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翁丁寨發生了火災,絕大多數房屋被燒燬,太可惜了

對於雲南滄源翁丁老寨,我有深深的感情。多年之前,曾在滄源探訪了很多時間,閱讀了大量關於翁丁的歷史研究資料,從申遺材料中知道了許多關於它的故事。其實翁丁在十幾年之前,根本不是一個知名景區,完全是一個原生態的原始佤族村落。當時,和近些年來遊客看到的翁丁村寨景區,完全感覺不同。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那時每天早上、中午、晚上村子裡茅屋炊煙裊裊,在山坡的觀景臺上,可以讓人看得如痴如醉,村裡都是土著的佤族居民,老人和孩子比較多。《中國國家地理》評價翁丁是“中國最後的原始部落”,但其實在2006年翁丁寨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前,其實這個佤族山上村寨默默無聞,國內幾乎沒有什麼知名度。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翁丁大寨在國際上出名,可能比國內出名更早,很早就有西方人探險者進入雲南,拍攝了翁丁村寨黑白照片,照片被在國際上公佈,那些黑白照片裡的原始社會村落場景,讓人非常著迷,很難想象近代世界的中國,還有這樣的地方存在,當時還引起了西方對於中國雲南的很多誤解。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再後來,翁丁寨出名了,成為了中國佤族歷史文化和傳統建築風格的原生態村落,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到了2020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進入了景區化建設的快車道。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翁丁寨的復原和改造,歷史上歷經多次,村裡小火災也有發生過

我曾走遍了翁丁村寨的各處地方,也曾經去了中緬邊境滄源段的多個偏遠村莊,探訪了佤族村寨的很多不同形態,包括一些改信奉緬甸佛教的佤族村寨等。拍攝了很多各個村寨照片,研究了佤族村寨區域功能佈局和演變,走訪完一圈下來。對比發現,還是翁丁寨才是保留得最好的佤寨經典,堪稱是原始村寨活化石,除了建築之外,還有大量佤族民俗被保留下來。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十多年前,翁丁寨為了申遺成功,完成了當時房屋規模大規模改造。移除了公社時期建造的供銷社、現代倉庫、學校等,將與原始村寨風格格格不入的現代建築都進行的去除。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那次改造,和最近這次村寨大火前的新村寨改造方案,有很大的區別,時代情況也是變化很大。其實對比兩次改造,以及分析翁丁大載的歷史黑白照片資料,就會發現。目前國內對於少數民族村寨改造,存在多個共性問題,普遍都是重視村寨外觀樣式,輕視內在少數民族的習俗,以及防火材料的改造。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最近這幾年的改造,多是考慮村寨美觀、旅遊和商業功能,增加了房屋屋頂茅草的用量,搬遷走了大量原始村寨裡的長期居民,將居民搬遷到山下的新建村寨裡。佤族是一個古老的山地民族,佤族在古語當中的意思為“住在山上的人”,所以傳統的佤族村寨多借山勢而建。而新建的移民村子,建在了交通環境更好的山下,新建村寨條件比較好,多數老寨的人都遷移下去了,只有一些開民宿,做遊客生意的村民還住在老寨裡。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之前翁丁也發生過小火災,都被及時發現撲滅了。但現在老寨裡的常駐居民搬遷之後少了很多,發生火災時,發現能力和撲救能力都嚴重下降,並不能指望外來的遊客來能進行撲救,外來遊客連救火水源都不知道在哪裡,房子都是茅草、木頭和竹子搭建的,火勢蔓延極為迅速。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幾乎每年都有少數民族村寨失火新聞訊息,這種事情一直在重演

改造成景區的少數民族村寨,幾乎每年都會出現火災的新聞,這不是天災,更多是人禍,是一種“民族村寨改造之殤”。現代的用電、用火已經完全不同於以前的時代,現代建築的防火能力,和這種少數民族村寨完全不能同比。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雲南的滄源地區本來就偏遠,翁丁寨直到解放前,還一直處於原始社會,解放後一舉過渡到了現代社會,留下了極多原始社會的印記,讓它依舊保持著神秘的原始風貌。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佤族傳統的寨子選址和規劃非常講究,村寨上方東方應有神林(神樹林),而村寨的下方西方會有鬼林(墓地和原先活人祭祀的地方),村寨周邊的樹都不能亂砍,樹是保護寨子的神靈,每棵樹都有自己的靈魂,傷害這些神靈會受到懲罰。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獲取自然界的饋贈,需要有相應的祭祀和感恩,不同的情況祭祀選擇的祭品大小會不同。早年為防止部落攻伐和復仇,佤族村寨往往有比較發達的防禦體系,村寨裡新建房屋也有很多位置上的講究。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佤族的村寨的選擇在山坡上,村寨都是木材、竹子和茅草所建,所以特別怕火,寨子周邊保留茂密的樹林,可以防風避火星被吹散。佤族婦女有抽菸斗的習俗,她們不管是在勞動中或在空餘休閒時,都會拿出菸斗抽上幾口。尤其是老年婦女,幾乎是菸斗不離身,所以上翁丁村寨年老婦女多帶有火鐮、打火機等引火器物,不過當地村民防火意識非常好,並不會引起麻煩。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寨裡的房子防火能力差,這裡的孩子,從小進行嚴格的用火教育,小孩玩火碰火,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每當清晨和傍晚,整個村寨就會被裊裊炊煙所籠罩,非常原生態的自然生活場景。寨子裡家家燒飯烹煮,都在特定的灰坑上引火,灰坑頂上不少都燻烤著臘肉,幾乎不會發生意外。當代新聞裡的很多民族村寨火災,多是由大功率家用電器造成的,很少是傳統烹煮坑引起火災很少。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翁丁看似不合理容易失火的茅草建築,有特殊的生活習慣場景來適應

佤族實行一夫一妻制(歷史上,佤族有一夫多妻,指生活條件比較好的人會多娶,解放後現在已經沒有),佤族提倡自由戀愛。早年的時候,同姓不能婚配,同姓結婚就要被驅逐出寨子,村民會用石頭扔,轟出寨子。被趕出了寨子的人,會另立新寨。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傳統的佤族的茅草屋,建築規模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屋頂很矮的單層橢圓型屋,一種是上下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是牲畜居住飼養區域。單身成人、成年未婚和孤寡中老年會住第一種房子;另一種就普通家庭住的房子。新婚的夫妻是要住單層的草房,不管多麼有富有,都必須住滿3年以後才能搬到兩層樓的房子裡。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這種傳統的房屋管理制度,保證了寨子擴張的速度,以及房屋內居民的數量規定。看歷史黑白老照片,會發現歷史上寨子房屋密度不高,各房屋分開的距離遠,沒有2~3個房子連片在一起的情況。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翁丁之外,中緬邊境東段的嘎多月亮古寨,以及邊境西段的芒黑小寨,這些村寨完全未經開發,雖然村寨裡有些現代材質建造的房屋,但村寨中民風更為淳樸,雖然沒有翁丁大規模茅屋好看,但也是難得的老寨原址。其實翁丁幾十年以前,和這些村寨情況差不多,不少房屋也已經不是茅屋屋頂,最後全寨村都重新改了茅草屋頂回來。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從屋子的屋簷底部觀察,屋頂是由大量捆紮的木頭和茅草構成,木頭還有斜向的木條固定,屋子的底部也有可以錯位的基座設計,佤族傳統房屋是可以抗高烈度地震的,附近是有地震帶的,傳統房屋結構可以錯位來抵消地震影響,房屋頂部材料很輕,茅草木頭不會砸傷人,屬於抗震建築形式產物。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現在村寨裡的房屋密度已經太高,如果要改造,其實不是隻要改造屋頂,而是需要減少房屋的數量,還有解決連片房屋的問題。當代,村寨分家建屋的習俗已經被破壞,子女會在父母家旁邊的地方繼續蓋新房,所以造成了村寨房屋數量的實際增加,也減少了房屋之間的距離,減少了石牆和空地,從歷史村寨地圖就可以發現這種情況。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最早的翁丁村寨佈局,是民居幾戶房子合在一個區域,四周有寬闊道路間隔,具有一定防火隔斷作用,通路也是在村中心匯聚,可以從村中間快速到達各方向。佤族的婦女非常勤勞,在村寨裡時常可以見到曬穀勞作、用頭背搬運飼料、用傳統腰機和紡錘織布紡線的婦女,以前村寨每個房屋前後都有婦女在勞作,所以每個屋子都有人看著,不太會空屋時間太久。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翁丁的這場大火,希望能警示其他脆弱的傳統村寨景區防火意識和民俗生活方式保護

看似好像歷史老傳統不合時宜,年輕一代開始顛覆老的傳統習俗和規定,但也恰恰是如此,潛移默化的將原來的村寨建築平衡體系打破了。因為村寨高密度房屋化後,茅草為主的落後的建築材料方式,其實也需要一起改變,否則火災發生損害必定會遠超歷史以往。翁丁的房子看起來都是茅草房,但在10幾年前的那次改造,特別關注了防火問題,多數房子經過了改良,茅草底下鋪有石棉瓦,房屋內部基本都是木質結構,地板和牆上鋪有竹蓆。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除了幾個重要建築的屋頂茅草比較豐厚外,村寨裡多數房屋都是簡單蓋了一些用茅草,茅草數量並不多,房屋看起來屋頂比較稀疏,多數房子茅草僅僅是象徵性裝飾,並沒有復原原始村寨時期的屋頂茅草數量。早期這種改造,將防火能力放在首位,美觀性是次要的。稀疏的屋頂茅草救火會比較容易,下面的石棉瓦阻燃,火勢不會很快蔓延,其實當時考慮的就很平衡,改造規劃的水平其實比最近改造的設想要好。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翁丁大寨村子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年均降雨量1000mm,年均氣溫20℃,建築屋子的茅草,以前會被採集放置一段時間,經過夏季的雨淋之後,茅草會變得不容易被引燃,比干淨乾燥的新茅草要防火功能要好。可是最新這次新改造,用的是潔淨乾燥,沒有土和淋過雨的新茅草,而且一次性改造了全寨全部房屋,並沒有做房屋的密度改變,可以說是犯了大忌諱,急功急利。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佤族的圖騰是牛,從進入村寨開始,就可以在木樁上、神樹上、重要的建築牆上,看到掛著的碩大牛頭骨。佤族的傳統建築是幹欄式的,下部用來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上面才是居住的茅草屋,屋頂上會開有天窗。在屋子底部養牲畜,雖然氣味比較大,也容易生蟲,不過也有其特殊的作用。房子底部養牲畜,屋底都是溼泥地,具有良好的防火效果,如果遇到火災,牲畜會第一時間開始躁動和叫喚,牲畜可以提醒人們遇到危險,就算房子里人不在,走遍的鄰居也可以根據牲畜的躁動來檢視異常。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佤族村寨裡有專門的木鼓房,遇到危險,村民可以敲擊木鼓來召集人手,周邊農田勞作的村民聽到鼓聲,就馬上會趕回來,眾人合力將危險消滅在萌芽階段。不過現在改造成旅遊區的茅草屋,底部已經不再養牲畜了,村民也不集中在周邊農田勞作了,這種傳統生活方式的防護功能,現在時代已經不存在了。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翁丁的茅草屋怕火,人人都知道,在每個屋子裡都可以看到配備有消防器材,不過配備的數量只能撲滅小火苗,如果茅草頂開始燃燒,簡易消防器材完全發揮不了作用。歷史上,在沒有現代滅火器之前,當地村民是用巨大的巨龍竹來做滅火裝置,有專門的村寨水渠網路、水槽、水缸等蓄水設施,但目前這種傳統消防體系已經無法發揮作用了。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看似這場翁丁牛年春節的大火是偶然發生的,但其實也是多重原因人禍的積累,需要反思改進的地方太多了,教訓太深刻了,民族村寨的景區改造思路必須要好好改變了。最近的改造方案考慮太簡單,忽略了翁丁村寨防火的諸多歷史教訓和故事。

太可惜,心痛,追憶堪稱是“原始村落活化石”的滄源翁丁大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