包子,以解腹中之飢。掌櫃見其中的一位來者,衣冠楚楚、方面大耳、器宇軒昂,料定此人非富即貴,不敢怠慢,急忙張羅了起來。可是此時,包鋪子經過一整天的售賣,做包子的白麵所剩無幾,深更半夜到哪裡去找白麵呢?何況做包子需要用“發麵”才行啊,就是有了白麵,一時半會兒也發不了面呀。焦急萬分的掌櫃突然靈機一動,把所剩不多的白麵加上少許澱粉摻到一起,和成一塊死麵團,揪成一個個小小的面劑,為了節省面劑,用擀麵杖擀成薄薄的麵皮,然後包上拌好的羊肉餡,用手快速將口捏住,包成一個個的“小包子”,沒多大功夫就蒸熟給客人端了上來。康熙皇帝吃了這既像包子又不是包子的食品後,讚不絕口,問這種美食叫啥名兒?掌櫃順口說了句,這是“捎賣”,康熙問為何叫“捎賣”,掌櫃解釋說,我們包子鋪裡主要賣的是包子,這種食品是捎帶著賣的,所以叫“捎賣”。從此這種叫做“捎賣”的美食便在歸綏(呼和浩特)一帶流傳了下來。更有一段《燒麥三字經》說得好“歸綏城,居塞外;有小吃,名燒麥;茶樓肆,飯館內;星羅布,遍地開;歷史久,近三百;康熙爺,頗青睞;市井徒,內閣宰;眾口嘗,說不賴……”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將呼市的特色小吃“燒麥”描寫得淋漓盡致。

白寶:呼市燒麥

雖然現在全國各地都有賣“燒麥”的地方,但是呼和浩特的燒麥最為正宗。正宗呼市燒麥的做法:是先拌餡兒,傳統燒麥餡兒主要是羊肉和大蔥;拌燒麥餡兒是個技術活兒,先將嫩羊肉剔去筋頭巴腦,用鐵匠打製的傳統菜刀,不緊不慢地切,將肉塊兒剁成米粒大小。羊肉切好後,再放生薑,生薑必須切碎,放多放少,大有講究,多了嫌口辣,少了又沒姜香味;然後就是放上切碎的大蔥,摻上正宗的胡麻油來攪拌,待到紅中透白,白中顯綠,肉餡兒香氣四溢,燒麥餡兒就拌好了。拌好肉餡兒後,接下來就是做皮兒,燒麥是用未經發酵的“死麵”做皮兒,必須選擇上好的白麵,和好餳到。擀皮時用土豆粉面作撲面,用中間粗兩頭細的特製“擀麵棰”,將皮兒棰擀成薄薄的荷葉狀,薄如蟬翼、筋道透明。捏燒麥與包子區別在於:包子頂部封口且多扭褶,而燒麥頂部不封口呈石榴狀。因為其形似石榴邊稍,皺摺如花之美,故稱之為“稍美”。明代史料記載“北方麥子在四五月間,麥稍有一層白霜”,而燒麥在製作收口處,也有好似白霜的乾麵粉,故又稱之為“燒麥”。燒麥最初是用籠屜蒸熟的,現在也有用水煎生燒麥的。蒸(煎)熟後,顧客提著燒麥頂部如石榴般的“花嘴”放入盤內,用筷子一挾一抖,放入盤中,皮如張開的荷葉,餡如圓圓的肉餅。每個燒麥皮薄如紙,柔韌不裂;從外部能看見裡邊的肉餡兒,餡兒不幹不溼,肥而不膩,蘸上山西老陳醋,用牙一咬,鮮美無比。真乃塞外飲食的一大傑作。

經營一個“燒麥館”很簡單,燒麥館的員工很少,不像其他飯館,有大廚師、配菜工、送餐工、洗碗工……這些燒麥館統統沒有。僅需一位會做燒麥的師傅,再加上兩三個幫忙的夥計就齊活兒了。在燒麥館就餐時,也很簡單,一屜燒麥,一壺茶水,是名副其實的“快餐”。不像在內地吃早點,不論吃包子、油條、燒餅等主食時,必須打個湯之類的做“配角”才能下飯。當然呼市燒麥館的“茶水”不同於一般茶水,必須是用傳統的青磚茶泡製而成,才和燒麥相配。有時候,燒麥籠屜早已見底了,但那些無所事事的食客們仍就坐在那裡,一邊“吹茶”一邊“吹牛”,談天說地的閒聊,此時的“燒麥館”更像是一個“茶館”。記得我第一次來呼和浩特,在燒麥館用餐時,服務員問:要多少燒麥。我說:來半斤燒麥,打個雞蛋湯。服務員一聽就知道我是外地人,便笑道:一兩燒麥就8個呢,正好是一籠。一般飯量大的客人最多吃兩籠,也就是二兩;另外我們這裡沒有雞蛋湯,只有管喝的茶水。鬧了笑話的我,從此便記住了呼市燒麥的美味和吃法,也記住了與燒麥絕配的那壺“茶水”。

呼市燒麥經過300多年的傳承和發展,如今已成了呼和浩特的一大著名品牌。2016年呼和浩特市在五塔寺后街,建起了二里多長的“燒麥一條街”,各式各樣的燒麥館有20多家,其中“德順源”為最。這條街還被中華餐飲協會命名為“中國燒麥美食街”。這裡每日人頭攢動,客流不斷,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餐飲風景線,這條美食街也成了遊客們的主要“打卡地”。呼和浩特市政府還連續舉辦了幾屆以“燒麥”為主題的文化大賽活動,前不久中央電視臺在《遠方的家》欄目中詳細地介紹了呼市燒麥的製作過程和文化內涵。

白寶:呼市燒麥

然而,在燒麥一條街上,有一點兒美中不足,那就是大大小小的“燒麥館”門楣上的“招牌”不盡相同:有寫“燒麥”的、有寫“燒美”的、有寫“燒賣”、有寫“稍麥”的、有寫“稍美”的、有寫“稍賣”的、有寫“捎麥”的、有寫“捎美”的、有寫“捎賣”的……筆者認為,既然“呼市燒麥”已成為一道中華著名的傳統美食,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是有個統一的叫法,把這一美食的名稱固定下來,申請傳利,註冊商標。這樣,定能使塞外這朵美食奇葩進一步發揚光大,永久傳承下去。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雪絨花原創文學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