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無糖”概念飲料爆火,想靠喝飲料獲取健康?請不要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

作者 | 樊 博

編輯 | 何珊珊

近日,某飲料品牌的一紙宣告,既挑明瞭“0糖”與“0蔗糖”的區別,也引起了網友對“0糖”是否健康的熱議。使用“0蔗糖”進行宣傳的,遠不止於這一家品牌。

比如,光明研簡酸奶宣稱“0新增蔗糖、0新增色素、0新增香精”,配料表卻顯示添加了“澱粉”。北海牧場鮮牛乳酸奶宣傳“0蔗糖”,卻添加了“水蜜桃果醬”,而果醬的含糖量並未算在其中。

而涉事品牌此前新增的“結晶果糖”,實際上也是糖,當一個蔗糖分子被人吸收後,會分解成一個果糖分子和一個葡萄糖分子。100克果糖含熱量400千卡,而100克蔗糖則為389千卡,兩者相差無幾。據清華大學生科院2020年8月份發表的論文顯示,對於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來說,果糖更是十分危險。

0糖一定代表健康嗎?

低糖飲料的概念源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那時候還是可樂的天下,商家使用糖精代替部分蔗糖,因為糖精的甜度比蔗糖高很多,這種舉措可以大大降低可樂的生產成本。

1982年,可口可樂推出了第一款無糖可樂——健怡可口可樂,隨後無糖飲料開始不斷更新換代。

新世紀之初,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提升,國內市場上開始湧現各種功能型飲料。宣稱能去火的王老吉,補充精力的脈動,補充VC的鮮橙多,讓人們在享受飲料帶來的快樂同時,還能安慰自己收穫的不僅僅是快樂。

國產品牌對於0糖的探索始於2011年,當年農夫山泉推出一款0糖茶飲——東方樹葉,但東方樹葉在當時並未獲得市場的認可。

幾年之後,隨著人們健康觀念有所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認識到了過量攝入蔗糖對於人體的危害,帶有“0糖”標籤的產品開始成為茶飲市場的爆款。

但0糖就一定代表健康嗎?

根據《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規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於0。5g/100g(固體)或100mL(液體),即可標註為“無糖食品”,原因在於含量少於該值,基本不具備實際營養意義。而“低糖”則表示食品中的糖含量少於5g/100g(固體)或100mL(液體)。

“0糖”在一般情況下表示不新增白砂糖、蔗糖等新增糖,使用代糖充當甜味劑。

據丁香醫生列舉的表格,代糖分為人工代糖和天然代糖兩種,人工代糖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賽蜜,天然代糖有赤蘚糖醇、木糖醇、甜菊糖苷等。

“無糖”概念飲料爆火,想靠喝飲料獲取健康?請不要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

常見甜味劑甜度對比圖/丁香醫生

2019年,美國糖尿病研究年會上,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教授Drouin Chartier公佈了他長達26年對20萬人的追蹤調查結果。

26年間,20萬人中共有1。2萬人新發2型糖尿病。在4年時間內,與攝入量不變的人相比,每天增加含糖飲料攝入量超過0。5瓶,糖尿病風險相應增加14%,每日喝人工甜味劑飲料,糖尿病風險增加了19%,比含糖飲料更高。將含糖飲料換為人工甜味劑飲料的人,糖尿病風險沒有變化,但將含糖飲料換為水、咖啡或茶後,可以降低糖尿病風險3%—11%。

這個追蹤調查證明,只要是甜味飲料,或許都有增加糖尿病的風險。

可口可樂、娃哈哈都曾涉嫌虛假宣傳

實際上,類似“0糖”、“0蔗糖”這類的擦邊球以及虛假宣傳,在食品飲料行業已經不算是新鮮事。

2007年,可口可樂斥資41億美元收購一款原名Glacéau的維他命水,並於2009年11月登入中國市場,取名“維他命水”。這款飲料定位高階,宣稱“維他命水”有益人體健康,可減少患病風險,售價為12元一瓶,因標榜時尚、營養、健康補水,仍然受到了許多人的歡迎。

但在2009年,一位美國男子在非盈利公益組織公眾利益科學中心的介入下開始對可口可樂發起訴訟。公眾利益科學中心指責可口可樂,“每瓶維他命獲得飲料含33克糖,可能導致肥胖、引發糖尿病或其他病症”。

對此可口可樂迴應稱“糖分本身也是人體需要的能量來源之一,如果一個人攝入太多,但運動太少,肯定變胖。從科學角度沒有任何一種食品是真正造成肥胖的原因,關鍵是要保持動食平衡,不應簡單歸罪於食品。”

據美國專業調查網站Examin-er指出,最終可口可樂公司在法庭上承認他們的維他命獲得並不是一款健康飲料。

中國的飲料巨頭哇哈哈也曾陷入虛假宣傳的爭議之中。

據法治週末報道,2014年5月,娃哈哈推出新產品“哇哈哈富氧水”,這是一款“富氧弱鹼性飲用水”。宣傳語稱,這款水採用尖端鎖氧技術,這款產品中的溶解氧含量為普通飲用水的6至10倍,透過喝這種水,即可達到高效、簡便、無毒副作用的補氧效果。

“無糖”概念飲料爆火,想靠喝飲料獲取健康?請不要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

富氧水宣傳圖

還打出了“富氧一瓶,漫步森林2小時”的廣告語,並向消費者傳達“氧氣除了吸,還能喝”的理念。這種說法遭到了專家的批評,如今,這款水已經難以在購物平臺找到。

追求健康的方式總是或多或少違逆了人性。所以當商品打著“健康”的旗號,或片面凸顯部分資料,或不斷創造潮流新詞,試圖給人灌輸“健康可以輕鬆獲得”的觀念,我們或許得反思:這是善待自己身體的正確方式嗎?

【來源:財經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相關文章

頂部